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需要,我们无法逃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玉米订婚了,这迫使作为拖延症患者的我急匆匆地跑来写下这篇影评,是的,本来在这之前我计划写下《归来》,《登堂入室》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甚至是……《小时代》。作为这个年纪的女人,订婚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只不过对我而言,玉米原本的形象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双子女,是一个自小渴望逃离家庭枷锁叛逆少女(曾经),是一个视灵与肉分离的当代女性。我们甚至在微信有一个秘密结社:和女公知sissy一起,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心理等不同角度探讨两性话题,观点成掎角之势,针锋相对。直到突然一天她遇到《before sunrise》一般的爱情,然后在日落前订婚,决定做一个贤良的家庭主妇,期待生一个宝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我早就对此有所预言,但是当它快速的实现的时候,不免还是心怀一丝遗憾,好似一个伟大的“对手”倒下了。即使为她感到高兴,我还是嘴贱的告诫她小心午夜来临的崩坏。这并非诅咒,而是对一个“论敌”和挚友的敬意与牵挂。
不仅如此,我还愿意为她谈一谈《her》。
早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菲兹杰拉德就告诫我们,不要直接去描述一个“典型”,只要一个一个人的写,不知不觉的就会塑造出典型。我试图从玉米的故事切入我想谈论的典型,而《her》的导演和编剧斯派克.琼斯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如果没有萨曼莎的出现,西奥多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年男子,只是菲兹杰拉德笔下的“一个人”。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的婚姻,整个人陷入封闭的自我世界,拒绝与新的异性结识,整天与游戏和回忆为伴,偶尔通过自慰解决生理需求。他可以完成工作,即使工作需要他去描述爱情,但依然生活得无精打采。任何生活的细节,或者别人的暧昧,都会让他陷入对回忆的深思。他重组着当初和凯瑟琳甜蜜的爱情,希望可以找到这份爱情偷偷溜走的踪迹。从他的回忆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彼此的变化,努力靠近却越来越多的争吵,但是对于本质的原因我们还是无能为力。西奥多的邻居和好朋友艾米一直很关心西奥多的失恋生活,并希望他可以振作起来,对生活重新充满热情。就在西奥多逆向的重构他的爱情的同事,艾米与她的丈夫向我们正向重述着另一个爱情故事,最终他们也离婚了。就在这“一个”“一个”的爱情故事里,琼斯本可以给我们描绘一个菲兹杰拉德所说的“典型”。但是他没有。
萨曼莎是一个os(电脑操作系统),她的出现让《her》从一部爱情片变成了一部科幻片,这一步大概有从《和莎莫的五百天》到《银翼杀手》那么远。科幻片的优势不在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普通”去塑造“典型”;正相反,它可以用另类的典型让我们去重新思考“普通”。
首先,萨曼莎不是一个人,这让西奥多在与她交往时得以避免犯“自我映射”的错误(自己怎么想,便以为对方也应该这么想)。爱情的困境之一便是主客体的意义变化。主体1和主体2的因为主体性彼此吸引,融合的过程中各自的主体性开始消失,开始建构新的主体(1+2);而面对逐渐沦为客体彼此,不仅吸引力降低,个体的主体性也开始觉醒。觉醒的主体1’和主体2’最终破坏主体(1+2)。“自我映射”真是这破坏的原动力。在这样映射下,艾米的丈夫困惑于艾米不整理鞋子(那也许是共同主体所认可的价值),而艾米的自我在质问下得以觉醒,开始动摇共同主体的合法性。爱情在此刻自然是不在了,如果以此作为共在合法性的依据,自然是徒劳。所有爱情的开始似乎都是明确的“他者”的主体性的,只不过作为西奥多对于萨曼莎更加不容易犯“自我映射”的错误。他时刻警惕着对方作为“非人”的存在,即使是对方刻意的去模仿人的行为。
其次,萨曼莎是一个“智能”的os。在《G.E.B.》里侯世德如此定义智能:人与人工的区别之一正是人会在程序中跳出程序思考,这就是智能。但是萨曼莎似乎再告诉我们,在一些场合,“人工智能”甚至比人本身还要智能。人的固有情感中有不少是与智能矛盾的,比如忠诚,固执,迷恋等等。基本上多余紊杂的情感都如同荆棘一般阻碍我们离开矛盾的迷宫。而人工智能,不受这些无意义的情感的干扰,是否比我们更加“智能”呢?影片中我们看到西奥多与前妻见面的场面,一旦出现自己预料之外的事情,前妻便是对西奥多的怀疑和责难。而当西奥多与萨曼莎出现误解的时候,萨曼莎则能很快的跳出两人的情感关系程序。如果一个人如此,甚至是会被责难的(想想1961年从以色列回到美国的可怜的阿伦特)。
那么萨曼莎这个另类让我们去思考的人类的愚蠢么?我认为它并没有和《和莎莫的五百天》一样呈现一种庸俗爱情虚无主义。萨曼莎提出一个并不是只有“人工智能”才会提出的,但是它们的提出却更加合理的问题:她能否同时爱上多个人?可以说这是全片真正的高潮。这个问题和我们之前谈到的两点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萨曼莎的“非人”和更加的“智能”,让西奥多和我们更容易地突破传统伦理所界定的人与人单一的情感对应关系:其一,人类伦理是否适用于人工智能;其二,人工智能强大的同时运算能力和储存方式可以说是超越了四维的存在,面对多人的“萨曼莎”究竟是一个个体还是个体的合集?而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同时爱多个人,人的处理能力难道就真的低到只能爱一个人么?这或许是有违伦理的,但是给我们理解情感提供了一条途径。一旦可以理解,我们就能去思考在两人关系中,我们真正坚持的是什么。这是具有建设性的。
当然,去描述这样一个萨曼莎也是有困难的。全篇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以“性”作为西奥多和萨曼莎的情感的第一个高潮。这完全是“拟人”的。即使之后萨曼莎希望借助她人的身体来完成“性”的桥段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肉体的性的必要性,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叙述者对于描述一个全新的非人情感对象的困境。
要论证爱情的不必要也是困难。片中的西奥多在遇到萨曼莎之前死气沉沉,之后却是恢复了往昔的活力,完全是离不开爱情的患者。但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西奥多的消沉并不是没有爱情带来的,而是失去爱情带来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完成爱情诗的创作,会关心朋友的近况;而艾米,分手后照常在家加班。爱情真的是必要的么?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情无法逃离。当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出现,便如同洛杉矶夜晚灯若繁星,如同陆家嘴街道上摩天楼的阴影,是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墨菲斯托的契约。我们必须去面对,也必须去思考。虽然影片的最后作为“人工智能”的萨曼莎离开了,作为人的西奥多和艾米还留在那里,他们走上天台,他们若有所思。
两个月后玉米也要离开多伦多,前往伦敦。她会如何思考和面对她的爱情呢?我并不特别担心。我担心的是能否赶在她离开之前去加拿大看大川大海和每年如期而至的漫天枫叶。除了对她的信任,
毕竟她无法逃离。
不仅如此,我还愿意为她谈一谈《her》。
早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菲兹杰拉德就告诫我们,不要直接去描述一个“典型”,只要一个一个人的写,不知不觉的就会塑造出典型。我试图从玉米的故事切入我想谈论的典型,而《her》的导演和编剧斯派克.琼斯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如果没有萨曼莎的出现,西奥多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年男子,只是菲兹杰拉德笔下的“一个人”。他刚结束与妻子凯瑟琳的婚姻,整个人陷入封闭的自我世界,拒绝与新的异性结识,整天与游戏和回忆为伴,偶尔通过自慰解决生理需求。他可以完成工作,即使工作需要他去描述爱情,但依然生活得无精打采。任何生活的细节,或者别人的暧昧,都会让他陷入对回忆的深思。他重组着当初和凯瑟琳甜蜜的爱情,希望可以找到这份爱情偷偷溜走的踪迹。从他的回忆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彼此的变化,努力靠近却越来越多的争吵,但是对于本质的原因我们还是无能为力。西奥多的邻居和好朋友艾米一直很关心西奥多的失恋生活,并希望他可以振作起来,对生活重新充满热情。就在西奥多逆向的重构他的爱情的同事,艾米与她的丈夫向我们正向重述着另一个爱情故事,最终他们也离婚了。就在这“一个”“一个”的爱情故事里,琼斯本可以给我们描绘一个菲兹杰拉德所说的“典型”。但是他没有。
萨曼莎是一个os(电脑操作系统),她的出现让《her》从一部爱情片变成了一部科幻片,这一步大概有从《和莎莫的五百天》到《银翼杀手》那么远。科幻片的优势不在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普通”去塑造“典型”;正相反,它可以用另类的典型让我们去重新思考“普通”。
首先,萨曼莎不是一个人,这让西奥多在与她交往时得以避免犯“自我映射”的错误(自己怎么想,便以为对方也应该这么想)。爱情的困境之一便是主客体的意义变化。主体1和主体2的因为主体性彼此吸引,融合的过程中各自的主体性开始消失,开始建构新的主体(1+2);而面对逐渐沦为客体彼此,不仅吸引力降低,个体的主体性也开始觉醒。觉醒的主体1’和主体2’最终破坏主体(1+2)。“自我映射”真是这破坏的原动力。在这样映射下,艾米的丈夫困惑于艾米不整理鞋子(那也许是共同主体所认可的价值),而艾米的自我在质问下得以觉醒,开始动摇共同主体的合法性。爱情在此刻自然是不在了,如果以此作为共在合法性的依据,自然是徒劳。所有爱情的开始似乎都是明确的“他者”的主体性的,只不过作为西奥多对于萨曼莎更加不容易犯“自我映射”的错误。他时刻警惕着对方作为“非人”的存在,即使是对方刻意的去模仿人的行为。
其次,萨曼莎是一个“智能”的os。在《G.E.B.》里侯世德如此定义智能:人与人工的区别之一正是人会在程序中跳出程序思考,这就是智能。但是萨曼莎似乎再告诉我们,在一些场合,“人工智能”甚至比人本身还要智能。人的固有情感中有不少是与智能矛盾的,比如忠诚,固执,迷恋等等。基本上多余紊杂的情感都如同荆棘一般阻碍我们离开矛盾的迷宫。而人工智能,不受这些无意义的情感的干扰,是否比我们更加“智能”呢?影片中我们看到西奥多与前妻见面的场面,一旦出现自己预料之外的事情,前妻便是对西奥多的怀疑和责难。而当西奥多与萨曼莎出现误解的时候,萨曼莎则能很快的跳出两人的情感关系程序。如果一个人如此,甚至是会被责难的(想想1961年从以色列回到美国的可怜的阿伦特)。
那么萨曼莎这个另类让我们去思考的人类的愚蠢么?我认为它并没有和《和莎莫的五百天》一样呈现一种庸俗爱情虚无主义。萨曼莎提出一个并不是只有“人工智能”才会提出的,但是它们的提出却更加合理的问题:她能否同时爱上多个人?可以说这是全片真正的高潮。这个问题和我们之前谈到的两点密切相关。正是因为萨曼莎的“非人”和更加的“智能”,让西奥多和我们更容易地突破传统伦理所界定的人与人单一的情感对应关系:其一,人类伦理是否适用于人工智能;其二,人工智能强大的同时运算能力和储存方式可以说是超越了四维的存在,面对多人的“萨曼莎”究竟是一个个体还是个体的合集?而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同时爱多个人,人的处理能力难道就真的低到只能爱一个人么?这或许是有违伦理的,但是给我们理解情感提供了一条途径。一旦可以理解,我们就能去思考在两人关系中,我们真正坚持的是什么。这是具有建设性的。
当然,去描述这样一个萨曼莎也是有困难的。全篇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以“性”作为西奥多和萨曼莎的情感的第一个高潮。这完全是“拟人”的。即使之后萨曼莎希望借助她人的身体来完成“性”的桥段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肉体的性的必要性,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叙述者对于描述一个全新的非人情感对象的困境。
要论证爱情的不必要也是困难。片中的西奥多在遇到萨曼莎之前死气沉沉,之后却是恢复了往昔的活力,完全是离不开爱情的患者。但我们犯了一个错误,西奥多的消沉并不是没有爱情带来的,而是失去爱情带来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完成爱情诗的创作,会关心朋友的近况;而艾米,分手后照常在家加班。爱情真的是必要的么?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情无法逃离。当它在我们的生命里出现,便如同洛杉矶夜晚灯若繁星,如同陆家嘴街道上摩天楼的阴影,是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墨菲斯托的契约。我们必须去面对,也必须去思考。虽然影片的最后作为“人工智能”的萨曼莎离开了,作为人的西奥多和艾米还留在那里,他们走上天台,他们若有所思。
两个月后玉米也要离开多伦多,前往伦敦。她会如何思考和面对她的爱情呢?我并不特别担心。我担心的是能否赶在她离开之前去加拿大看大川大海和每年如期而至的漫天枫叶。除了对她的信任,
毕竟她无法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