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童,扛着摄像机的游吟诗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拿这吉祥的变数30来说,日新月异的更迭随处可见,那么,中国的纪录片到底发展成了什么样?它以什么面目什么风格存在?那些扛着一台DV行走江湖的独行侠,江湖上是否只有他们的传说了?这些问题实在不好解答,既需要科学的数据,又要探访独立电影的地下世界。
但若提及胡杰、吴文光、徐童、张以庆、陈为军、王兵,应该有一部分人认同我,认为他们算得上是当代最有趣最有种的纪录片导演,韧劲与坚持是他们的武器,他们的纪录片就像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在正统的宣传的有规有矩的讴歌的纪录片交响曲里,对观者而言,是甜蜜蜜的存在。
单拿《算命》来命题,是想写徐童,确切地说是意淫这位纪录片导演的英雄气概,我对自己的想象结果深信不疑。用上面的开场白,是一种造势、铺张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想说这位远看像姜文近看是徐童的艺术家,1965出生,地道的北京人,拍纪录片、写书、画画、为人样样都做得犀利精彩。
其实,早该写。搁置了两三年的观后感,怕被发了霉的回忆锈蚀,锁住后,被彻底埋在时光的尘灰下。明知很多话写给徐童的影像,是肤浅,是苍白的浅白,但还是要说说看,给自己回望时可知晓进步了的凭证。徐童的游民三部曲,从《算命》起步,走到《老唐头》,然后回访到最早拍摄的独立故事《麦收》,这是不错的观看顺序,是我的想法。就在此刻,我都在琢磨,不分解纪录片的躯干与灵魂,到底要如何抓住它们的真善美。
我想,纪录片总要活在套子里,大概是带有被干涉的地域性、排他性与冒险性的特殊影像,它不同于那些娱乐至上的戏剧电影,不论哪一国,玩纪录片的人,及想玩出良心与深度的片子,他们不是受过冷遇,就是在受冷遇的路上。有史料价值,是斗士,这往往是迟到的祝福,是历史馈赠的美名。事实上,一路争取“生存权”是这群艺术工程师们最尴尬的现实。天朝的纪录片面临的问题更多,有没有地方放映,能不能让人看到,这些都有可能是个问题。
尊重艺术作品的看客们,大概都不会用伤人的意图讽刺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风凉话了,自救的方式都是情非得已的。最近,徐童的最新作品《挖眼睛》展映,从宋庄大挪移至杂家,就是这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吧。
大概是在去年年底,徐童带着唐小雁去腐国大伦敦展映《四哥》时,他在微博里留了这么一段讨论对话。有观者问:“为什么片子里的人物可以这么自然的表现?好像摄影机不存在。”徐童回答,“人物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不是和摄影机生活,是人和人的事,人和人的关系自然了,片子就自然了。”
这段话说得妙,不仅解释了他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也透露了一个纪录片导演拍摄作品时的视角与态度。徐童的摄影机架在肩上,他的膝看来是弯下来的,他平视的行为是来自内心世界里的谦卑与大爱,他极力呈现出平等的关注与仗义的关怀,不伤人情,更不伤人心,这是他片子不失生命能量的原动力。
这也能解释《算命》与《老唐头》两部片子之间的因缘。收回对焦于主要人物厉百程与石珍珠的镜头,《算命》用发廊女老板唐小雁收官,或许没有刻意为之,但偶然却引来了必然的再联系。被干女儿出卖,随后被抓进看守所的唐小雁,找办法把自己赎了出来,至此人便消失,再无音讯了。后续是,徐童为筹钱捞唐小雁把自己的车抵押了,出于人与人之间的道义。所以说,无论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徐童都算得上是唐小雁的恩人,当然不能简单而论,唐小雁也必然有值得信任的地方。(《锵锵三人行》里有对徐童唐小雁的访谈)
到这儿,还不要说《算命》,继续把题跑出去了。我再提一提周作人的文字,不评论有关“汉奸”身份的人物问题,我也不懂,单单说他的散文随笔,辞趣翩翩,斐然成章,这是我的感受。不与纳入教科书的“大文章”比较。他的文字是用忠诚于内心的,所谓“狭隘”的思想勾勒出的他所处时代的浮图,现在读来,那抱负与野心没有如狼似虎的淫威,他笔端的世界还是可信的,至少那是他自己的视角。风雨雷电都不过是天象,他不逢迎天神,但看顾头顶的屋檐上被蹂躏的瓦砾,他的渴望与不满,对假道学的厌恶,似乎都是自我塑造时自然的生成物。
他讲茶道,讲他偏好的茶意与优雅,从英国的红茶到中国的豆腐干再到日本茶泡饭,带有比较与偏见的喜好不是野蛮的,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窒息感,道出的却是他彼时所持有的见识与见解,那又是他个人的癖好,没有对错之论。他又说“沉默”,那是一篇温柔的短小的流水账式的檄文,有炮口,指向一种“无奈”的悲情之现状。
读《净观》,他言“平常对于猥亵事物可以有三种态度,一是艺术地自然,二是科学地冷淡,三是道德地洁净,这三者都是对的,但在假道学的社会中我们非科学及艺术家的凡人所能取的态度只有第三种(其实也以前二者为依据),自己洁净地看,而对于有不洁净的眼的人们则加以白眼,嘲弄,以至于训斥。”洁净的白眼与不洁净的眼,又有何区别呢?
有假道学做语境,上面的文字有所寓意,我借周作人的《净观》之意,是为了尽量看清楚徐童镜头里的市井小民与市井文化。说“市井”是有些修饰的成分了。他们是一群边缘化的人,背井离乡,飘忽不定地北漂着,在社会的最底层求生,有靠算命为生的残疾人,有基本生存问题的智障人,沿街乞讨的流浪汉,经历了人生百态的妓女,卖身捞夫的“烈女”,还有觉着悲苦且自嘲说一出生就被上帝封杀了的绝望的一代。
说来真是不堪细说,但就是这群人是徐童纪录片里有血有肉有生有活的灵魂,能让观者呼吸到人间的空气。再现非表演的纪实拍摄,让所有的人物都赢得了百分百的真实的可信度。生猛的对话来自那些人的生活常态,看到的精神锈斑是这个社会浸淫弱势群体所留下的痕迹。
总之,我在想,一潭死水。也曾有过源头;也做浣衣的溪流,有过可以涓流赴海的溪道;也是红日与明月之下,被热吻被轻抚的大地之歌;也是径菊与池荷,承欢献媚的风物。是有过荣耀与价值的,在自我更新机制被破坏、被剥夺以前。
事实上,我想说一潭死水不论是以何种形式生成,这都无碍于它以何种方式存在,它的权利会被捍卫,属于造物主赐予它的、所拥有的一切,那都是它的,天与地会为它守护。人往往自视甚高,天外天,人外人,这锋利无情的箴言矫正不了心中倨傲的睥睨。然而,终究会明白,人人都可能是那一潭被施了咒的死水,时时刻刻需要付出化险为夷的努力与代价,但在这场自救中,吉凶未卜。
对于那些已被世俗定义为“不幸”的不幸,真真是不幸的。若要取一张相片作为走过世间的凭证与存根,这潭死水最终的腥臭与干涸,它龟裂的枯槁与褶皱,垂死的希望,这些画面无疑是入相的唯一选择。死必归土的芸芸众生,不答应如此定义人生,敲着木鱼,心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却是在挣扎着,为体面的谢幕之景。
大概有一丝慰藉,生之所幸,人生的调色板上,暗夜里的黑色大幕布是主色,璀璨的星光再亮也只亮在远方,星布的光是分摊到个人头上的幸福颜色,照的这一方是亮光,照的那一角是阴影,黑色之下点缀出的是纤弱的光明,多数人就沾个光而已,那光到底是属于哪些人的呢?
《算命》里的每个人的命运盘都在努力旋转着,这是人生最残酷也是最值得欣慰的。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又回到这里。徐童讲故事的方式更像是用一把圆规在画圆,在追随厉百程的过程中,他设计着这个最大圆。然后,在每一个吸引他的“站点”都能找到一个任务对象做另一个圆心,接着画出那一个小圆。
如此延展,这纪录片看起来丰富、饱满、生动。不失纪实的本质,群像戏环环相扣,有无剧本,都有霸气侧漏。厉百程,石珍珠,石珍珠的兄嫂,唐小雁,小云,青龙县城里的乞丐帮,厉百程嘴里的小姐,乞丐嘴里的站街老妇,他们都是戏里出彩的故事。
细腻至人物性格,徐童仍保有了敏锐的触须,尽量挖掘人性的多重与复杂。然而,纪录片最怕遇到惧镜头的主人公,第一部《麦收》就是因为妓女身份的女主人公反悔,生出了麻烦的旁枝末节。即便沟通解决了一些问题,实际操作时,考验的依然是导演的功力。徐童与他们一同生活,彼此信任,这在他的镜头里一览无遗。温柔、诚实、尊重,显然是徐童的镜头语言,这不会破坏纪录片冷静客观的特质,反而会促成故事的纯粹。
就拿厉百程买智障女人石珍珠做妻为例,他的算盘里打着一个算命先生“不凡”的智慧。有个伴也好,要解决生理问题,迷信的精神依托,一起久了便舍不得丢弃了,弱者试图守护更弱的人,因为良心在。所以,给别人算命的厉百程,他算不出自己的荣与辱。但他却是被这个社会熔炉锻造出来的,似乎拥有了刀枪不入的金刚不坏之身了。他用自己的方式,游刃有余地生存于世。
唐小雁出场的切口设置在厉百程的家里,她明着是发廊的老板,暗着是搭线的“老鸨”,她找厉百程算婚姻算爱情,一心一意要破“孤独命”,那是她的梦,现实是,她要对干女儿苦口婆心地教育,男人信不得。她一语成谶,嫖客把她们通通送进了班房。唐小雁的江湖儿女情结尤为突出,她豪情仗义,单纯又复杂,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
十六岁开始混迹险恶的江湖,见识过刀枪,被绑架强奸直面过死亡,除了沉重的孤独,其他都是风轻云淡。呈现唐小雁时,徐童没有“多多关照”,是以有限的场景,访谈的形式,让唐小雁自由自在地在镜头里继续生活。显然,这是了解人物的开放视角。观者觉得她世俗,觉得她善良,觉得她粗糙,觉得她柔软,觉得她强悍,这都是自由的。
到第二部游民曲《老唐头》,会对唐小雁有更深入的了解,她从打打杀杀的“武林志”里回归故里,造访她的原生态家庭,老唐头是她的父亲,可以写进“故事会”里的传奇老头。老唐头一直沉浸在遥远了的峥嵘岁月里,有荣耀有遗憾,有爱情也有辛酸。像《算命》里的小人物们一样,他们也小心翼翼地发表意见,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这个社会说一说。
老唐头珍视“马恩列斯”的画像,回首时的失落刻在“被退党”的瞬间,他身上留着的时代印记,从家里的摆件、装饰里自然地呈现。老唐头的三儿子给我极深的印象,那么不快乐的中年男,抱着文学梦,揪着怀才不遇的怨,吐槽不开眼的人生际遇,愤怒一触即发,焦灼是他的心理状态。老唐头的秘密与大女婿的情绪,在过节的气氛里开战,那本家家都难念的经,在热闹欢腾的时候,似乎更难念。这些在徐童的镜头里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子,真实的无话可说。
最后回到《麦收》,啃噬社会病灶的獠牙虽然没有那么锋利,但仍能从散淡暧昧的态度里,看到不得不疯狂过活的人生。小姑娘们在镜头前扭捏地摇摆,跳着撩人的夜店舞,那介于自然与造作、丑与美之间的动作,我至今印象深刻。毫无疑问,从《麦收》《算命》,到《老唐头》,徐童把他的关怀给了所有被摄录进来的人物,但他又把可供观者自由评说、思考的空间留了下来,给了看片的观众。这也就是徐童的情与义。
许巍唱,他曾有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那梦他做着,也做出了形状,直到现在,仍在努力守护着随时可能被时代扭曲的形状。当然,是因五线谱上的小蝌蚪与世无争的纯然天性,他的天涯,他是用柔而不卷的骨气在走,一把琴,脚下的大地,他一个人,孤独的,带着同路人的梦。
或许,徐童仗剑走天涯的梦,是更接近刀光剑影世界里的侠客情的。一台摄影机,一双徒步鞋,他与他的主人公,同样是孤独的,掬着一捧能叫醒紧闭的双眼的泉水。布封所言“风格即人”,这话用来表述徐童与他的纪录片作品,实在恰当生动。“坚守”在当世是一种稀缺的能源,“棱角”在现代人的血液里在消失。
徐童的游民三部曲这是当年我与Fiona姐一同看完的。最近跟Fiona姐常聊的话题是“自我”“棱角”“谦卑”“有趣”“优雅”,一个人若能坚守住可以标注自己的这几样东西,那人绝对不会是平庸之辈,重要的是,这样的人不会拖社会的后腿,如果说人类渴望社会进步。另外,还有一种后知后觉,正走在寻找真我、坚守自我的道路上的人,这类人也很可爱。前提是他身体里必须有这种活细胞,能被唤醒,而不能是个上了密码锁的机器,服从于复制的指纹。
徐童, 若尝试其他类型的电影故事,对他的期待也是满满的,但愿他永不放弃他的纪录片。
但若提及胡杰、吴文光、徐童、张以庆、陈为军、王兵,应该有一部分人认同我,认为他们算得上是当代最有趣最有种的纪录片导演,韧劲与坚持是他们的武器,他们的纪录片就像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在正统的宣传的有规有矩的讴歌的纪录片交响曲里,对观者而言,是甜蜜蜜的存在。
单拿《算命》来命题,是想写徐童,确切地说是意淫这位纪录片导演的英雄气概,我对自己的想象结果深信不疑。用上面的开场白,是一种造势、铺张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想说这位远看像姜文近看是徐童的艺术家,1965出生,地道的北京人,拍纪录片、写书、画画、为人样样都做得犀利精彩。
其实,早该写。搁置了两三年的观后感,怕被发了霉的回忆锈蚀,锁住后,被彻底埋在时光的尘灰下。明知很多话写给徐童的影像,是肤浅,是苍白的浅白,但还是要说说看,给自己回望时可知晓进步了的凭证。徐童的游民三部曲,从《算命》起步,走到《老唐头》,然后回访到最早拍摄的独立故事《麦收》,这是不错的观看顺序,是我的想法。就在此刻,我都在琢磨,不分解纪录片的躯干与灵魂,到底要如何抓住它们的真善美。
我想,纪录片总要活在套子里,大概是带有被干涉的地域性、排他性与冒险性的特殊影像,它不同于那些娱乐至上的戏剧电影,不论哪一国,玩纪录片的人,及想玩出良心与深度的片子,他们不是受过冷遇,就是在受冷遇的路上。有史料价值,是斗士,这往往是迟到的祝福,是历史馈赠的美名。事实上,一路争取“生存权”是这群艺术工程师们最尴尬的现实。天朝的纪录片面临的问题更多,有没有地方放映,能不能让人看到,这些都有可能是个问题。
尊重艺术作品的看客们,大概都不会用伤人的意图讽刺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风凉话了,自救的方式都是情非得已的。最近,徐童的最新作品《挖眼睛》展映,从宋庄大挪移至杂家,就是这么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吧。
大概是在去年年底,徐童带着唐小雁去腐国大伦敦展映《四哥》时,他在微博里留了这么一段讨论对话。有观者问:“为什么片子里的人物可以这么自然的表现?好像摄影机不存在。”徐童回答,“人物是和我一起生活的,不是和摄影机生活,是人和人的事,人和人的关系自然了,片子就自然了。”
这段话说得妙,不仅解释了他与他作品之间的关系,也透露了一个纪录片导演拍摄作品时的视角与态度。徐童的摄影机架在肩上,他的膝看来是弯下来的,他平视的行为是来自内心世界里的谦卑与大爱,他极力呈现出平等的关注与仗义的关怀,不伤人情,更不伤人心,这是他片子不失生命能量的原动力。
这也能解释《算命》与《老唐头》两部片子之间的因缘。收回对焦于主要人物厉百程与石珍珠的镜头,《算命》用发廊女老板唐小雁收官,或许没有刻意为之,但偶然却引来了必然的再联系。被干女儿出卖,随后被抓进看守所的唐小雁,找办法把自己赎了出来,至此人便消失,再无音讯了。后续是,徐童为筹钱捞唐小雁把自己的车抵押了,出于人与人之间的道义。所以说,无论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徐童都算得上是唐小雁的恩人,当然不能简单而论,唐小雁也必然有值得信任的地方。(《锵锵三人行》里有对徐童唐小雁的访谈)
到这儿,还不要说《算命》,继续把题跑出去了。我再提一提周作人的文字,不评论有关“汉奸”身份的人物问题,我也不懂,单单说他的散文随笔,辞趣翩翩,斐然成章,这是我的感受。不与纳入教科书的“大文章”比较。他的文字是用忠诚于内心的,所谓“狭隘”的思想勾勒出的他所处时代的浮图,现在读来,那抱负与野心没有如狼似虎的淫威,他笔端的世界还是可信的,至少那是他自己的视角。风雨雷电都不过是天象,他不逢迎天神,但看顾头顶的屋檐上被蹂躏的瓦砾,他的渴望与不满,对假道学的厌恶,似乎都是自我塑造时自然的生成物。
他讲茶道,讲他偏好的茶意与优雅,从英国的红茶到中国的豆腐干再到日本茶泡饭,带有比较与偏见的喜好不是野蛮的,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窒息感,道出的却是他彼时所持有的见识与见解,那又是他个人的癖好,没有对错之论。他又说“沉默”,那是一篇温柔的短小的流水账式的檄文,有炮口,指向一种“无奈”的悲情之现状。
读《净观》,他言“平常对于猥亵事物可以有三种态度,一是艺术地自然,二是科学地冷淡,三是道德地洁净,这三者都是对的,但在假道学的社会中我们非科学及艺术家的凡人所能取的态度只有第三种(其实也以前二者为依据),自己洁净地看,而对于有不洁净的眼的人们则加以白眼,嘲弄,以至于训斥。”洁净的白眼与不洁净的眼,又有何区别呢?
有假道学做语境,上面的文字有所寓意,我借周作人的《净观》之意,是为了尽量看清楚徐童镜头里的市井小民与市井文化。说“市井”是有些修饰的成分了。他们是一群边缘化的人,背井离乡,飘忽不定地北漂着,在社会的最底层求生,有靠算命为生的残疾人,有基本生存问题的智障人,沿街乞讨的流浪汉,经历了人生百态的妓女,卖身捞夫的“烈女”,还有觉着悲苦且自嘲说一出生就被上帝封杀了的绝望的一代。
说来真是不堪细说,但就是这群人是徐童纪录片里有血有肉有生有活的灵魂,能让观者呼吸到人间的空气。再现非表演的纪实拍摄,让所有的人物都赢得了百分百的真实的可信度。生猛的对话来自那些人的生活常态,看到的精神锈斑是这个社会浸淫弱势群体所留下的痕迹。
总之,我在想,一潭死水。也曾有过源头;也做浣衣的溪流,有过可以涓流赴海的溪道;也是红日与明月之下,被热吻被轻抚的大地之歌;也是径菊与池荷,承欢献媚的风物。是有过荣耀与价值的,在自我更新机制被破坏、被剥夺以前。
事实上,我想说一潭死水不论是以何种形式生成,这都无碍于它以何种方式存在,它的权利会被捍卫,属于造物主赐予它的、所拥有的一切,那都是它的,天与地会为它守护。人往往自视甚高,天外天,人外人,这锋利无情的箴言矫正不了心中倨傲的睥睨。然而,终究会明白,人人都可能是那一潭被施了咒的死水,时时刻刻需要付出化险为夷的努力与代价,但在这场自救中,吉凶未卜。
对于那些已被世俗定义为“不幸”的不幸,真真是不幸的。若要取一张相片作为走过世间的凭证与存根,这潭死水最终的腥臭与干涸,它龟裂的枯槁与褶皱,垂死的希望,这些画面无疑是入相的唯一选择。死必归土的芸芸众生,不答应如此定义人生,敲着木鱼,心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却是在挣扎着,为体面的谢幕之景。
大概有一丝慰藉,生之所幸,人生的调色板上,暗夜里的黑色大幕布是主色,璀璨的星光再亮也只亮在远方,星布的光是分摊到个人头上的幸福颜色,照的这一方是亮光,照的那一角是阴影,黑色之下点缀出的是纤弱的光明,多数人就沾个光而已,那光到底是属于哪些人的呢?
《算命》里的每个人的命运盘都在努力旋转着,这是人生最残酷也是最值得欣慰的。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又回到这里。徐童讲故事的方式更像是用一把圆规在画圆,在追随厉百程的过程中,他设计着这个最大圆。然后,在每一个吸引他的“站点”都能找到一个任务对象做另一个圆心,接着画出那一个小圆。
如此延展,这纪录片看起来丰富、饱满、生动。不失纪实的本质,群像戏环环相扣,有无剧本,都有霸气侧漏。厉百程,石珍珠,石珍珠的兄嫂,唐小雁,小云,青龙县城里的乞丐帮,厉百程嘴里的小姐,乞丐嘴里的站街老妇,他们都是戏里出彩的故事。
细腻至人物性格,徐童仍保有了敏锐的触须,尽量挖掘人性的多重与复杂。然而,纪录片最怕遇到惧镜头的主人公,第一部《麦收》就是因为妓女身份的女主人公反悔,生出了麻烦的旁枝末节。即便沟通解决了一些问题,实际操作时,考验的依然是导演的功力。徐童与他们一同生活,彼此信任,这在他的镜头里一览无遗。温柔、诚实、尊重,显然是徐童的镜头语言,这不会破坏纪录片冷静客观的特质,反而会促成故事的纯粹。
就拿厉百程买智障女人石珍珠做妻为例,他的算盘里打着一个算命先生“不凡”的智慧。有个伴也好,要解决生理问题,迷信的精神依托,一起久了便舍不得丢弃了,弱者试图守护更弱的人,因为良心在。所以,给别人算命的厉百程,他算不出自己的荣与辱。但他却是被这个社会熔炉锻造出来的,似乎拥有了刀枪不入的金刚不坏之身了。他用自己的方式,游刃有余地生存于世。
唐小雁出场的切口设置在厉百程的家里,她明着是发廊的老板,暗着是搭线的“老鸨”,她找厉百程算婚姻算爱情,一心一意要破“孤独命”,那是她的梦,现实是,她要对干女儿苦口婆心地教育,男人信不得。她一语成谶,嫖客把她们通通送进了班房。唐小雁的江湖儿女情结尤为突出,她豪情仗义,单纯又复杂,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
十六岁开始混迹险恶的江湖,见识过刀枪,被绑架强奸直面过死亡,除了沉重的孤独,其他都是风轻云淡。呈现唐小雁时,徐童没有“多多关照”,是以有限的场景,访谈的形式,让唐小雁自由自在地在镜头里继续生活。显然,这是了解人物的开放视角。观者觉得她世俗,觉得她善良,觉得她粗糙,觉得她柔软,觉得她强悍,这都是自由的。
到第二部游民曲《老唐头》,会对唐小雁有更深入的了解,她从打打杀杀的“武林志”里回归故里,造访她的原生态家庭,老唐头是她的父亲,可以写进“故事会”里的传奇老头。老唐头一直沉浸在遥远了的峥嵘岁月里,有荣耀有遗憾,有爱情也有辛酸。像《算命》里的小人物们一样,他们也小心翼翼地发表意见,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对这个社会说一说。
老唐头珍视“马恩列斯”的画像,回首时的失落刻在“被退党”的瞬间,他身上留着的时代印记,从家里的摆件、装饰里自然地呈现。老唐头的三儿子给我极深的印象,那么不快乐的中年男,抱着文学梦,揪着怀才不遇的怨,吐槽不开眼的人生际遇,愤怒一触即发,焦灼是他的心理状态。老唐头的秘密与大女婿的情绪,在过节的气氛里开战,那本家家都难念的经,在热闹欢腾的时候,似乎更难念。这些在徐童的镜头里是中国老百姓的日子,真实的无话可说。
最后回到《麦收》,啃噬社会病灶的獠牙虽然没有那么锋利,但仍能从散淡暧昧的态度里,看到不得不疯狂过活的人生。小姑娘们在镜头前扭捏地摇摆,跳着撩人的夜店舞,那介于自然与造作、丑与美之间的动作,我至今印象深刻。毫无疑问,从《麦收》《算命》,到《老唐头》,徐童把他的关怀给了所有被摄录进来的人物,但他又把可供观者自由评说、思考的空间留了下来,给了看片的观众。这也就是徐童的情与义。
许巍唱,他曾有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那梦他做着,也做出了形状,直到现在,仍在努力守护着随时可能被时代扭曲的形状。当然,是因五线谱上的小蝌蚪与世无争的纯然天性,他的天涯,他是用柔而不卷的骨气在走,一把琴,脚下的大地,他一个人,孤独的,带着同路人的梦。
或许,徐童仗剑走天涯的梦,是更接近刀光剑影世界里的侠客情的。一台摄影机,一双徒步鞋,他与他的主人公,同样是孤独的,掬着一捧能叫醒紧闭的双眼的泉水。布封所言“风格即人”,这话用来表述徐童与他的纪录片作品,实在恰当生动。“坚守”在当世是一种稀缺的能源,“棱角”在现代人的血液里在消失。
徐童的游民三部曲这是当年我与Fiona姐一同看完的。最近跟Fiona姐常聊的话题是“自我”“棱角”“谦卑”“有趣”“优雅”,一个人若能坚守住可以标注自己的这几样东西,那人绝对不会是平庸之辈,重要的是,这样的人不会拖社会的后腿,如果说人类渴望社会进步。另外,还有一种后知后觉,正走在寻找真我、坚守自我的道路上的人,这类人也很可爱。前提是他身体里必须有这种活细胞,能被唤醒,而不能是个上了密码锁的机器,服从于复制的指纹。
徐童, 若尝试其他类型的电影故事,对他的期待也是满满的,但愿他永不放弃他的纪录片。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