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山下

1
I’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her.
当这个现代版的罗马假日公主穿着一身朴素的蓝裙站在拒绝再爱她的人面前,坚持着瑟瑟发抖地说出这句话时,我是那么地羡慕她。
而我至今唯一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曾经写了那样一封不痛不痒、不知所云的信,那是我的勇气能支撑我做的最勇敢的事了。
收信人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那封1500字的信,然后微信回复说最近有个paper due,不能回复长一点的东西给我了,很抱歉。他还说,加油,keep up the good work。
谢谢他,that’s all he could say, and that’s all I could say。
2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中Anna的美丽因为她对爱的追求而发光,而我却不敢多说一句,哪怕是“不能忘了你”,他也不愿多说一句,哪怕是“一切已成往事”。
这是东方隐晦神秘的美好?还只是我们习惯了胆小?
The more I think about things, the more I see no rhyme or reason in life.
坐在轮椅上的男主的姐姐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座的人都开始点头。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啊,有些人幸运而有些人…
可是当我们拒绝尝试,当我们太习惯于收起一切念头,只说出那些预料中能够被接受的话,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会改变那十有八九的不如意吗?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有很多时候,是可以坦白心迹的。不用去担心会伤害谁。越多的遮掩带来猜疑,而猜疑才会带来伤害。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今天的报纸明天就会丢进垃圾桶”。
如果不爱了,就说不爱了吧。逼着人抄起刀子的不是不爱了,反而是你既然还爱我既然也舍不得,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不理我。
而爱呢,我多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那个人,然后毫不怀疑地说,I’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her. 毕竟,相爱的几率已经太小,而人生太短,世界太大。
3
听到这句台词于是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瞬间,我满脑子想的是,究竟什么是爱呢?
为什么这种奇怪的东西有如此大的能量,让我不顾一切地不切实际。
Ex评价我说,你要是决定分手八匹马都拉不回来。有趣,说的好像你用八匹马拉过我似的。
好朋友说,你的爱情都是建立在崇拜的基础上,然后摇摇头地看着我。有趣,说得好像的确有点道理。
于是我跑去找我最喜欢的一个师姐,她似乎过着一份知足喜乐的婚姻生活,沉心学术,说话的时候神态平和。
“你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刻觉得‘嗯我可以结婚了’的,”我问她。
师姐沉吟道,“我也是花了三年才意识到,我可以嫁给这个不符合我几大项择偶标准的人。”
“这是一个需要解码的过程,你如果要求那个人尊重你的想法你的喜好,那么同样的,你也要尊重他的。你如果要求他喜欢你听的音乐,你就得接受他沉迷电子产品或者二次元…如果不能,就别去强求,”师姐说。
在中国式的感情和婚姻里,似乎很难做到互相留有空间。就算真的去做,到头来往往又会怪责对方不够关心体贴。更不可能要求对方在三观乃至每件事情每个方面都能神同步。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个人,生活恐怕会瞬间变得predictable,于是失去了所有意外之喜。
至此,我终于知道原来我要的那些特质不是不可能,也不是不存在,而是它们本身就是相互排斥的,以至于不可能共同存在在一个人身上。并且,也没有人应该或者有责任承担你投射的这么多的期待。
我不得不承认,我所一直期待的爱情,太过理想化,至多不过是“surreal but nice”。
需要做的,或许只是在不断地尝试过程当中,去发现你对伴侣最最不能没有的那个要求。对于Anna来说,或许男主正好满足的就是她最需要的空间和安全感,至于他是不是能成为足够体面的红毯男伴,他的玩笑会不会开得太low,都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诺丁山》其实也没那么童话。
师姐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们无话可说的⋯⋯但是你会知道那是你无论遇到什么,都会默默存在的精神后盾。
我说是吗?我们相互看看,眨了眨眼睛。
I’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her.
当这个现代版的罗马假日公主穿着一身朴素的蓝裙站在拒绝再爱她的人面前,坚持着瑟瑟发抖地说出这句话时,我是那么地羡慕她。
而我至今唯一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曾经写了那样一封不痛不痒、不知所云的信,那是我的勇气能支撑我做的最勇敢的事了。
收信人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了那封1500字的信,然后微信回复说最近有个paper due,不能回复长一点的东西给我了,很抱歉。他还说,加油,keep up the good work。
谢谢他,that’s all he could say, and that’s all I could say。
2
等等,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中Anna的美丽因为她对爱的追求而发光,而我却不敢多说一句,哪怕是“不能忘了你”,他也不愿多说一句,哪怕是“一切已成往事”。
这是东方隐晦神秘的美好?还只是我们习惯了胆小?
The more I think about things, the more I see no rhyme or reason in life.
坐在轮椅上的男主的姐姐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座的人都开始点头。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啊,有些人幸运而有些人…
可是当我们拒绝尝试,当我们太习惯于收起一切念头,只说出那些预料中能够被接受的话,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会改变那十有八九的不如意吗?我不这么认为。
其实有很多时候,是可以坦白心迹的。不用去担心会伤害谁。越多的遮掩带来猜疑,而猜疑才会带来伤害。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今天的报纸明天就会丢进垃圾桶”。
如果不爱了,就说不爱了吧。逼着人抄起刀子的不是不爱了,反而是你既然还爱我既然也舍不得,为什么要离开我为什么不理我。
而爱呢,我多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那个人,然后毫不怀疑地说,I’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her. 毕竟,相爱的几率已经太小,而人生太短,世界太大。
3
听到这句台词于是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瞬间,我满脑子想的是,究竟什么是爱呢?
为什么这种奇怪的东西有如此大的能量,让我不顾一切地不切实际。
Ex评价我说,你要是决定分手八匹马都拉不回来。有趣,说的好像你用八匹马拉过我似的。
好朋友说,你的爱情都是建立在崇拜的基础上,然后摇摇头地看着我。有趣,说得好像的确有点道理。
于是我跑去找我最喜欢的一个师姐,她似乎过着一份知足喜乐的婚姻生活,沉心学术,说话的时候神态平和。
“你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时刻觉得‘嗯我可以结婚了’的,”我问她。
师姐沉吟道,“我也是花了三年才意识到,我可以嫁给这个不符合我几大项择偶标准的人。”
“这是一个需要解码的过程,你如果要求那个人尊重你的想法你的喜好,那么同样的,你也要尊重他的。你如果要求他喜欢你听的音乐,你就得接受他沉迷电子产品或者二次元…如果不能,就别去强求,”师姐说。
在中国式的感情和婚姻里,似乎很难做到互相留有空间。就算真的去做,到头来往往又会怪责对方不够关心体贴。更不可能要求对方在三观乃至每件事情每个方面都能神同步。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个人,生活恐怕会瞬间变得predictable,于是失去了所有意外之喜。
至此,我终于知道原来我要的那些特质不是不可能,也不是不存在,而是它们本身就是相互排斥的,以至于不可能共同存在在一个人身上。并且,也没有人应该或者有责任承担你投射的这么多的期待。
我不得不承认,我所一直期待的爱情,太过理想化,至多不过是“surreal but nice”。
需要做的,或许只是在不断地尝试过程当中,去发现你对伴侣最最不能没有的那个要求。对于Anna来说,或许男主正好满足的就是她最需要的空间和安全感,至于他是不是能成为足够体面的红毯男伴,他的玩笑会不会开得太low,都似乎没那么重要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诺丁山》其实也没那么童话。
师姐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们无话可说的⋯⋯但是你会知道那是你无论遇到什么,都会默默存在的精神后盾。
我说是吗?我们相互看看,眨了眨眼睛。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桐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