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爷爷的故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曾经无数次向自己发问:他们离世前最后那几年的痛苦谁能真正明白?
哈内克明白。他真的明白。
老家是典型的中国小村,不算特别穷,也完全不富裕。除了两个嫁出去的姑姑,爸爸的几个兄弟里就只有他自己当年考学走了出去,到了我们家现在的城市。几年前,大伯家的哥哥在省会闯出了一番生活,把大伯一家接走了。老家里就剩下二伯三伯,和爷爷奶奶。
很早的时候爸爸就想把爷爷奶奶接来我们家生活。也曾接来过,只是最长不过数月,老人便因住不惯城市的楼房以及想念家里的老屋而执意回去。那之后无论如何劝说都不再管用,此事便作罢。好在我们家离老家不远,从小到大每年过年、暑假总会回去住一段时间。这几年家里有了车,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更是常常周末便回去看一看。
家里只剩两个儿子在身边,会让人误以为事情简单了许多,那些常常见诸电视节目的农村大家庭狗血故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永远难以理解他们之间到底有何恩怨。
四年前,三伯家的哥哥结婚,所有兄弟姐妹都回了家一起操办这桩喜事。那时爷爷奶奶都已过80,但身子都还算硬,都能自己都得了路,只是奶奶常常犯个糊涂,或是被婚礼晚上通宵的唢呐鞭炮声吵得心乱必须去离得较远的村里人家借宿。
婚礼完成,孙子了解了人生大事,老人很高兴,我们帮完忙也各自回家继续工作生活。只是仅仅两天后,就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说奶奶摔了,已经住院。
那原因和经过直到今天仍让我无奈和不解:我原来的二婶早些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后来二伯又找了一个伴,婚礼那天大家都去帮忙,婚宴上帮忙的人都留下吃喜酒,喜酒分正桌和旁桌,也许人太多坐不开,三伯把二婶安排到了旁桌就坐(我妈也是坐那桌,但不觉得有什么区别),二伯不高兴这样的安排,隔天去找三伯理论,两个人意见不合争吵起来,竟至二伯从家里拿出菜刀上门干架,惊动了奶奶,前去劝阻两个儿子,竟被不管不顾扭打的儿子们推倒在地,摔断了骨头。
仅仅是描述这个过程都已经让我自觉羞愧难当,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这都不重要了。
那之后的故事,就像是将电影里的情节提前上演一样。
经历了一场极其痛苦的骨折手术后,奶奶的一条腿基本和瘫痪并无二致——这个年龄,伤筋动骨,躺着休养一百天,肌肉萎缩韧带紧缩,都让恢复变得不再可能。之后的日子,奶奶就只有靠轮椅和卧床度日。
固执的奶奶不愿离开老屋搬到我们家养病,爸妈要工作,只有周末短暂的回去照料。身边的两个儿子闹僵,也极少到身边。绝大部分时间就只能靠我八十多岁的爷爷自己看顾。
第一年,除了手术后康复那段时间的疼痛外,奶奶还算正常。一条腿不能动,便靠着搀扶起身解决每天的吃喝拉撒;偶尔坐着轮椅,到外面走走;时常有人来探望,都还很高兴的和人聊家常。甚至那年过年,一天晚上她坐在轮椅上,爸爸用梳子给她整理好头发,我用单反给她拍照,还看到了她久违的和蔼慈祥的笑。那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看到她笑。
第二年,一切突然变得糟糕起来。奶奶身体无法再支撑她起身,即便是在轮椅上坐着都会呕吐;饭量大减,除了流食什么也吃不下去;精神开始错乱,常常自己大声的念叨起年轻时的事;不再愿意见人,在病榻前拉起了一条帘子,将屋子隔成两个世界;常常喊疼,并且一疼就会喊“娘啊”(没错,就像电影里Anne喊妈妈那样);常会喊“不想活了”“让我死吧”一类的话;总会训斥爷爷各种不是;爷爷也渐渐觉得力不从心,喘不动气......
直到前年春节,大年初四清冷安静的早晨,一切痛苦戛然而止。
这整整两年的过程,完全就和电影情节相似到像是翻版——除了爷爷并没有亲手了解那痛苦。但我并不确定在那两年当中他从来没有动过同样的念头。
奶奶离开时正是《爱》刚刚上映不久。那时我已大概知道这是怎样的故事,所以尽管知道是好片,但一直拖着不敢看。
一年前,奶奶祭日前不到一个月,爷爷也离开了。我甚至觉得他是不愿等到那一天再忆起往事所以追随着去了。
于是电影被我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终于敢点击打开。
拖了两年并没有让痛苦减少半分,这两个小时的观影可以毫无疑问的被算作我最痛苦的观影经历。尤其当那场终点戏到来,我哭的像是奶奶去世时一个人躲在老屋墙后哭的那般绝望,即便双手捂住嘴还是听得到撕心裂肺的尖叫。
但即便痛苦,我还是要感激哈内克。不仅在于他几乎完整呈现了我的爷爷奶奶最后几年生活的每一分每一毫的精神,更在于他的冷静克制(除了情节中必有的钢琴音乐他甚至完全没有用配乐,包括片尾字幕,这是我观影史上的第一次,而这正是死亡与苦痛真正的呼吸声)、旁观洞察以及真实展示让我的愧疚得到了一点点解脱——我曾不敢想象有谁能真的了解爷爷奶奶生命最后阶段的痛苦,而担心在无处倾吐的情况下离去他们是否能走的安心。如今我知道哈内克真的了解,想来他们也可以更好的离去了。
哈内克明白。他真的明白。
老家是典型的中国小村,不算特别穷,也完全不富裕。除了两个嫁出去的姑姑,爸爸的几个兄弟里就只有他自己当年考学走了出去,到了我们家现在的城市。几年前,大伯家的哥哥在省会闯出了一番生活,把大伯一家接走了。老家里就剩下二伯三伯,和爷爷奶奶。
很早的时候爸爸就想把爷爷奶奶接来我们家生活。也曾接来过,只是最长不过数月,老人便因住不惯城市的楼房以及想念家里的老屋而执意回去。那之后无论如何劝说都不再管用,此事便作罢。好在我们家离老家不远,从小到大每年过年、暑假总会回去住一段时间。这几年家里有了车,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更是常常周末便回去看一看。
家里只剩两个儿子在身边,会让人误以为事情简单了许多,那些常常见诸电视节目的农村大家庭狗血故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永远难以理解他们之间到底有何恩怨。
四年前,三伯家的哥哥结婚,所有兄弟姐妹都回了家一起操办这桩喜事。那时爷爷奶奶都已过80,但身子都还算硬,都能自己都得了路,只是奶奶常常犯个糊涂,或是被婚礼晚上通宵的唢呐鞭炮声吵得心乱必须去离得较远的村里人家借宿。
婚礼完成,孙子了解了人生大事,老人很高兴,我们帮完忙也各自回家继续工作生活。只是仅仅两天后,就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说奶奶摔了,已经住院。
那原因和经过直到今天仍让我无奈和不解:我原来的二婶早些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后来二伯又找了一个伴,婚礼那天大家都去帮忙,婚宴上帮忙的人都留下吃喜酒,喜酒分正桌和旁桌,也许人太多坐不开,三伯把二婶安排到了旁桌就坐(我妈也是坐那桌,但不觉得有什么区别),二伯不高兴这样的安排,隔天去找三伯理论,两个人意见不合争吵起来,竟至二伯从家里拿出菜刀上门干架,惊动了奶奶,前去劝阻两个儿子,竟被不管不顾扭打的儿子们推倒在地,摔断了骨头。
仅仅是描述这个过程都已经让我自觉羞愧难当,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但这都不重要了。
那之后的故事,就像是将电影里的情节提前上演一样。
经历了一场极其痛苦的骨折手术后,奶奶的一条腿基本和瘫痪并无二致——这个年龄,伤筋动骨,躺着休养一百天,肌肉萎缩韧带紧缩,都让恢复变得不再可能。之后的日子,奶奶就只有靠轮椅和卧床度日。
固执的奶奶不愿离开老屋搬到我们家养病,爸妈要工作,只有周末短暂的回去照料。身边的两个儿子闹僵,也极少到身边。绝大部分时间就只能靠我八十多岁的爷爷自己看顾。
第一年,除了手术后康复那段时间的疼痛外,奶奶还算正常。一条腿不能动,便靠着搀扶起身解决每天的吃喝拉撒;偶尔坐着轮椅,到外面走走;时常有人来探望,都还很高兴的和人聊家常。甚至那年过年,一天晚上她坐在轮椅上,爸爸用梳子给她整理好头发,我用单反给她拍照,还看到了她久违的和蔼慈祥的笑。那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看到她笑。
第二年,一切突然变得糟糕起来。奶奶身体无法再支撑她起身,即便是在轮椅上坐着都会呕吐;饭量大减,除了流食什么也吃不下去;精神开始错乱,常常自己大声的念叨起年轻时的事;不再愿意见人,在病榻前拉起了一条帘子,将屋子隔成两个世界;常常喊疼,并且一疼就会喊“娘啊”(没错,就像电影里Anne喊妈妈那样);常会喊“不想活了”“让我死吧”一类的话;总会训斥爷爷各种不是;爷爷也渐渐觉得力不从心,喘不动气......
直到前年春节,大年初四清冷安静的早晨,一切痛苦戛然而止。
这整整两年的过程,完全就和电影情节相似到像是翻版——除了爷爷并没有亲手了解那痛苦。但我并不确定在那两年当中他从来没有动过同样的念头。
奶奶离开时正是《爱》刚刚上映不久。那时我已大概知道这是怎样的故事,所以尽管知道是好片,但一直拖着不敢看。
一年前,奶奶祭日前不到一个月,爷爷也离开了。我甚至觉得他是不愿等到那一天再忆起往事所以追随着去了。
于是电影被我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终于敢点击打开。
拖了两年并没有让痛苦减少半分,这两个小时的观影可以毫无疑问的被算作我最痛苦的观影经历。尤其当那场终点戏到来,我哭的像是奶奶去世时一个人躲在老屋墙后哭的那般绝望,即便双手捂住嘴还是听得到撕心裂肺的尖叫。
但即便痛苦,我还是要感激哈内克。不仅在于他几乎完整呈现了我的爷爷奶奶最后几年生活的每一分每一毫的精神,更在于他的冷静克制(除了情节中必有的钢琴音乐他甚至完全没有用配乐,包括片尾字幕,这是我观影史上的第一次,而这正是死亡与苦痛真正的呼吸声)、旁观洞察以及真实展示让我的愧疚得到了一点点解脱——我曾不敢想象有谁能真的了解爷爷奶奶生命最后阶段的痛苦,而担心在无处倾吐的情况下离去他们是否能走的安心。如今我知道哈内克真的了解,想来他们也可以更好的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