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说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有朋友看了首映,我问怎样,朋友说是搞笑片,全场都在笑,我以为真的是一出喜剧,想来以轻松幽默收官一个系列电影也是可以的,本来三部窃听风云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就真当喜剧坐进了电影院。
开头的调调一出来就觉得这根本是个正剧嘛!
以往说到香港,大家总是反应出:港岛!有些去过的知道有九龙。数完港岛九龙就问我:还一个什么来着?我答:新界。
“哦新界——新界有什么啊?”
“全是山”
因为我懒得解释新界有原住民,有屋村、有西贡、有海滩、有我求婚用的离岛,有全香港赖以生存的美丽风景。
我们总说“香港电影”“美国电影”“韩国电影”……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被冠以一个地头的名号呢?仅仅是当地出品么?
只有带有强烈地域文化氛围,可以反映当地人与社会问题,且能让全世界都看得懂的电影才能叫XX电影。
我在香港读书三年只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这里生活三十年也许也写不出那么原汁原味的香港电影,这和能力没关系,地域文化氛围对创作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么有些导演一换地方就不知道怎么拍戏了呢。回归之后我们一直都在说“香港电影已死”,想来就是发现有人不让香港人再以香港人的方式讲故事了而已,而我一直相信好的创作者只是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真正创作者的智慧哪是条条款款就能框住的。(如有人想辩先去看三遍《笑的大学》再回来)直到前几年看到《窃听风云1》的出现,我发现,香港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合拍片了。
这部电影贡献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故事和近几年最好的全明星表演,每个演员都在角色里,尤其曾江和周迅最为出色,叶璇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有点拖后腿,但是整体已经非常出色,连两位内地演员都很在状态。
关于片中的香港情怀,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不要为了情怀拍电影,我曾经错误的理解为不要把情怀轻易放在电影里让人来消费,但是近几年发现电影里可以加入一些情怀的元素,情怀这东西很私人,比如片中讲新界丁权之争,作为普通大陆观众你出来不百度一下可能也不太了解背后玄机,但是不妨碍你通过电影看到创作者的怀旧和理解其中人物的命运转折,所谓好电影要有“人情味”就是如此。
说起麦、庄两位导演真是值得尊敬,虽然在拍出窃听1之后兜兜转转两三部都不知道在干嘛,《听风者》《关云长》《窃听2》都反应平平,但是我一直认为他们在每部电影里都会注入自己想表达的观念,这也许是自编自导的缘故,话说回来,现在还能坚持自己拍自己写的剧本的导演在业内有几位啊?笔杆子直接决定了话语权,决定了你想用电影说什么。
插一句,《关云长》在我心中一直不是个烂片,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每次都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片,好的坏的都讲一讲,这部电影的开场戏就很有味道,一部叫关云长的电影高潮竟然是一场文戏,其实很勇敢。
再插一句,《窃听风云2》真的是一部烂片,因为三部窃听系列里只有它和“窃听”没什么关系,全片就是吴彦祖驱动的一个复仇故事。但是好导演也不是一辈子都是高质量的作品,总得吃饭是不是。
究竟是不是国语配音打扰了观众的判断,把一部非常香港的电影配没了味道,我还没看国语版无从得知,但是广东话版真的相当出色,片中演员们的新界口音惟妙惟肖,周迅广东话学得都算快,说得不好也倒是符合角色,国语字幕反而打扰观感,口头脏话全被和谐一点质感都没有,另外想问小呆一个问题,周迅的电话号码用广东话版的这个有什么问题么?为毛非要写得不一样?你这字幕怎么上的哈哈哈……
在此附上我在看过《一代宗师》之后写的一段话,放在这个片也适用:
刚开始看电影关注剧情,总在挑硬伤,挑毛病,抓住一个漏洞骂着不放以显示自己学有所用,和普通观众总是要拉开点距离才好意思说自己学过电影。后来开始关注好坏,挑挑哪里好,哪里不好,想想怎么改。从去年开始看电影,越发注重一个东西——气韵!说起来抽象,说白了就是感觉。
作为创作者,需要考虑的方面太多,历史背景、逻辑、人物建立、人物关系、结构、节奏、起承转合,但是这些通通做埋你也不过只是个好匠人,也许有人说做个职业导演也OK哦!是的,的确ok,但是匠人和大师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那些很抽象的部分。
谈到更关注感觉,可以说是返璞归真,也可以说是更深一步。因为这个东西很抽象,大多数普通观众欣赏电影也是凭一个“第一感觉”,好看或者不好看。但是一个电影的气场能不能影响观众产生好的第一感觉说起来就深了。一个曲子俩人弹能弹出天壤之别,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导演也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我们总是在拆解电影,分析故事,希望参透更深的人性玄机,如果在理解电影的时候能参考我们试着去理解音乐时的方式,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开头的调调一出来就觉得这根本是个正剧嘛!
以往说到香港,大家总是反应出:港岛!有些去过的知道有九龙。数完港岛九龙就问我:还一个什么来着?我答:新界。
“哦新界——新界有什么啊?”
“全是山”
因为我懒得解释新界有原住民,有屋村、有西贡、有海滩、有我求婚用的离岛,有全香港赖以生存的美丽风景。
我们总说“香港电影”“美国电影”“韩国电影”……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被冠以一个地头的名号呢?仅仅是当地出品么?
只有带有强烈地域文化氛围,可以反映当地人与社会问题,且能让全世界都看得懂的电影才能叫XX电影。
我在香港读书三年只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在这里生活三十年也许也写不出那么原汁原味的香港电影,这和能力没关系,地域文化氛围对创作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么有些导演一换地方就不知道怎么拍戏了呢。回归之后我们一直都在说“香港电影已死”,想来就是发现有人不让香港人再以香港人的方式讲故事了而已,而我一直相信好的创作者只是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真正创作者的智慧哪是条条款款就能框住的。(如有人想辩先去看三遍《笑的大学》再回来)直到前几年看到《窃听风云1》的出现,我发现,香港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合拍片了。
这部电影贡献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故事和近几年最好的全明星表演,每个演员都在角色里,尤其曾江和周迅最为出色,叶璇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有点拖后腿,但是整体已经非常出色,连两位内地演员都很在状态。
关于片中的香港情怀,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不要为了情怀拍电影,我曾经错误的理解为不要把情怀轻易放在电影里让人来消费,但是近几年发现电影里可以加入一些情怀的元素,情怀这东西很私人,比如片中讲新界丁权之争,作为普通大陆观众你出来不百度一下可能也不太了解背后玄机,但是不妨碍你通过电影看到创作者的怀旧和理解其中人物的命运转折,所谓好电影要有“人情味”就是如此。
说起麦、庄两位导演真是值得尊敬,虽然在拍出窃听1之后兜兜转转两三部都不知道在干嘛,《听风者》《关云长》《窃听2》都反应平平,但是我一直认为他们在每部电影里都会注入自己想表达的观念,这也许是自编自导的缘故,话说回来,现在还能坚持自己拍自己写的剧本的导演在业内有几位啊?笔杆子直接决定了话语权,决定了你想用电影说什么。
插一句,《关云长》在我心中一直不是个烂片,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每次都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片,好的坏的都讲一讲,这部电影的开场戏就很有味道,一部叫关云长的电影高潮竟然是一场文戏,其实很勇敢。
再插一句,《窃听风云2》真的是一部烂片,因为三部窃听系列里只有它和“窃听”没什么关系,全片就是吴彦祖驱动的一个复仇故事。但是好导演也不是一辈子都是高质量的作品,总得吃饭是不是。
究竟是不是国语配音打扰了观众的判断,把一部非常香港的电影配没了味道,我还没看国语版无从得知,但是广东话版真的相当出色,片中演员们的新界口音惟妙惟肖,周迅广东话学得都算快,说得不好也倒是符合角色,国语字幕反而打扰观感,口头脏话全被和谐一点质感都没有,另外想问小呆一个问题,周迅的电话号码用广东话版的这个有什么问题么?为毛非要写得不一样?你这字幕怎么上的哈哈哈……
在此附上我在看过《一代宗师》之后写的一段话,放在这个片也适用:
刚开始看电影关注剧情,总在挑硬伤,挑毛病,抓住一个漏洞骂着不放以显示自己学有所用,和普通观众总是要拉开点距离才好意思说自己学过电影。后来开始关注好坏,挑挑哪里好,哪里不好,想想怎么改。从去年开始看电影,越发注重一个东西——气韵!说起来抽象,说白了就是感觉。
作为创作者,需要考虑的方面太多,历史背景、逻辑、人物建立、人物关系、结构、节奏、起承转合,但是这些通通做埋你也不过只是个好匠人,也许有人说做个职业导演也OK哦!是的,的确ok,但是匠人和大师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那些很抽象的部分。
谈到更关注感觉,可以说是返璞归真,也可以说是更深一步。因为这个东西很抽象,大多数普通观众欣赏电影也是凭一个“第一感觉”,好看或者不好看。但是一个电影的气场能不能影响观众产生好的第一感觉说起来就深了。一个曲子俩人弹能弹出天壤之别,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导演也有不同的演绎方式,我们总是在拆解电影,分析故事,希望参透更深的人性玄机,如果在理解电影的时候能参考我们试着去理解音乐时的方式,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