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标本
三个标本
第一次看《暗算》是在老圈的家里,偶然间看了半集,一部反特的戏,感觉摄影很牛,气氛营造得很到位,很多符号化、形式感的镜头让故事既吸引人又似乎寓有深意。国内电视能有这样的水平,真是不错了。记住了那个演男一号的柳云龙,和演黄依依的女演员的脸。后来,又零零碎碎看了几集,知道那女演员叫陈澍(为了方便记认,她把名字改成了“数”),演员出身的柳云龙还是这部戏的策划和导演,并且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这就更不得了。于是,买来压缩缩碟,挤着时间一气儿看完了34集,更加确信这个连续剧是一部在技术和意识上都远远高于国内水准的大作。编剧麦加,电影是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摄影指导王晓明。但这部戏明显是一部属于柳云龙的戏。
戏分三部,“听风”“看风”“捕风”,近年渐热的秘密题材,类似电影技法、机位独特的镜语,简洁而充满张力的叙述,甚至故意形式化的出色表演,是这部戏大热的几个原因。这种技术上的因素,是最初让我惊讶的原因,但看完全片,让我更惊讶的是借反特题材这样的壳,整部戏所传达出的悲剧感甚至生命的悲凉乃至荒诞,个人与世界,自我意识与国家机器的种种关系,属地的人,肉身与灵魂如何被地紧紧抓住,无力飞升,终致灭顶。
所谓“风”,就是能维护现存秩序和集体尊严与安全,或实现某个崇高乌托邦理想的那些秘密。为着这些秘密,更为那些荣耀高尚的目的,无论哪个时代,主人公在地上的红色时期,抑或在地下的白色年代,人,都只是为保证这目的的某项功能的大机器上一个部件,同样的制服,同样的行为举止,同样的表情感情,甚至同样的姓名暗语,没有我,只以代号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男人叫毒蛇,女人叫公牛,一大帮男人女人,就叫“七零一”。
讽刺的是,这些同质化的零件组成的叫国家机器的这部大机器,在关键时候,它的运转却需要与这些零件完全不同的异类。他们有自己的名字认知,有自己的感情思想,有这台大机器想要生存就必不可少的创造力。任何想要把别人、把整个群体变成没有生命、铁板一块的努力,必然伴随着对他人的愚化和奴化,伴随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离弃,其设计者也难逃一死。于是,它也要人来拯救,或者黄依依那样为着心而活,灵魂时刻想要飞起来的闪耀着原初喜悦的生命,或者阿炳那样为着本能而活,心思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天生异禀者。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你们只是被利用,英雄只是作为工具的英雄,傻子永远是傻子,异类永远是异类。在阿炳作为工具被利用的同时,他也作为工具被供奉,他的虚荣心、自私也随着他所服务的大机器一同膨胀,但却无人关心和安慰,他死在他纯洁的虚荣和自私里,但那不是他的错。他的女人一步步去死,在别人看来那是必然要应验的诅咒,没有人要去拉一把,所有人是沉默的同谋。没有人觉得一个傻子有义务理解他的妻子,没有人试着让他学会了解生活,更没有人会对他和他的女人产生丝毫的悲悯之心,这台机器就是要冷冷看着,你一步一步沉入冰冷的湖心,不是成为我,就是死。“听风”的结尾,越来越冷,然而却是最好的结尾。“看风”有个颇有浪漫主义成分的结束,成了植物人的黄依依被她所爱的人陪伴着走过了最后几年,不过还好,柳云龙理智地修改了原剧本中的情节,没有让他们结合。即便这样,那种悲凉之气仍然让人无法喘息,一个为爱活着的女人,要经历什么样的击打,竟然就这样放弃了她的爱,与曾经用生命爱着的人对面不识,眼睛里再也看不见那属灵的光芒,刚刚像鸟儿一样飞腾起来的心,在我们眼前堕地,落入西北深可盈尺的尘土沙砬中,再不企望还会飞起来。不是她接受不了不被爱,而是因为她根本就不能爱。对于这台在所有人之上的大机器,她是个可怕的异数。她不应该是爱着一个男人的女人,而只应是规规矩矩的一个零件,甚至可以是一个傲慢的、心硬的、可以侮辱别人尊严的大号零件,而不是一个心怀浪漫、温柔和爱的女人,把那些标签——党、人民和工作,甚至她勇敢地说出了“国家机器”这个词——放在一边。所以她的死是个必然,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作为工具的她,而不是作为破坏者的她。尽管她的死,不像阿炳的女人,有人也给予了同情,但是灵魂碎了,她还活得下去吗?
“捕风”的影子,从整部戏一开始,就在前两部分里若隐若现。它是一个标本,一个新世界的路标,告诉后来的红色人们,你应该怎么活——怎么生,怎么死,为了这个伟大的为所有人的机器。男主人公那令人瞠目的死成全了一个传奇,而任何一部这样的机器,和机器后面的操纵者,都需要这样的传奇,和献祭。只是,当主人公被剖膛开肚几十年后,冥冥中的他,不知还会不会甘愿做这样的一个零部件,去成全某个虚妄荒诞的理由?世界并无不同,只是换了另一种颜色,另一部密码,另一个频道,地上的被蒙了眼的人看不见,但风听得见。
风还听得见落叶的声音,那是天地的大音,不随世道人心而变,比所有冰冷的机器声都要恒久。
(06年的旧文了)
第一次看《暗算》是在老圈的家里,偶然间看了半集,一部反特的戏,感觉摄影很牛,气氛营造得很到位,很多符号化、形式感的镜头让故事既吸引人又似乎寓有深意。国内电视能有这样的水平,真是不错了。记住了那个演男一号的柳云龙,和演黄依依的女演员的脸。后来,又零零碎碎看了几集,知道那女演员叫陈澍(为了方便记认,她把名字改成了“数”),演员出身的柳云龙还是这部戏的策划和导演,并且这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这就更不得了。于是,买来压缩缩碟,挤着时间一气儿看完了34集,更加确信这个连续剧是一部在技术和意识上都远远高于国内水准的大作。编剧麦加,电影是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摄影指导王晓明。但这部戏明显是一部属于柳云龙的戏。
戏分三部,“听风”“看风”“捕风”,近年渐热的秘密题材,类似电影技法、机位独特的镜语,简洁而充满张力的叙述,甚至故意形式化的出色表演,是这部戏大热的几个原因。这种技术上的因素,是最初让我惊讶的原因,但看完全片,让我更惊讶的是借反特题材这样的壳,整部戏所传达出的悲剧感甚至生命的悲凉乃至荒诞,个人与世界,自我意识与国家机器的种种关系,属地的人,肉身与灵魂如何被地紧紧抓住,无力飞升,终致灭顶。
所谓“风”,就是能维护现存秩序和集体尊严与安全,或实现某个崇高乌托邦理想的那些秘密。为着这些秘密,更为那些荣耀高尚的目的,无论哪个时代,主人公在地上的红色时期,抑或在地下的白色年代,人,都只是为保证这目的的某项功能的大机器上一个部件,同样的制服,同样的行为举止,同样的表情感情,甚至同样的姓名暗语,没有我,只以代号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男人叫毒蛇,女人叫公牛,一大帮男人女人,就叫“七零一”。
讽刺的是,这些同质化的零件组成的叫国家机器的这部大机器,在关键时候,它的运转却需要与这些零件完全不同的异类。他们有自己的名字认知,有自己的感情思想,有这台大机器想要生存就必不可少的创造力。任何想要把别人、把整个群体变成没有生命、铁板一块的努力,必然伴随着对他人的愚化和奴化,伴随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离弃,其设计者也难逃一死。于是,它也要人来拯救,或者黄依依那样为着心而活,灵魂时刻想要飞起来的闪耀着原初喜悦的生命,或者阿炳那样为着本能而活,心思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天生异禀者。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你们只是被利用,英雄只是作为工具的英雄,傻子永远是傻子,异类永远是异类。在阿炳作为工具被利用的同时,他也作为工具被供奉,他的虚荣心、自私也随着他所服务的大机器一同膨胀,但却无人关心和安慰,他死在他纯洁的虚荣和自私里,但那不是他的错。他的女人一步步去死,在别人看来那是必然要应验的诅咒,没有人要去拉一把,所有人是沉默的同谋。没有人觉得一个傻子有义务理解他的妻子,没有人试着让他学会了解生活,更没有人会对他和他的女人产生丝毫的悲悯之心,这台机器就是要冷冷看着,你一步一步沉入冰冷的湖心,不是成为我,就是死。“听风”的结尾,越来越冷,然而却是最好的结尾。“看风”有个颇有浪漫主义成分的结束,成了植物人的黄依依被她所爱的人陪伴着走过了最后几年,不过还好,柳云龙理智地修改了原剧本中的情节,没有让他们结合。即便这样,那种悲凉之气仍然让人无法喘息,一个为爱活着的女人,要经历什么样的击打,竟然就这样放弃了她的爱,与曾经用生命爱着的人对面不识,眼睛里再也看不见那属灵的光芒,刚刚像鸟儿一样飞腾起来的心,在我们眼前堕地,落入西北深可盈尺的尘土沙砬中,再不企望还会飞起来。不是她接受不了不被爱,而是因为她根本就不能爱。对于这台在所有人之上的大机器,她是个可怕的异数。她不应该是爱着一个男人的女人,而只应是规规矩矩的一个零件,甚至可以是一个傲慢的、心硬的、可以侮辱别人尊严的大号零件,而不是一个心怀浪漫、温柔和爱的女人,把那些标签——党、人民和工作,甚至她勇敢地说出了“国家机器”这个词——放在一边。所以她的死是个必然,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作为工具的她,而不是作为破坏者的她。尽管她的死,不像阿炳的女人,有人也给予了同情,但是灵魂碎了,她还活得下去吗?
“捕风”的影子,从整部戏一开始,就在前两部分里若隐若现。它是一个标本,一个新世界的路标,告诉后来的红色人们,你应该怎么活——怎么生,怎么死,为了这个伟大的为所有人的机器。男主人公那令人瞠目的死成全了一个传奇,而任何一部这样的机器,和机器后面的操纵者,都需要这样的传奇,和献祭。只是,当主人公被剖膛开肚几十年后,冥冥中的他,不知还会不会甘愿做这样的一个零部件,去成全某个虚妄荒诞的理由?世界并无不同,只是换了另一种颜色,另一部密码,另一个频道,地上的被蒙了眼的人看不见,但风听得见。
风还听得见落叶的声音,那是天地的大音,不随世道人心而变,比所有冰冷的机器声都要恒久。
(06年的旧文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