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好故事,更需要好的讲述者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FIRST青年电影展开始知道的这部电影,随后好评如云,所以去看了点映场,果然没有失望,全程投入,被故事所吸引,看完之后无比畅快,随后进行的导演阐述和与观众互动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180万的制作成本之下能够拍得这么好,说到底是得益于一个好故事和好剧本。 首先说一说这个故事本身。一部好电影要有一个好剧本,而一个好剧本要有一个好故事(大部分类型片是如此)。导演说这个故事是制片人讲给他的,是90年代真实发生在制片人家乡的事,导演忻钰坤被这个故事吸引,就想着着手写剧本,然后拍成电影。因为资金有限,不可能去复原90年代的场景,所以把故事背景设置成了当下,然后在剧本的写作过程中对故事做了大量的改动,但保留了一个核心元素——“一口棺材换了三家人”,这句话其实也简单概括了影片的故事。影片本来的片名是《殡棺》,“殡棺”指的是出殡但还没有埋葬的棺材,和影片故事非常契合,我更喜欢这个片名,但后来可能是为了过审和宣传的考虑,改成了《心迷宫》。这个影片的故事很有戏剧性,一波三只,匪夷所思,发生在短暂的时间内,空间上也有限,但却牵涉人物众多,人物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又随着剧情的的发展慢慢剥开。故事本身充满了恰当的巧合,暗含着宿命的意味,质地里又夹含着浓郁的黑色。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很真实,确实是很有可能发生在中国北方农村的故事,而人物同样很真实。虽然这部电影叙事和运镜有很多对西方电影的致敬和模仿,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 接着说一说这部电影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节奏。国产电影的一个弱点就是叙事的单一,大部分使用线性叙事,顶多来个倒叙和插叙,而且还用低级的回忆来联接,近几年来有点叙事花样的也就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了。而《心迷宫》则是多线多时空叙事,而且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基本上没有漏洞。本身就出彩的故事在如此丰富的叙事技巧下,变得悬念十足甚至营造出了惊喜动魄的氛围,把观众的心脏慢慢收缩压紧,然后在另一段中舒张,同时再次收缩。影片分别从几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展开故事,然后慢慢剥开真相。导演对节奏的把握也很好,尤其是整个团队都没有长片经验的情况下更是难得可贵。国内公映的版本比影展版本少了八分钟,导演解释说是剪掉了开头解释父子关系的一段,因为这一段没有太大的必要,而且和影片整体的节奏不符,不利于观众入戏。所以我看到的院线版节奏已经掌握地很好了,一开始不紧不慢,在观众入戏后逐渐加快节奏但却又在掌控之中。电影也没有像一些国产影片一样低估观众的智商加一些不必要的解释打乱节奏,当然为了过审最后加了一段父子去投案的解释让影片掉价不少。 除了叙事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有诸多亮点。演员连一个听说过的演员都没有(当然这个价钱能请几个职业演员就不错了),但却很真实,有种本色出演的味道。拍摄环境比较简陋,摄影机也有些摇晃,当然这些都是资金有限的缘故。我觉得村长这个角色是最出彩的,代表着中国农村传统父权的他原本想安享晚年,但却突生变故,在本性面前低下了头,想要掩盖罪恶,却在故事匪夷所思的发展中逐渐崩溃,如同黑色幽默一般。当然更有黑色意味的是白虎这个小混混,刚刚在庙里上了香祈求平安接着就被人杀了,尸体烧成了灰还被人搬来搬去,最后也无处下葬。 这部电影有个好故事,也有个好的讲述者,而这正是国产电影所欠缺的。不过近几年来,华语电影没有新的影像大师横空出世,但在类型片方面却也有很多有天赋的青年导演,比如宁浩、曹保平、陈正道,以及本片的导演忻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