《特朗勃》:黑名单上的人

(芷宁写于2016年4月5日)
电影作为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从来都不是和政治无关的,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有着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被害妄想症”,当电影遇到了敏感时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见的有才华影人的历程变得分外坎坷。美国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据那段特殊时期被迫害、被倾轧者中的一员——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经历改编。
特朗勃本身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传奇特质,符合一部传记类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时代的碾压而充满了沉痛性,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生活得抑郁、悲情而沉重,但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这种抑郁悲情沉重的调子,只是将一些片段和境况顺序呈现了出来,视角趋于收敛,似乎并不愿大开大合地讲述那个阴郁的时代,总体呈现得工整规矩。
这种相对收敛,还表现在对特朗勃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虽然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借助于化妆技术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还原,且在吐字发声方面,科兰斯顿颇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说话方式和语调语气,听一些人物原型的录音,会感到科兰斯顿的模仿还是靠谱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资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辞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伤害后的那股子犀利敏锐,骨子里还残存着文字斗士的精神,而科兰斯顿的表演则更符合一部人物传记片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别在接受采访时的那段呈现,科兰斯顿版的特朗勃对着话筒说出的言语,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隐忍和睿智,这种隐忍和睿智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平静,是该片设定中的“动人处”之一,虽不一定和现实相符。
鉴于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选取了他落入困境并克服困境的那个不短的时间段,故事的主线由他的事业被推崇的巅峰期——和米高梅签了三年的高薪编剧合约开始,继而人生境遇兜转,因政治身份而遭到无情打压,被解约而失业,接着境遇急转直下至官司缠身、被判入狱,出狱后继续面临着被打压的困局,为生计为养家糊口而匿名创作,佳作频出,直至黑名单时代消除……大约因主线不易在每个时间段上进行深挖细耕,于是到影片中后期,其呈现方式偏向于以情感带动剧情发展,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维系的这部分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惩罚和掠夺,在如此被侵害被压迫的境况下,特朗勃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打字机为武器,以个人才华为自己赢得机遇和转机,令该片看上去十分励志。其中特朗勃找来一帮同为黑名单上的人的朋友,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的桥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感伤——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必须为大量无聊、烂俗的剧本付出心血以换取生存,现实总是这么令人无奈又无助。关于这部分,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台词,如:“他们需要剧本就像军队需要厕纸。”再如,“质量最低,数量最多,当你完全不考虑电影中的艺术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而这种编剧凑在一起集体攒剧本、改剧本的状况,仿佛是资质不佳影视公司的通病,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分国家。
大约因特朗勃的才华太出众,无法被黑暗掩盖,他匿名写过的剧本《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创作影片《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剧本。几经波折,当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上的特朗勃难抑激动的心情,但那份激动仅以镜片后面闪烁的泪光来表现,反而令人动容。
片中除却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伦·米伦饰演的那位极端专栏作家海达·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场次数里,米伦将那种病态的偏执表现得入木三分。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戏,特别是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简直堪称配角中的亮点,将转行做影视的外行大佬们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对付恐吓他们不许采用特朗勃等人做编剧的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反共组织”面前,他们那种驱赶蚊蝇般的霸气,倒也符合他们打拼过来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乐与剧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场景画面也有视觉上的怡人优势,片尾彼时的纪录影像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离世18年后,因《罗马假日》一片而获得的那尊最佳编剧奖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遗孀手里,令人不免唏嘘。
(杂志约稿)
电影作为和意识形态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从来都不是和政治无关的,冷战时期的美国也有着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被害妄想症”,当电影遇到了敏感时期,便令那些不同政见的有才华影人的历程变得分外坎坷。美国影片《特朗勃(Trumbo)》便依据那段特殊时期被迫害、被倾轧者中的一员——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经历改编。
特朗勃本身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传奇特质,符合一部传记类故事片的需求,他的人生因时代的碾压而充满了沉痛性,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19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生活得抑郁、悲情而沉重,但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这种抑郁悲情沉重的调子,只是将一些片段和境况顺序呈现了出来,视角趋于收敛,似乎并不愿大开大合地讲述那个阴郁的时代,总体呈现得工整规矩。
这种相对收敛,还表现在对特朗勃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虽然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演的特朗勃,在外形上借助于化妆技术做了一定程度的人物还原,且在吐字发声方面,科兰斯顿颇为用功地模仿了特朗勃本人的说话方式和语调语气,听一些人物原型的录音,会感到科兰斯顿的模仿还是靠谱的,但在另一些影音资料里,能看到特朗勃本人的言辞和神情更具有文人受到伤害后的那股子犀利敏锐,骨子里还残存着文字斗士的精神,而科兰斯顿的表演则更符合一部人物传记片对片中人物塑造的需求,特别在接受采访时的那段呈现,科兰斯顿版的特朗勃对着话筒说出的言语,有一种历经磨难后的隐忍和睿智,这种隐忍和睿智类似于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平静,是该片设定中的“动人处”之一,虽不一定和现实相符。
鉴于特朗勃的人生跌宕起伏,影片选取了他落入困境并克服困境的那个不短的时间段,故事的主线由他的事业被推崇的巅峰期——和米高梅签了三年的高薪编剧合约开始,继而人生境遇兜转,因政治身份而遭到无情打压,被解约而失业,接着境遇急转直下至官司缠身、被判入狱,出狱后继续面临着被打压的困局,为生计为养家糊口而匿名创作,佳作频出,直至黑名单时代消除……大约因主线不易在每个时间段上进行深挖细耕,于是到影片中后期,其呈现方式偏向于以情感带动剧情发展,无论亲情,还是友情,特朗勃努力维系的这部分情感成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不能在其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这是对文字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惩罚和掠夺,在如此被侵害被压迫的境况下,特朗勃并没有消沉颓废,而是以打字机为武器,以个人才华为自己赢得机遇和转机,令该片看上去十分励志。其中特朗勃找来一帮同为黑名单上的人的朋友,为B级片电影公司当枪手的桥段,令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充满感伤——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必须为大量无聊、烂俗的剧本付出心血以换取生存,现实总是这么令人无奈又无助。关于这部分,片中的特朗勃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台词,如:“他们需要剧本就像军队需要厕纸。”再如,“质量最低,数量最多,当你完全不考虑电影中的艺术激情,工作一星期就能完成。”而这种编剧凑在一起集体攒剧本、改剧本的状况,仿佛是资质不佳影视公司的通病,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分国家。
大约因特朗勃的才华太出众,无法被黑暗掩盖,他匿名写过的剧本《罗马假日》、《勇敢的人》先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这样的光芒足以令柯克·道格拉斯和奥托.普雷明格陆续找他创作影片《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剧本。几经波折,当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上的特朗勃难抑激动的心情,但那份激动仅以镜片后面闪烁的泪光来表现,反而令人动容。
片中除却老白演技不俗之外,海伦·米伦饰演的那位极端专栏作家海达·霍珀也十分出彩,在有限的出场次数里,米伦将那种病态的偏执表现得入木三分。另外片中配角大多有戏,特别是两位B级片公司的老板,简直堪称配角中的亮点,将转行做影视的外行大佬们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对付恐吓他们不许采用特朗勃等人做编剧的不可一世的“好莱坞反共组织”面前,他们那种驱赶蚊蝇般的霸气,倒也符合他们打拼过来人的身份。
影片的配乐与剧情的起伏相得益彰,场景画面也有视觉上的怡人优势,片尾彼时的纪录影像为影片加分不少,字幕提示,特朗勃离世18年后,因《罗马假日》一片而获得的那尊最佳编剧奖小金人才被送到其遗孀手里,令人不免唏嘘。
(杂志约稿)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