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上他们的回忆,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失恋。
亨利在《鸽翼》序言中这样评价米莉:“除了缺乏最可贵的自信以外,她拥有所有的一切:自由,金钱,灵活的头脑,个人特有的魅力,唤起别人兴趣和吸引人的本领;以及给未来增添价值的种种优点。”
多么像是在说他自己。
米莉身上有着太多亨利自己的影子,富有,从美国来到欧洲上流社会,无所适从。
亨利达不到理想,全都柔情倾注在她身上,米莉在最后除了生命,几乎拥有了所有,勇敢,真诚,善良,道德上的完美无瑕,甚至还得到了莫顿的爱、刻骨铭心的追忆。
亨利太过珍爱这个公主,太珍爱到吝啬去多写她,他要所有人都必须迂回地,慢慢地,才得以靠近她,看清她。
而仅有的笔墨勾勒出的这位公主,足够高贵、美丽、动人。
米莉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在英国的上流社会里,人们也许会嫌她笑声大而嘲笑她不够高雅,但她灵魂中的高贵,是根本的、永恒的,在任何一种社会与世俗下,都依然高贵。
影片中无论给了凯特和莫顿和多少个镜头,米莉的一举一动仍然最被期待的,甚至连她的不在场都是那么地牵动人心。
凯特和莫顿的两场激情戏之所以如此压抑,正是因为米莉的不在场紧紧地揪住了他们的心,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护送米莉遗体的路上,莫顿的声音朗诵了《圣经·诗篇》第55篇中的诗句:
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
死的惊惶临到我身。
恐惧战兢归到我身,
惊恐漫过了我。
我说:“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
这是《圣经·诗篇》中描写遭友背叛的一篇,莫顿想起诗句,就像是在心底里,为米莉喊一声疼。
那是米莉至始至终没有做过的事。
哪怕到最后,欺骗的真相被揭穿,她依然选择了原谅和包容,以一种极度深刻的爱与高雅的自制。
在威尼斯,米莉邀请莫顿和她一起登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时,他一点都不爱她。
但她还是倔强地走上楼梯,登上了高处的露台,怀着孩子般的好奇和满足俯瞰全世界。
这样的孩子气和童心正是米莉的魅力。
正如米莉和凯特一同到莫顿的房间参观,看到房间上的墙壁渗了水,米莉充满了诗意与幻想地专心听着莫顿对墙壁的夸张玩笑,而凯特则完全没有听,满脸嫌弃地问了句:这房间你花了多少钱开的?
凯特的世俗与米莉的天真的对比贯穿着整部影片,也在渐渐地改变着莫顿的心。
米莉再一次登楼,没有邀请莫顿,莫顿却跟着她,一步一步踏上爬梯了,这时,莫顿已经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
而当事情败露后,莫顿的深情在他的辩白中流露无遗。
“我去我们去过的地方。”
“是的,我也害怕我们错过彼此,于是我在同一个地方等上好几个小时。”
面对米莉的问题,一步步往后退。
米莉:“你什么时候回伦敦?”
莫顿:“……我不回去。”
米莉:“那你留在这里做什么?”
莫顿:“……做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
他们再没有机会做他们做过的事情。
那些倾城之恋,醉倒威尼斯的绝美往事,不会再拉开帷幕。
却一直会在莫顿的脑海中循环上演。
美人之死与触不到的恋人,一对文学上最牵动人心的母题。
他又再回到威尼斯。
结尾,亨利让他留在了威尼斯,留在了米莉一生中最美丽、最快乐的地方。
他爱上他们的回忆,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失恋。
爱伦坡曾说类似的话,最深刻的忧郁来自死,最美丽的诗意来自美女,这两个是文学中最美的意象,而没有什么比二者的结合——美女之死更美的了,尤其是情人的死。
而米莉在《鸽翼》中正是这样凄美的存在。
随着她的信在火炉中被燃烧成灰烬,她的美也像鸽翼一样展开,把莫顿、凯特、所有的人都笼罩在她的美之下,温柔而有力地。
多么像是在说他自己。
米莉身上有着太多亨利自己的影子,富有,从美国来到欧洲上流社会,无所适从。
亨利达不到理想,全都柔情倾注在她身上,米莉在最后除了生命,几乎拥有了所有,勇敢,真诚,善良,道德上的完美无瑕,甚至还得到了莫顿的爱、刻骨铭心的追忆。
亨利太过珍爱这个公主,太珍爱到吝啬去多写她,他要所有人都必须迂回地,慢慢地,才得以靠近她,看清她。
而仅有的笔墨勾勒出的这位公主,足够高贵、美丽、动人。
米莉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在英国的上流社会里,人们也许会嫌她笑声大而嘲笑她不够高雅,但她灵魂中的高贵,是根本的、永恒的,在任何一种社会与世俗下,都依然高贵。
影片中无论给了凯特和莫顿和多少个镜头,米莉的一举一动仍然最被期待的,甚至连她的不在场都是那么地牵动人心。
凯特和莫顿的两场激情戏之所以如此压抑,正是因为米莉的不在场紧紧地揪住了他们的心,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护送米莉遗体的路上,莫顿的声音朗诵了《圣经·诗篇》第55篇中的诗句:
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
死的惊惶临到我身。
恐惧战兢归到我身,
惊恐漫过了我。
我说:“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
这是《圣经·诗篇》中描写遭友背叛的一篇,莫顿想起诗句,就像是在心底里,为米莉喊一声疼。
那是米莉至始至终没有做过的事。
哪怕到最后,欺骗的真相被揭穿,她依然选择了原谅和包容,以一种极度深刻的爱与高雅的自制。
在威尼斯,米莉邀请莫顿和她一起登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时,他一点都不爱她。
但她还是倔强地走上楼梯,登上了高处的露台,怀着孩子般的好奇和满足俯瞰全世界。
这样的孩子气和童心正是米莉的魅力。
正如米莉和凯特一同到莫顿的房间参观,看到房间上的墙壁渗了水,米莉充满了诗意与幻想地专心听着莫顿对墙壁的夸张玩笑,而凯特则完全没有听,满脸嫌弃地问了句:这房间你花了多少钱开的?
凯特的世俗与米莉的天真的对比贯穿着整部影片,也在渐渐地改变着莫顿的心。
米莉再一次登楼,没有邀请莫顿,莫顿却跟着她,一步一步踏上爬梯了,这时,莫顿已经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
而当事情败露后,莫顿的深情在他的辩白中流露无遗。
“我去我们去过的地方。”
“是的,我也害怕我们错过彼此,于是我在同一个地方等上好几个小时。”
面对米莉的问题,一步步往后退。
米莉:“你什么时候回伦敦?”
莫顿:“……我不回去。”
米莉:“那你留在这里做什么?”
莫顿:“……做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
他们再没有机会做他们做过的事情。
那些倾城之恋,醉倒威尼斯的绝美往事,不会再拉开帷幕。
却一直会在莫顿的脑海中循环上演。
美人之死与触不到的恋人,一对文学上最牵动人心的母题。
他又再回到威尼斯。
结尾,亨利让他留在了威尼斯,留在了米莉一生中最美丽、最快乐的地方。
他爱上他们的回忆,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失恋。
爱伦坡曾说类似的话,最深刻的忧郁来自死,最美丽的诗意来自美女,这两个是文学中最美的意象,而没有什么比二者的结合——美女之死更美的了,尤其是情人的死。
而米莉在《鸽翼》中正是这样凄美的存在。
随着她的信在火炉中被燃烧成灰烬,她的美也像鸽翼一样展开,把莫顿、凯特、所有的人都笼罩在她的美之下,温柔而有力地。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