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艺术家,还是造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Vivian Maier的走红可以说是近年来艺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不可否认她的摄影才华的确出众,甚至可以比肩Robert Frank,Diane Arbus等大师。可即使是这些大师,似乎当年的风光程度也不如当前这位刚刚被人发现的保姆。这位披着保姆外衣的女摄影师确实是“现象级”的,人们不仅仅喜爱她的照片,更津津乐道于她传奇的经历和神秘的背景。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那位从旧物拍卖行拍下Vivian胶卷的“制片人”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寻找Vivian Maier》。
片名中含糊不清的是,”寻找“这个动作的主体是谁?当然是这个所谓的制片人,John Maloof。事实上影片一开头就是这货的尊容,并且在之后反复地出现,作为叙事者、扫描底片者,司机,采访人,策展人,遗物整理者不断地出现,似乎他毫不介意他的过多出现让这部电影显得非常主观和个人化,甚至他非常满意自己的荧幕形象并有点迷恋镜头,乐于从各种角度展示自己。影片中他自己也承认,他属于一个旧货商家族,或者说“二道贩子”,至于“制片人”这个头衔,只不过是自他拍了这部伪纪录片之后才自己冠上的。除此片之外,他的个人网站上只有若干部所谓的微电影,其水平也无非是票友级别。
就是这么一个靠倒卖旧货为乐,并且可以想象靠着偶然拍到Vivian底片而成功跻身艺术圈的货色,似乎自认为肩负着为Vivian著书立传的历史使命,走上了“寻找”Vivian身世的旅程。他“寻找”什么呢?“寻找”的并不是所谓“真实”的Vivian,而是一个“完美地符合大众对艺术家的想象的”Vivian。想让女儿嫁入豪门的母亲,总是想把女儿包装成豪门喜欢的样子。同样,既然想继续靠Vivian那几千卷底片发财,就得继续提升她的艺术市场价值。于是我们看到,在这部自言自语的纪录片里,Vivian被成功塑造成一个理想的遗世独立的艺术家形象。
Vivian迅速蹿红的最大原因是这个事实:她已经死了。死者是不会说话的,特别是她这样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字的死者。于是身世与经历都任人评说,甚至大大小小的遗物都被镜头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展示给观众。也就是说,Vivian在这场对她盖棺定论的闹剧中彻底失语,甚至丧失了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隐私权。这无疑是对于像她这样一个特别注重个人隐私的人的最无情践踏。但是没关系,她已经死了。
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各有特别的偏好,但是总结起来最主要的,最符合大众想象的一成不变的特点就是:不是正常人。不论是魏晋时期的狂士,决斗而死的普希金,自残的梵高,反正都得办点正常人办不出来的事儿。一个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孤独,高傲,有点怪癖,难以融于社会,但是富有才华的。“生前其艺术不为社会接受,直到死后才被认可并惊为天人”这种略带悲剧色彩的老梗更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而如果恰好这个艺术家还是自杀的,那就更妙了,大家会惊呼:“天啊,太艺术了!”所以直到今天大家仍然愿意相信梵高是自杀的,仿佛不自杀他就不那么梵高了。而死了以后的疯癫艺术家是最安全的,人们可以全身心地去爱她以显示自己的好品位,而不用担心她什么时候突然在开幕酒会上放屁而让人难堪。
于是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Vivian Maier一点一点地被“寻找”成了我们喜爱的艺术家的形象。影片一开始她的形象是个以保姆为生的摄影爱好者,直到死后作品才被发现(这是一个艺术家形象的典型框架);接下来说她有法国口音,家庭不和睦,曾经自称间谍云云(这为她增加了异国情调与神秘色彩);之后被发现是个收集狂,收集各种小物件(这通常是艺术家心思敏感的证据);再后来说她有虐童倾向,心理阴暗(很好,艺术家就该有点小阴暗);独自环游世界8个月(哇噻,环游世界的保姆,太有型了!);无法与雇主家庭相处,失业(不为世俗接受的艺术家);没有朋友,靠以前她照顾过的孩子接济,孤独终老(艺术家的典型悲剧)。至此,一个完美符合大众对艺术家想象的Vivian Maier已经成功地被“寻找”到了,并且随时准备好被大众所消费。
其实放眼当下的艺术圈,所消费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大家所消费的是艺术品背后的各种故事,各种标签。所谓的身份政治,有时不过艺术家的传奇身世,艺术作品的奇特经历等等可资炒作的元素。不过,像Vivian Maier这样在本人缺席的情况下被人有计划,大规模地塑造依然是“现象级”的。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艺术家已经消失,而作为奇闻轶事传奇的艺术家被不断地挖掘和固化。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当代的造神范例,它完美地展现了当下大众对艺术家的消费渴求,以及大众媒体如何使艺术家典型化、脸谱化和可消费话的路线图。
片名中含糊不清的是,”寻找“这个动作的主体是谁?当然是这个所谓的制片人,John Maloof。事实上影片一开头就是这货的尊容,并且在之后反复地出现,作为叙事者、扫描底片者,司机,采访人,策展人,遗物整理者不断地出现,似乎他毫不介意他的过多出现让这部电影显得非常主观和个人化,甚至他非常满意自己的荧幕形象并有点迷恋镜头,乐于从各种角度展示自己。影片中他自己也承认,他属于一个旧货商家族,或者说“二道贩子”,至于“制片人”这个头衔,只不过是自他拍了这部伪纪录片之后才自己冠上的。除此片之外,他的个人网站上只有若干部所谓的微电影,其水平也无非是票友级别。
就是这么一个靠倒卖旧货为乐,并且可以想象靠着偶然拍到Vivian底片而成功跻身艺术圈的货色,似乎自认为肩负着为Vivian著书立传的历史使命,走上了“寻找”Vivian身世的旅程。他“寻找”什么呢?“寻找”的并不是所谓“真实”的Vivian,而是一个“完美地符合大众对艺术家的想象的”Vivian。想让女儿嫁入豪门的母亲,总是想把女儿包装成豪门喜欢的样子。同样,既然想继续靠Vivian那几千卷底片发财,就得继续提升她的艺术市场价值。于是我们看到,在这部自言自语的纪录片里,Vivian被成功塑造成一个理想的遗世独立的艺术家形象。
Vivian迅速蹿红的最大原因是这个事实:她已经死了。死者是不会说话的,特别是她这样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字的死者。于是身世与经历都任人评说,甚至大大小小的遗物都被镜头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展示给观众。也就是说,Vivian在这场对她盖棺定论的闹剧中彻底失语,甚至丧失了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隐私权。这无疑是对于像她这样一个特别注重个人隐私的人的最无情践踏。但是没关系,她已经死了。
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各有特别的偏好,但是总结起来最主要的,最符合大众想象的一成不变的特点就是:不是正常人。不论是魏晋时期的狂士,决斗而死的普希金,自残的梵高,反正都得办点正常人办不出来的事儿。一个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孤独,高傲,有点怪癖,难以融于社会,但是富有才华的。“生前其艺术不为社会接受,直到死后才被认可并惊为天人”这种略带悲剧色彩的老梗更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而如果恰好这个艺术家还是自杀的,那就更妙了,大家会惊呼:“天啊,太艺术了!”所以直到今天大家仍然愿意相信梵高是自杀的,仿佛不自杀他就不那么梵高了。而死了以后的疯癫艺术家是最安全的,人们可以全身心地去爱她以显示自己的好品位,而不用担心她什么时候突然在开幕酒会上放屁而让人难堪。
于是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Vivian Maier一点一点地被“寻找”成了我们喜爱的艺术家的形象。影片一开始她的形象是个以保姆为生的摄影爱好者,直到死后作品才被发现(这是一个艺术家形象的典型框架);接下来说她有法国口音,家庭不和睦,曾经自称间谍云云(这为她增加了异国情调与神秘色彩);之后被发现是个收集狂,收集各种小物件(这通常是艺术家心思敏感的证据);再后来说她有虐童倾向,心理阴暗(很好,艺术家就该有点小阴暗);独自环游世界8个月(哇噻,环游世界的保姆,太有型了!);无法与雇主家庭相处,失业(不为世俗接受的艺术家);没有朋友,靠以前她照顾过的孩子接济,孤独终老(艺术家的典型悲剧)。至此,一个完美符合大众对艺术家想象的Vivian Maier已经成功地被“寻找”到了,并且随时准备好被大众所消费。
其实放眼当下的艺术圈,所消费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大家所消费的是艺术品背后的各种故事,各种标签。所谓的身份政治,有时不过艺术家的传奇身世,艺术作品的奇特经历等等可资炒作的元素。不过,像Vivian Maier这样在本人缺席的情况下被人有计划,大规模地塑造依然是“现象级”的。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艺术家已经消失,而作为奇闻轶事传奇的艺术家被不断地挖掘和固化。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当代的造神范例,它完美地展现了当下大众对艺术家的消费渴求,以及大众媒体如何使艺术家典型化、脸谱化和可消费话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