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觅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刷B站的时候,偶然翻到这部中文译名一曲倾情的电影,因为主演有Anne Hathaway这个笔者比较欣赏的演员 ,于是起了兴致 ,在午后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是个简单恬淡的故事,简单到纯粹,没什么大的起承转合。女主人公 Franny在接到母亲电话后为照顾出车祸的弟弟返回纽约,她在寻觅唤醒弟弟的方法的过程中,寻回了曾经逐渐淡薄的亲情;也因寻觅邂逅了弟弟最喜欢的音乐人James Forester,并与其产生了一段爱情;当然,Franny的弟弟Herry最后也在姐姐和母亲的期盼中苏醒。
故事开始于热爱音乐的弟弟Herry在地铁站里的演奏,结束于男主人公James和女主人公Franny的合唱录音,影片中间也穿插有各种不同的音乐。可以说很好的表现了它是音乐电影的本质,始于音乐,终于音乐。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最吸引我的,是在观影过程中对影片中出场人物身份、关系及过往的探索寻觅。
这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并没有过多值得评述的人物,通篇下来,串起故事线的主要人物一共只有四位:母亲Karen,姐姐Franny,弟弟Herry以及男主人公(也是弟弟最喜欢的音乐人)James。
电影中最先出场的人物是弟弟Herry,在地铁站里背着吉他演奏的大男孩,简单干净的歌声,这一切都使得我能够轻易的理解这个角色。随着故事的展开,从其他人物的对白、Herry的日记本、他的音乐、他的房间,我可以看到这个遭遇车祸不幸变成植物人的男孩对于音乐的热爱、是极其纯粹的,音乐的足迹渗透在他生活的角角落落里。虽然电影中对他的刻画并不多,也几乎都是从侧面展开,但是他给我的映像依然很深刻。他在单亲家庭长大(电影里对于父亲的描述只有母亲的一句“他父亲死后……”,此处为笔者的个人观点),在大学时代为了追寻自己热爱的音乐选择放弃学业,这样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导致他和姐姐以及母亲关系的疏离,她们认为他的追求并不现实,然而他依然勇敢的离开家人去追寻自己的音乐,他的勇敢一如他对于使用电唱机的执着。在自己离家寻觅属于自己的音乐的同时,他也一直没有忘记过给在外的姐姐寄送附有自己作品的信件邮递音乐链接希望得到认同,缓和关系。他是那样的单纯勇敢、干净执着,让我羡慕。
第二个出场的人物是女主人公Franny,作为一名人类学phd candidate,电影开篇时她身在他乡(从影片的一些细节笔者大胆推论她当时正在摩洛哥的部落中进行filed study),在睡梦中接到母亲Karen打来电话得知噩耗后返回纽约,在医院里,看着弟弟身上插着各种医疗器械、面色苍白的样子,Franny心痛不已,当她在暂住弟弟房间时看到弟弟给她的CD以及偶然发现的弟弟的日记本后,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她曾疏远的弟弟,她开始寻觅着弟弟从前的踪迹,在城市中收集各种可能唤醒弟弟的声音:行人穿梭的声音、车辆驶过的声音、海水拍案的声音、轮船呜鸣的声音、各色音乐的声音……毫无疑问,尽管从影片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Franny与弟弟和母亲都有着不同的矛盾,他们的关系并不那么亲近(例如她的母亲把她的房间给一个外人住,她自己也因为弟弟放弃学业的事情而与弟弟疏远),但是Franny对自己唯二的亲人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她在弟弟出事后会觉得自责,想要了解她的弟弟,想要弥补(影片中她唯一一次大的情感爆发就是在看望弟弟的人走后看着弟弟苍白的脸无助的在医院卫生间中砸墙哭嚎)。在寻觅着弟弟的过往时,顺着夹在日记本里的音乐会入场券,Franny遇到了男主人公James。James这个羞涩腼腆的音乐人在知道Franny弟弟的遭遇后受邀与Franny一起寻觅Herry的足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与Franny的相互了解,两个可以说完全不在同一条线路上的灵魂擦出了细微的火花,他们一同坠入了爱河。他们的爱情,青涩却自然,涌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力量,他们也各自从中有所收获。男主人公James在故事中就像是及时雨一般,他在Franny悲伤的时候出现用自己特有的体贴和温柔给予Franny心灵的慰藉;他在Franny与母亲Karen起矛盾的时候缓和她们的情绪,他是一剂良药,温暖着故事的人也温暖了故事外的笔者我。
最后要说的是母亲Karen,一个有点糟蹋的母亲,也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一个撰稿人(对于母亲的职业,电影中并没有正面提及,只有医院阳台女主和母亲的对白中母亲提到一直想要完成一本书,以及母亲在看护弟弟时曾经坐在椅子上拿着本子记录的画面,因此笔者猜测母亲是一位撰稿人,这是笔者的个人观点)。Karen与两个孩子的关系并不那么好,但她确实是爱他们的,从她和Franny在医院的那些对话,即使是她们的几次争执也都能够看出。她甚至将儿子带着耳机过马路没有注意来往车辆导致被一位遵守交规的司机撞伤的责任归结在自己身上。在儿子出事后她表现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并不稳定,影片中有不少关于她的片段:深夜在厨房做奇怪的东西,写东西不在状态,和女儿聊着聊着就吵起来……虽然她算不上特别称职的母亲,但她对孩子的爱不可否认。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物都在寻觅,也都终有所得,弟弟醒了(相信他的母亲和姐姐都会支持或者更加支持他追寻自己的音乐),Franny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也找回了亲情,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更近了,James在这段经历中收获灵感写出了一首献给Franny姐弟的新歌……
影片最后的结局,Franny追着James去费城听他的演出,两人并未见面,只有留言的谢谢和一段录音。虽然这个结局透着些许现实的无奈,淡淡的伤感,但是笔者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结局,因为这样开放式的结局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并且很多影片细节的留白给了笔者寻觅更多的欲望,也许哪天得空再多看几遍亦是无妨。
这是个简单恬淡的故事,简单到纯粹,没什么大的起承转合。女主人公 Franny在接到母亲电话后为照顾出车祸的弟弟返回纽约,她在寻觅唤醒弟弟的方法的过程中,寻回了曾经逐渐淡薄的亲情;也因寻觅邂逅了弟弟最喜欢的音乐人James Forester,并与其产生了一段爱情;当然,Franny的弟弟Herry最后也在姐姐和母亲的期盼中苏醒。
故事开始于热爱音乐的弟弟Herry在地铁站里的演奏,结束于男主人公James和女主人公Franny的合唱录音,影片中间也穿插有各种不同的音乐。可以说很好的表现了它是音乐电影的本质,始于音乐,终于音乐。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最吸引我的,是在观影过程中对影片中出场人物身份、关系及过往的探索寻觅。
这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并没有过多值得评述的人物,通篇下来,串起故事线的主要人物一共只有四位:母亲Karen,姐姐Franny,弟弟Herry以及男主人公(也是弟弟最喜欢的音乐人)James。
电影中最先出场的人物是弟弟Herry,在地铁站里背着吉他演奏的大男孩,简单干净的歌声,这一切都使得我能够轻易的理解这个角色。随着故事的展开,从其他人物的对白、Herry的日记本、他的音乐、他的房间,我可以看到这个遭遇车祸不幸变成植物人的男孩对于音乐的热爱、是极其纯粹的,音乐的足迹渗透在他生活的角角落落里。虽然电影中对他的刻画并不多,也几乎都是从侧面展开,但是他给我的映像依然很深刻。他在单亲家庭长大(电影里对于父亲的描述只有母亲的一句“他父亲死后……”,此处为笔者的个人观点),在大学时代为了追寻自己热爱的音乐选择放弃学业,这样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导致他和姐姐以及母亲关系的疏离,她们认为他的追求并不现实,然而他依然勇敢的离开家人去追寻自己的音乐,他的勇敢一如他对于使用电唱机的执着。在自己离家寻觅属于自己的音乐的同时,他也一直没有忘记过给在外的姐姐寄送附有自己作品的信件邮递音乐链接希望得到认同,缓和关系。他是那样的单纯勇敢、干净执着,让我羡慕。
第二个出场的人物是女主人公Franny,作为一名人类学phd candidate,电影开篇时她身在他乡(从影片的一些细节笔者大胆推论她当时正在摩洛哥的部落中进行filed study),在睡梦中接到母亲Karen打来电话得知噩耗后返回纽约,在医院里,看着弟弟身上插着各种医疗器械、面色苍白的样子,Franny心痛不已,当她在暂住弟弟房间时看到弟弟给她的CD以及偶然发现的弟弟的日记本后,为了能够更多的了解她曾疏远的弟弟,她开始寻觅着弟弟从前的踪迹,在城市中收集各种可能唤醒弟弟的声音:行人穿梭的声音、车辆驶过的声音、海水拍案的声音、轮船呜鸣的声音、各色音乐的声音……毫无疑问,尽管从影片的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Franny与弟弟和母亲都有着不同的矛盾,他们的关系并不那么亲近(例如她的母亲把她的房间给一个外人住,她自己也因为弟弟放弃学业的事情而与弟弟疏远),但是Franny对自己唯二的亲人依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她在弟弟出事后会觉得自责,想要了解她的弟弟,想要弥补(影片中她唯一一次大的情感爆发就是在看望弟弟的人走后看着弟弟苍白的脸无助的在医院卫生间中砸墙哭嚎)。在寻觅着弟弟的过往时,顺着夹在日记本里的音乐会入场券,Franny遇到了男主人公James。James这个羞涩腼腆的音乐人在知道Franny弟弟的遭遇后受邀与Franny一起寻觅Herry的足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与Franny的相互了解,两个可以说完全不在同一条线路上的灵魂擦出了细微的火花,他们一同坠入了爱河。他们的爱情,青涩却自然,涌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力量,他们也各自从中有所收获。男主人公James在故事中就像是及时雨一般,他在Franny悲伤的时候出现用自己特有的体贴和温柔给予Franny心灵的慰藉;他在Franny与母亲Karen起矛盾的时候缓和她们的情绪,他是一剂良药,温暖着故事的人也温暖了故事外的笔者我。
最后要说的是母亲Karen,一个有点糟蹋的母亲,也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一个撰稿人(对于母亲的职业,电影中并没有正面提及,只有医院阳台女主和母亲的对白中母亲提到一直想要完成一本书,以及母亲在看护弟弟时曾经坐在椅子上拿着本子记录的画面,因此笔者猜测母亲是一位撰稿人,这是笔者的个人观点)。Karen与两个孩子的关系并不那么好,但她确实是爱他们的,从她和Franny在医院的那些对话,即使是她们的几次争执也都能够看出。她甚至将儿子带着耳机过马路没有注意来往车辆导致被一位遵守交规的司机撞伤的责任归结在自己身上。在儿子出事后她表现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并不稳定,影片中有不少关于她的片段:深夜在厨房做奇怪的东西,写东西不在状态,和女儿聊着聊着就吵起来……虽然她算不上特别称职的母亲,但她对孩子的爱不可否认。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物都在寻觅,也都终有所得,弟弟醒了(相信他的母亲和姐姐都会支持或者更加支持他追寻自己的音乐),Franny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也找回了亲情,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更近了,James在这段经历中收获灵感写出了一首献给Franny姐弟的新歌……
影片最后的结局,Franny追着James去费城听他的演出,两人并未见面,只有留言的谢谢和一段录音。虽然这个结局透着些许现实的无奈,淡淡的伤感,但是笔者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结局,因为这样开放式的结局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并且很多影片细节的留白给了笔者寻觅更多的欲望,也许哪天得空再多看几遍亦是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