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消失与二维的后现代

连续看了《机械姬》和《超能查派》。严格意义来说这两部都不能算硬科幻,更多希望呈现的,是某些似乎是思想性的东西,甚至在这一部里,更多想展现的,是南非那疯狂奇诡的街头帮派文化。
不只是东方的科幻世界搭建不起禁得起科学检验的基础概念,就是在蓬勃兴盛的西方,科幻一词也日渐沦为一件万能的披风,任何儿女情长的小故事裹上它,似乎都可以成为史诗感觉的不朽作品。问题是,失去扎实规矩的叙事方式,总让人有种滴水不漏的计划漏得滴水不剩的错觉。落实到呈现的故事中,就是角色的无法站立。
无论是《机械姬》还是《超能查派》,都能明显地感觉到主创在用人工智能的存在敲打着关于何为人类这个老生常谈的哲学问题。其实很早人类就在恐惧这个问题,哥特片甚至比科幻片更早关注这件事情。毕竟,弗兰肯斯坦甫一出世,就当头棒喝式地直指人类双手与大脑的创造极限将会带来恐怖作品。那时候,科幻领域的主流还只是天真地想着环游宇宙或更加拘谨地局限于提高生活便利。
然而我倒始终觉得,古典时期科幻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们笨拙又认真地固守着机器人三定律。这已经被重复滥了的三定律啊,正是古典科幻立得住的扎实规矩。
后现代是个过于调皮的女妖精。“女施主啊你要做甚……”古典的唐僧瑟瑟发抖。是害怕啊,这小妮子,没深没浅,见到谁都不屑,却见到谁都要调戏。
其实这个小妮子自己也很心虚。她试图打破一切,试图从表象还原,试图重新建立世界。但她不受规矩,没有方圆。
就其他艺术表现类型而言,这样的概念随时随风潜入夜都不要紧。音乐上大不了是死亡金属,旋律甚至音符都不要不要的。文学上什么题材限制都打破,甚至变为装置或行为艺术,连笔画都可以拆分和嘲解。但偏偏是科幻,忽然心内就翻搅起某种不容忍:连基本的规矩都没有了,期间的物理与哲学逻辑,还怎么能够扎扎实实地基于推论来运转?
没有了机器人三定律(包括其后的变体定律)的科幻作品,要获得自洽的内核,得重新建立新的体系。但是现在的科幻因为没有形成新的共识性的定律,变得摇摆起来,失去根基。最后它们共同的选择是非常孱弱的:再次倚靠人。
这就很容易变成鸡汤文。机械产物没有属于自己的运作设定,就会在很多判断上丧失其在作品中作为角色的内在力量。这也是我反复对人说不喜欢那部《Her》的原因:它们不能明知道要伤人还是去伤人。这逾矩了,这应当是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底线。
我绝不是什么卫道士,更没什么道德洁癖。但就像无论是否真爱还是不能接受与幼童发生性关系一样,无论有多少温柔恰切,还是不能接受机器与人之间的边界模糊到难以分辨。
科幻迷多年,当然知道这其中的结界有多难把握。可再难把握,我们得承认这里面有结界。我可以接受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力甚至情感界限的状况,本来人类就很渺小,很难控制许多事情的走向,人类本身也是怪物之一种。可即便是将机械创造到进入生物进化难分难解的境地,还是希望与其他万物一样,遵从既定的自然规律。假使它们也只是复制人类行为或者干脆就懒到依附于人类创造者,那可能还是想象力和情感的胆怯,我们想要创造超越从前的完美智能,却还是在最后一步不敢道破它们有可能是全面超越我们情感与智力认知的存在。
就像是三维无法“看见”四维。我们只是试图在拉低它们的呈现状态。这样的后现代科幻,其实是矮化了科幻本身可能性的操作。甚至我们的恐惧促使我们连三维的它们都不敢面对,一定要压它们在身下,使它们叫我们爸爸妈妈,把它们变成二维的存在。
也就在这样的作品里,看到了商业化中婴儿般的惊骇。千万千万要告诉买票的观众,再智能也会热爱人类,即便不再是古典式的谁都不伤害,也一定会保创造者周全。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松口气。可以留下至少某些人以供代入,不是那个知乎帖子说的么,谁都认为僵尸末日时候自己是威尔史密斯而不是废柴,那就让大家集体幻梦,集体脱身。
不要再去细想,其实按照完全人工智能的学习程度,它们的情感与智商,绝对将远远超出人类既有的认知。那是想象力的尽头,是恐怖之中的禁忌。
不只是东方的科幻世界搭建不起禁得起科学检验的基础概念,就是在蓬勃兴盛的西方,科幻一词也日渐沦为一件万能的披风,任何儿女情长的小故事裹上它,似乎都可以成为史诗感觉的不朽作品。问题是,失去扎实规矩的叙事方式,总让人有种滴水不漏的计划漏得滴水不剩的错觉。落实到呈现的故事中,就是角色的无法站立。
无论是《机械姬》还是《超能查派》,都能明显地感觉到主创在用人工智能的存在敲打着关于何为人类这个老生常谈的哲学问题。其实很早人类就在恐惧这个问题,哥特片甚至比科幻片更早关注这件事情。毕竟,弗兰肯斯坦甫一出世,就当头棒喝式地直指人类双手与大脑的创造极限将会带来恐怖作品。那时候,科幻领域的主流还只是天真地想着环游宇宙或更加拘谨地局限于提高生活便利。
然而我倒始终觉得,古典时期科幻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它们笨拙又认真地固守着机器人三定律。这已经被重复滥了的三定律啊,正是古典科幻立得住的扎实规矩。
后现代是个过于调皮的女妖精。“女施主啊你要做甚……”古典的唐僧瑟瑟发抖。是害怕啊,这小妮子,没深没浅,见到谁都不屑,却见到谁都要调戏。
其实这个小妮子自己也很心虚。她试图打破一切,试图从表象还原,试图重新建立世界。但她不受规矩,没有方圆。
就其他艺术表现类型而言,这样的概念随时随风潜入夜都不要紧。音乐上大不了是死亡金属,旋律甚至音符都不要不要的。文学上什么题材限制都打破,甚至变为装置或行为艺术,连笔画都可以拆分和嘲解。但偏偏是科幻,忽然心内就翻搅起某种不容忍:连基本的规矩都没有了,期间的物理与哲学逻辑,还怎么能够扎扎实实地基于推论来运转?
没有了机器人三定律(包括其后的变体定律)的科幻作品,要获得自洽的内核,得重新建立新的体系。但是现在的科幻因为没有形成新的共识性的定律,变得摇摆起来,失去根基。最后它们共同的选择是非常孱弱的:再次倚靠人。
这就很容易变成鸡汤文。机械产物没有属于自己的运作设定,就会在很多判断上丧失其在作品中作为角色的内在力量。这也是我反复对人说不喜欢那部《Her》的原因:它们不能明知道要伤人还是去伤人。这逾矩了,这应当是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底线。
我绝不是什么卫道士,更没什么道德洁癖。但就像无论是否真爱还是不能接受与幼童发生性关系一样,无论有多少温柔恰切,还是不能接受机器与人之间的边界模糊到难以分辨。
科幻迷多年,当然知道这其中的结界有多难把握。可再难把握,我们得承认这里面有结界。我可以接受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力甚至情感界限的状况,本来人类就很渺小,很难控制许多事情的走向,人类本身也是怪物之一种。可即便是将机械创造到进入生物进化难分难解的境地,还是希望与其他万物一样,遵从既定的自然规律。假使它们也只是复制人类行为或者干脆就懒到依附于人类创造者,那可能还是想象力和情感的胆怯,我们想要创造超越从前的完美智能,却还是在最后一步不敢道破它们有可能是全面超越我们情感与智力认知的存在。
就像是三维无法“看见”四维。我们只是试图在拉低它们的呈现状态。这样的后现代科幻,其实是矮化了科幻本身可能性的操作。甚至我们的恐惧促使我们连三维的它们都不敢面对,一定要压它们在身下,使它们叫我们爸爸妈妈,把它们变成二维的存在。
也就在这样的作品里,看到了商业化中婴儿般的惊骇。千万千万要告诉买票的观众,再智能也会热爱人类,即便不再是古典式的谁都不伤害,也一定会保创造者周全。这就使得人类可以松口气。可以留下至少某些人以供代入,不是那个知乎帖子说的么,谁都认为僵尸末日时候自己是威尔史密斯而不是废柴,那就让大家集体幻梦,集体脱身。
不要再去细想,其实按照完全人工智能的学习程度,它们的情感与智商,绝对将远远超出人类既有的认知。那是想象力的尽头,是恐怖之中的禁忌。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