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原著的一些区别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是2014年看过的最喜欢的老电影。从头到尾看了6遍。因为故事太感人,太治愈,太符合我的胃口,在得知有原著之后,立即找遍互联网的大江南北,无奈大陆没有出版,最后在京东买了台版,到手后立即开读。
电影和书都很精彩,但电影在原著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其中之一就是把英吉和露丝的爱情淡化成友谊,想必主创考虑到了时代的因素,91年的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还是很保守的。想想20多年后的今天,同性恋已经司空见惯,在豆瓣,直人都快无立足之地了,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开玩笑。
主要说说电影和书的不同之处,书的内容相当庞大,属于可以拍两季美剧的节奏,电影拍出了精华,却没能将那些有传奇色彩的配角讲的更丰满,仅仅是一笔带过。大乔治、老莫、亚提斯等等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独立拍一部电影。
1、书非常复杂,如果不是先看过电影有了大概的了解,我估计会头晕。因为书有三条主线,除了电影里的过去和现在两条线外,还有一条以广播的形式写汽笛镇日常生活。而且时间时常切换,跳跃性很大。广播形式的写作方式很新颖,广播员妲特·温斯常常以风趣幽默的形式讲述汽笛镇每天的新闻,而且动不动就在广播里开刷她老公,经常让我大笑。
2、电影里英吉的哥哥巴迪是露丝的初恋,巴迪命丧火车下。原著里巴迪和露丝没有任何关系,巴迪有一位心爱的恋人叫伊娃。伊娃是个妓女,但她内心善良,看透世事,善解人意,可以守护别人内心难以启齿的秘密和心事。不仅是巴迪的灵魂爱人,还是英吉的心灵开导者,(原著里隐约看出伊娃对英吉在性上有一些指导和帮助)。
3、妮妮的身份?电影里妮妮其实就是英吉,原著里妮妮就是妮妮。这一点要大赞电影。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希望妮妮就是英吉,一个人不愿提起美好而忧伤的往事,于是换一个身份来讲自己的故事,这是很合理的安排,像《夜曲》里唱的那样: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而我为你隐姓埋名在月光下弹琴。但妮妮并不是英吉,当然英吉一直都活着,她一直保持着对露丝的爱(墓碑前的信和信物为证),对自己的忠诚,她的一生都如她的性格一样光明磊落、善良独立、勇敢不羁,在书的最后,她依然保留自己独特的兴趣,在佛罗里达州的某处采集蜂蜜,然后便宜卖给友善的路人。
4、配角。书的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老莫,一生穷困潦倒、冷冻挨饿,在读他的故事时,眼泪婆娑,心碎一地。电影里只是着重讲了两对女性的友谊,当然,她们的故事也是书的主线。
5、英吉的父母知道英吉对露丝的感情,不仅没有打断她的狗腿,还嘱咐英吉的姐姐们不许嘲笑她。爸爸更是要英吉保证要担当起责任,真是非常有爱。无论电影和原著,里面没有讨论种族问题、同性恋问题,爱就是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作者的三观深得我心。
6、电影里,回忆这条线在露丝死后就结束了,原著中露丝死得比较早,英吉一直照顾她的儿子小巴迪,她给他取的绰号叫树桩。电影里英吉留在露丝墓前的信写的是:我会永远爱你——诱蜂人。原著的信上写的是:给出色、特别的你,你所有的仁慈、体贴的作为,情深意摯,这一切造就了美好的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朋友,诱蜂人。
我很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篇书评,但每次回顾电影和原著故事时,我就会陷入无止境的回忆和忧伤中,那些逝去的南方人,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就像那盘冷却的油炸绿番茄,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无法描述它的美味,唯有靠着独自回味嘴里的余香,才能再次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悠闲懒散的午后,漫无目的地走进汽笛镇的咖啡馆,听你讲一遍那个鸭子和湖的故事。
电影和书都很精彩,但电影在原著上做了很大的改动,其中之一就是把英吉和露丝的爱情淡化成友谊,想必主创考虑到了时代的因素,91年的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还是很保守的。想想20多年后的今天,同性恋已经司空见惯,在豆瓣,直人都快无立足之地了,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开玩笑。
主要说说电影和书的不同之处,书的内容相当庞大,属于可以拍两季美剧的节奏,电影拍出了精华,却没能将那些有传奇色彩的配角讲的更丰满,仅仅是一笔带过。大乔治、老莫、亚提斯等等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独立拍一部电影。
1、书非常复杂,如果不是先看过电影有了大概的了解,我估计会头晕。因为书有三条主线,除了电影里的过去和现在两条线外,还有一条以广播的形式写汽笛镇日常生活。而且时间时常切换,跳跃性很大。广播形式的写作方式很新颖,广播员妲特·温斯常常以风趣幽默的形式讲述汽笛镇每天的新闻,而且动不动就在广播里开刷她老公,经常让我大笑。
2、电影里英吉的哥哥巴迪是露丝的初恋,巴迪命丧火车下。原著里巴迪和露丝没有任何关系,巴迪有一位心爱的恋人叫伊娃。伊娃是个妓女,但她内心善良,看透世事,善解人意,可以守护别人内心难以启齿的秘密和心事。不仅是巴迪的灵魂爱人,还是英吉的心灵开导者,(原著里隐约看出伊娃对英吉在性上有一些指导和帮助)。
3、妮妮的身份?电影里妮妮其实就是英吉,原著里妮妮就是妮妮。这一点要大赞电影。我在读原著的时候希望妮妮就是英吉,一个人不愿提起美好而忧伤的往事,于是换一个身份来讲自己的故事,这是很合理的安排,像《夜曲》里唱的那样:为你弹奏萧邦的夜曲纪念我死去的爱情,而我为你隐姓埋名在月光下弹琴。但妮妮并不是英吉,当然英吉一直都活着,她一直保持着对露丝的爱(墓碑前的信和信物为证),对自己的忠诚,她的一生都如她的性格一样光明磊落、善良独立、勇敢不羁,在书的最后,她依然保留自己独特的兴趣,在佛罗里达州的某处采集蜂蜜,然后便宜卖给友善的路人。
4、配角。书的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老莫,一生穷困潦倒、冷冻挨饿,在读他的故事时,眼泪婆娑,心碎一地。电影里只是着重讲了两对女性的友谊,当然,她们的故事也是书的主线。
5、英吉的父母知道英吉对露丝的感情,不仅没有打断她的狗腿,还嘱咐英吉的姐姐们不许嘲笑她。爸爸更是要英吉保证要担当起责任,真是非常有爱。无论电影和原著,里面没有讨论种族问题、同性恋问题,爱就是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作者的三观深得我心。
6、电影里,回忆这条线在露丝死后就结束了,原著中露丝死得比较早,英吉一直照顾她的儿子小巴迪,她给他取的绰号叫树桩。电影里英吉留在露丝墓前的信写的是:我会永远爱你——诱蜂人。原著的信上写的是:给出色、特别的你,你所有的仁慈、体贴的作为,情深意摯,这一切造就了美好的你,我会永远记得——你的朋友,诱蜂人。
我很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篇书评,但每次回顾电影和原著故事时,我就会陷入无止境的回忆和忧伤中,那些逝去的南方人,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就像那盘冷却的油炸绿番茄,等我回过神来已经无法描述它的美味,唯有靠着独自回味嘴里的余香,才能再次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悠闲懒散的午后,漫无目的地走进汽笛镇的咖啡馆,听你讲一遍那个鸭子和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