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中国人情感的缩影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大过年”这三个字,在过年的时候常被提起:大过年的,别唉声叹气的;大过年的,别说不吉利的话;大过年的,穿喜庆点……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大过年时,大家彼此提醒着对方: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都可以告别过去,重新起步。
剧情
本剧的情节平平淡淡,节奏也较慢,但是最可贵、最触动人心的,是情节设计上所体现出的对生活的乐观,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大儿子建栋与妻子素琴的婚姻虽然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但是当素琴面对贪污受贿指控时,建栋选择带她自首,并不与她离婚;二儿子建梁虽然因为修脚工的身份,屡屡遭到妻子丽娜的嫌弃、瞧不起,但是在丽娜需要钱,资助二婚丈夫出国留学时,依然伸出援手;大女儿建珍插队时与北大荒的农民杨兴安结婚,知青返程潮时,建珍选择回到北京,后来兴安罹患胃癌,建珍与当时几近结婚的顾工分手,回到兴安身旁;小女儿建敏为了去美国,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男友二军,跟一个香港的半大糟老头子去了美国,但二军却依然对她念念不忘,珍视当年的情谊;三儿子建业虽然爱犯浑,但是在妻子王芳终于怀孕后,也改掉了赌博的毛病……对生活的乐观、对人与人之间情义的重视,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价值观,这部电视剧在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的背景下,给观众带来了那契合中国人心灵的温暖。
另外,本剧的时间点选择在1977年、1987年、1991年、2007年四个年头的春节期间,基本都是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这长达三十年的跨度里,描写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人在思想、情感、家庭生活上的变化。本剧中的一家之主——冯泰年,是故宫的一位古建筑方面的专家,观众对这样职业的印象,很匹配他性情、脾气上典型的严父形象。他在家里是绝对的一把手,有着中国父亲特有的威严与固执与保守。老伴要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孩子要听从他在人生、工作上的建议,例如当二儿子建梁辞去修脚工的工作,并准备为他修一次脚时,他说“你抱着铁饭碗不要,偏偏去捧那泥饭碗!”这样的冲突的背后,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人们在对社会、职业、经济、人生价值观认知上的变化,金钱的购买力被放开,不再受供销的限制;工作从金钱的角度来讲,开始有了高低贵贱;工作不再分配后,人需要自主思考,自己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而随着这些变化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也和财富的积累一起,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场景
整部剧90%的场景选在一座北京老四合院里,院落的样式、“人”字弧形拱梁、瓦结构屋顶,是传统建筑的特点,京味儿十足;屋内的家具、厨房里的冰箱和摆设,都是按着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安排的。
亮点镜头
7集,中前,建珍的儿子石头走丢了,建珍急火攻心,晕了过去。石头找着后,建珍抱着儿子失声痛哭,冯泰年作为严父,也嗔怪地轻轻拍了下外孙的屁股。这个情节激起笔者的共鸣,因为笔者小的时候,是奶奶带,有一次自己从家里溜达了出去,找不着了,奶奶心急万分,说如果我找不到了,她也不想活了。后来好心人认识我妈妈,把我送了回来,想必当时,我也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大人们却十足捏了一把汗,而奶奶可能更激动吧。
29集,结尾,建栋和素琴回忆两人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
配乐
剧中的配乐,有钢琴为主的曲子作为叙述时的配乐;弦乐作为高潮时的配乐。
人物介绍和演员表演
笔者认为,这部剧中演员的表演可以称为教科书般的水准。首先,剧情是日常的生活,而越是这样的剧情,越考验演员的功力,就像简单的炒鸡蛋、素菜最考验厨师的技能。其次,这部剧的跨度长达三十年,冯泰年的五个子女都经历了青年到成年到中年的变化,老两口也经历了中老年到老年,这对演员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但所有的演员,都几乎完美地完成了演出。
冯泰年的扮演者马精武,本身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豆瓣上有人评论他的表演做作,但我在他的表演中,感受到话剧式的顿挫和情感表达,这样的表演融入电视剧,我想很符合他的角色设定。
徐秀琳扮演的安玉贞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养育了三个儿子、两个母亲。小小的个头,慈祥的面容,饰演的是与冯泰年截然相反的慈母的形象。剧中她的哭戏戏份很多,她的哭总能触动人们心中那柔软的地方:大女儿建珍要和农村丈夫回北大荒的时候;二儿子建梁第一次出远门去广州做生意的时候;小女儿建敏出国七年首次回家,她却在医院的时候……多情自古伤离别。
<图片3>
倪大红所饰演的大儿子冯建栋,一句话概括,就是蔫儿人出豹子;刘莉莉饰演的妻子李素琴,完全相反,泼辣、势利。这一对是剧中最有冲突感的一对。
刘威所扮演的杨兴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一脸褶子,和浓浓的东北口音,诙谐幽默中,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多舛。
邵兵,英俊潇洒的大帅哥,在开始的几集里扮演的是小心翼翼的修脚工,后来成为了更符合他本人气质的大老板,在钱被朋友卷走后,演出的是中年人的荒凉。从始至终,他都对丽娜一往情深。女人最丑陋的面孔,无非是埋怨男人的时候。剧中的建梁是在这种压力下才下海经商,但回头已不见佳人等候。
最后稍稍提一下林永健。虽然他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是一对小眼睛,和搞笑的广东腔,还有那句“语无伦次了”,想必都会给观众带来快乐。
剧情
本剧的情节平平淡淡,节奏也较慢,但是最可贵、最触动人心的,是情节设计上所体现出的对生活的乐观,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大儿子建栋与妻子素琴的婚姻虽然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但是当素琴面对贪污受贿指控时,建栋选择带她自首,并不与她离婚;二儿子建梁虽然因为修脚工的身份,屡屡遭到妻子丽娜的嫌弃、瞧不起,但是在丽娜需要钱,资助二婚丈夫出国留学时,依然伸出援手;大女儿建珍插队时与北大荒的农民杨兴安结婚,知青返程潮时,建珍选择回到北京,后来兴安罹患胃癌,建珍与当时几近结婚的顾工分手,回到兴安身旁;小女儿建敏为了去美国,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男友二军,跟一个香港的半大糟老头子去了美国,但二军却依然对她念念不忘,珍视当年的情谊;三儿子建业虽然爱犯浑,但是在妻子王芳终于怀孕后,也改掉了赌博的毛病……对生活的乐观、对人与人之间情义的重视,是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价值观,这部电视剧在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的背景下,给观众带来了那契合中国人心灵的温暖。
另外,本剧的时间点选择在1977年、1987年、1991年、2007年四个年头的春节期间,基本都是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这长达三十年的跨度里,描写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人在思想、情感、家庭生活上的变化。本剧中的一家之主——冯泰年,是故宫的一位古建筑方面的专家,观众对这样职业的印象,很匹配他性情、脾气上典型的严父形象。他在家里是绝对的一把手,有着中国父亲特有的威严与固执与保守。老伴要照顾他的衣食起居,孩子要听从他在人生、工作上的建议,例如当二儿子建梁辞去修脚工的工作,并准备为他修一次脚时,他说“你抱着铁饭碗不要,偏偏去捧那泥饭碗!”这样的冲突的背后,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人们在对社会、职业、经济、人生价值观认知上的变化,金钱的购买力被放开,不再受供销的限制;工作从金钱的角度来讲,开始有了高低贵贱;工作不再分配后,人需要自主思考,自己如何养活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而随着这些变化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也和财富的积累一起,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场景
整部剧90%的场景选在一座北京老四合院里,院落的样式、“人”字弧形拱梁、瓦结构屋顶,是传统建筑的特点,京味儿十足;屋内的家具、厨房里的冰箱和摆设,都是按着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安排的。
亮点镜头
7集,中前,建珍的儿子石头走丢了,建珍急火攻心,晕了过去。石头找着后,建珍抱着儿子失声痛哭,冯泰年作为严父,也嗔怪地轻轻拍了下外孙的屁股。这个情节激起笔者的共鸣,因为笔者小的时候,是奶奶带,有一次自己从家里溜达了出去,找不着了,奶奶心急万分,说如果我找不到了,她也不想活了。后来好心人认识我妈妈,把我送了回来,想必当时,我也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大人们却十足捏了一把汗,而奶奶可能更激动吧。
29集,结尾,建栋和素琴回忆两人走过的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
配乐
剧中的配乐,有钢琴为主的曲子作为叙述时的配乐;弦乐作为高潮时的配乐。
人物介绍和演员表演
笔者认为,这部剧中演员的表演可以称为教科书般的水准。首先,剧情是日常的生活,而越是这样的剧情,越考验演员的功力,就像简单的炒鸡蛋、素菜最考验厨师的技能。其次,这部剧的跨度长达三十年,冯泰年的五个子女都经历了青年到成年到中年的变化,老两口也经历了中老年到老年,这对演员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但所有的演员,都几乎完美地完成了演出。
冯泰年的扮演者马精武,本身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豆瓣上有人评论他的表演做作,但我在他的表演中,感受到话剧式的顿挫和情感表达,这样的表演融入电视剧,我想很符合他的角色设定。
徐秀琳扮演的安玉贞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养育了三个儿子、两个母亲。小小的个头,慈祥的面容,饰演的是与冯泰年截然相反的慈母的形象。剧中她的哭戏戏份很多,她的哭总能触动人们心中那柔软的地方:大女儿建珍要和农村丈夫回北大荒的时候;二儿子建梁第一次出远门去广州做生意的时候;小女儿建敏出国七年首次回家,她却在医院的时候……多情自古伤离别。
<图片3>
倪大红所饰演的大儿子冯建栋,一句话概括,就是蔫儿人出豹子;刘莉莉饰演的妻子李素琴,完全相反,泼辣、势利。这一对是剧中最有冲突感的一对。
刘威所扮演的杨兴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一脸褶子,和浓浓的东北口音,诙谐幽默中,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多舛。
邵兵,英俊潇洒的大帅哥,在开始的几集里扮演的是小心翼翼的修脚工,后来成为了更符合他本人气质的大老板,在钱被朋友卷走后,演出的是中年人的荒凉。从始至终,他都对丽娜一往情深。女人最丑陋的面孔,无非是埋怨男人的时候。剧中的建梁是在这种压力下才下海经商,但回头已不见佳人等候。
最后稍稍提一下林永健。虽然他在剧中的戏份不多,但是一对小眼睛,和搞笑的广东腔,还有那句“语无伦次了”,想必都会给观众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