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 Prisoners 》:罪如暗流涌动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是加拿大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新晋导演之———我们所说的加拿大电影其实很多时候是指魁北克省的电影。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但实际上除了魁北克省,其他地区都流通英语。比起近邻美国,魁北克电影与同说一种语言的法国电影血缘更加亲近。法国电影重视文字,直面哲学,喜欢毁灭性的爱。出生于该地区的丹尼斯·维伦纽瓦在自己的电影中传承了这些的特质,其中《焦土之城》是他逐渐为人所知的代表作。虽然作品数量并不算多,但丹尼斯·维伦纽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囚徒》由一个缓慢的向后拉的推轨镜头(pull-back dolly shot)开始,萧瑟的风声在耳边作响,男主角Keller用低沉的声音念着圣经中的主祷文,与此同时远景的树林中出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鹿, 它看上动作机敏小心翼翼。笔直的树木好似一根根栅栏将这个脆弱的生灵与观众们隔离开来。随着Keller喃喃的声音,镜头逐渐拉回至两人中景,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端着猎枪的儿子和Keller一左一右的背影,当Keller口中的“阿门”话音落下,一声沉闷的枪声响起,画面远处树林中的鹿应声倒下。通常,由于观众看不到景框外的东西,往后拉的推轨镜头容易因为突然显露这些位置信息而惊吓到观众。而在这个开场中,镜头的移动缓慢而压抑,那支猎枪由枪杆到整体以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被拉入观众眼前。这个开场十分重要,它带有丹尼斯·维伦纽瓦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奠定了整部片子阴郁和残酷的基调。
相比《囚徒》,丹尼斯·维伦纽瓦在之前饱受好评的《焦土之城》里,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要更丰富一些,由于是以多人的视角和回忆等方式展开故事,因此在镜头上使用了更多不同的机位,剪辑的手法也更多样。在《焦土之城》中,他对于镜头移动速度的克制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无论是固定机位还是手持机位,摄像机都以一种缓慢沉重的速度在画面中流动。在《囚徒》中,讲述的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遭遇,故事以线性顺序展开,叙事的手法也更加简约,整个电影的色调灰暗,阴郁,以冷色系作为全片的基础色调。
摄影界的无冕之王,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虽然是初次与丹尼斯·维纶纽瓦合作,但他将后者风格强烈的推轨镜头(dolly shot)和自己考究的构图发挥到了极致。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往往能够暗示一部电影的主题。罗杰·狄金斯在《囚徒》中选择了大量的推轨, 这也是对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作品中个人风格很好的延续.电影的前半部分大概有20个向前或向后的推轨镜头。这些运动镜头在《囚徒》中象征了暗流涌动的罪恶和悬念。 推轨镜头极其适合对观众施加心理上的效果。罗杰用缓慢且沉重的推轨逼近某个场景或者人物,用一种渐进而不明显的方式暗示我们将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电影开始不久案件即将发生之前,摄像机诡秘地穿过屋外的树木,对准在两家人欢度圣诞节的房门外,似乎一个窥视者正在锁定猎物。此时的观众虽然不清楚危险的源头在哪儿,但预感到一定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推轨镜头往往是导演经由角色或者场景向观众说的话。当摄像机缓慢地推向某个角色时,总会给观众带来对这个角色些许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在镜头离开他之前,这个角色充满着神秘感。警探Loki出场的时候,电影同样用不易察觉的推轨逐渐拉近他的背影,在这个布置复杂,光源丰富的场景里,他与女服务生闲聊着关于十二生肖的话题,但缓慢的镜头一点一点推向Loki,观众一直看不到他的正面,便会猜测他的身份,引发更多的想象,增加更多的悬疑。屏幕上的空间被一点一点的压缩,与二人的轻松的对话形成了一种沉重并且不安的反差。
罗杰·狄金斯是一个及其讲究构图的摄影师。他曾说过:“构图是电影摄影师工作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画面的平衡—演员与电影空间的关系是帮助观众了解人物思想的最重要因素。我喜欢接近人,感受空间里人的存在。”好的构图有助于故事的展开,并且可以进一步传达场景索要表达的意义的。心理学家及艺术理论家认为构图的特定部分有其本质上的重量。在《囚徒》里,罗杰·狄金斯实用的将高反差的人物剪影和巧妙的景框运用到了每一个镜头之中,形成了视觉重量平衡、且不易察觉的景深。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眼睛会本能的以一种规划过的点线面的方式搜索银幕上的信息。通常我们的眼睛容易被对比最强烈的部分吸引,之后再次沿着有主到次的顺序扫视银幕内的区域。罗杰·狄金斯喜欢交代场景中的光源,并且用色彩和反差强迫观众的转移注意力,赋予光源在电影中特殊的意义。在一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必须用不同的镜头来决定空间的大小,景框(frame)内的空间则是重中之重。因为在电影中,空间是一重要的沟通媒介,而景框也能被导演转换成多种隐喻。在《囚徒》中,罗杰·狄金斯的实用主义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几乎在每个镜头中都能够利用场景中的物体巧妙的制造景框,利用水珠、反光和倒影构图,借用色调和纹路制造特别的景深。但在有些场景中,灯光被刻意隐藏,只在构图中暴露出很少的细节,令观众产生遐想,加深了电影的悬疑感。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一向关注的都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角色都是在“处理生活中最困难的主题”。在《迷情漩涡》中生活不如意的Evien意外撞死了路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理工学院》中的女大学生Valerie成为校园屠杀的幸存者,但她必须要面对创伤重拾活下去的勇气;《焦土之城》中,历经磨难的母亲Nawal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儿子,然而命运给却安排他们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相遇.....在《囚徒》中,人们面对的是生活给中最骇人最令人不安的遭遇,Keller和邻居的女儿突然失踪,平日里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他发生了强烈的转变。在以往的作品中,丹尼斯常常会涉及到宗教与人的关系,相比于《焦土之城》中的宗教冲突,在《囚徒》中无论宗教还是邪教,更加明显的宗教符号反而成为了一种复杂而模糊的慰藉。Keller变得暴力和愤怒,宗教成为了他在实施私刑时唯一的避难所。而警探Loki也因为自己的暴躁导致了嫌疑犯的自杀,但好在他最终发现了真相,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当那股如同暗流般隐藏着的邪恶逐渐浮出水面,罪与罚的界限早已变得模糊。
如同我们每每在向上帝祷告时祈求到“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免了他人的债”——但是假如我们面对Keller的遭遇时,我们会怎么做?恐惧会驱使人们动摇心中的道德和信仰,即使我们坐在安全舒适的电影院中,我们心中纠结的道德观也会产生冲突。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问题。我们会问自己,为了挽回生命中的失去,我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是否为时已晚?如果我们有机会,会对我们心中认定的罪人做出怎样的惩罚?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参考资料:《认识电影》、《看电影的门道》、时光网、维基百科
《囚徒》由一个缓慢的向后拉的推轨镜头(pull-back dolly shot)开始,萧瑟的风声在耳边作响,男主角Keller用低沉的声音念着圣经中的主祷文,与此同时远景的树林中出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鹿, 它看上动作机敏小心翼翼。笔直的树木好似一根根栅栏将这个脆弱的生灵与观众们隔离开来。随着Keller喃喃的声音,镜头逐渐拉回至两人中景,画面中缓缓地呈现出端着猎枪的儿子和Keller一左一右的背影,当Keller口中的“阿门”话音落下,一声沉闷的枪声响起,画面远处树林中的鹿应声倒下。通常,由于观众看不到景框外的东西,往后拉的推轨镜头容易因为突然显露这些位置信息而惊吓到观众。而在这个开场中,镜头的移动缓慢而压抑,那支猎枪由枪杆到整体以一种无法抗拒的方式被拉入观众眼前。这个开场十分重要,它带有丹尼斯·维伦纽瓦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奠定了整部片子阴郁和残酷的基调。
相比《囚徒》,丹尼斯·维伦纽瓦在之前饱受好评的《焦土之城》里,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要更丰富一些,由于是以多人的视角和回忆等方式展开故事,因此在镜头上使用了更多不同的机位,剪辑的手法也更多样。在《焦土之城》中,他对于镜头移动速度的克制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无论是固定机位还是手持机位,摄像机都以一种缓慢沉重的速度在画面中流动。在《囚徒》中,讲述的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遭遇,故事以线性顺序展开,叙事的手法也更加简约,整个电影的色调灰暗,阴郁,以冷色系作为全片的基础色调。
摄影界的无冕之王,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Roger Deakins)虽然是初次与丹尼斯·维纶纽瓦合作,但他将后者风格强烈的推轨镜头(dolly shot)和自己考究的构图发挥到了极致。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往往能够暗示一部电影的主题。罗杰·狄金斯在《囚徒》中选择了大量的推轨, 这也是对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作品中个人风格很好的延续.电影的前半部分大概有20个向前或向后的推轨镜头。这些运动镜头在《囚徒》中象征了暗流涌动的罪恶和悬念。 推轨镜头极其适合对观众施加心理上的效果。罗杰用缓慢且沉重的推轨逼近某个场景或者人物,用一种渐进而不明显的方式暗示我们将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电影开始不久案件即将发生之前,摄像机诡秘地穿过屋外的树木,对准在两家人欢度圣诞节的房门外,似乎一个窥视者正在锁定猎物。此时的观众虽然不清楚危险的源头在哪儿,但预感到一定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推轨镜头往往是导演经由角色或者场景向观众说的话。当摄像机缓慢地推向某个角色时,总会给观众带来对这个角色些许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在镜头离开他之前,这个角色充满着神秘感。警探Loki出场的时候,电影同样用不易察觉的推轨逐渐拉近他的背影,在这个布置复杂,光源丰富的场景里,他与女服务生闲聊着关于十二生肖的话题,但缓慢的镜头一点一点推向Loki,观众一直看不到他的正面,便会猜测他的身份,引发更多的想象,增加更多的悬疑。屏幕上的空间被一点一点的压缩,与二人的轻松的对话形成了一种沉重并且不安的反差。
罗杰·狄金斯是一个及其讲究构图的摄影师。他曾说过:“构图是电影摄影师工作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画面的平衡—演员与电影空间的关系是帮助观众了解人物思想的最重要因素。我喜欢接近人,感受空间里人的存在。”好的构图有助于故事的展开,并且可以进一步传达场景索要表达的意义的。心理学家及艺术理论家认为构图的特定部分有其本质上的重量。在《囚徒》里,罗杰·狄金斯实用的将高反差的人物剪影和巧妙的景框运用到了每一个镜头之中,形成了视觉重量平衡、且不易察觉的景深。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眼睛会本能的以一种规划过的点线面的方式搜索银幕上的信息。通常我们的眼睛容易被对比最强烈的部分吸引,之后再次沿着有主到次的顺序扫视银幕内的区域。罗杰·狄金斯喜欢交代场景中的光源,并且用色彩和反差强迫观众的转移注意力,赋予光源在电影中特殊的意义。在一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必须用不同的镜头来决定空间的大小,景框(frame)内的空间则是重中之重。因为在电影中,空间是一重要的沟通媒介,而景框也能被导演转换成多种隐喻。在《囚徒》中,罗杰·狄金斯的实用主义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几乎在每个镜头中都能够利用场景中的物体巧妙的制造景框,利用水珠、反光和倒影构图,借用色调和纹路制造特别的景深。但在有些场景中,灯光被刻意隐藏,只在构图中暴露出很少的细节,令观众产生遐想,加深了电影的悬疑感。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电影一向关注的都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角色都是在“处理生活中最困难的主题”。在《迷情漩涡》中生活不如意的Evien意外撞死了路人,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理工学院》中的女大学生Valerie成为校园屠杀的幸存者,但她必须要面对创伤重拾活下去的勇气;《焦土之城》中,历经磨难的母亲Nawal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儿子,然而命运给却安排他们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相遇.....在《囚徒》中,人们面对的是生活给中最骇人最令人不安的遭遇,Keller和邻居的女儿突然失踪,平日里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的他发生了强烈的转变。在以往的作品中,丹尼斯常常会涉及到宗教与人的关系,相比于《焦土之城》中的宗教冲突,在《囚徒》中无论宗教还是邪教,更加明显的宗教符号反而成为了一种复杂而模糊的慰藉。Keller变得暴力和愤怒,宗教成为了他在实施私刑时唯一的避难所。而警探Loki也因为自己的暴躁导致了嫌疑犯的自杀,但好在他最终发现了真相,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当那股如同暗流般隐藏着的邪恶逐渐浮出水面,罪与罚的界限早已变得模糊。
如同我们每每在向上帝祷告时祈求到“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免了他人的债”——但是假如我们面对Keller的遭遇时,我们会怎么做?恐惧会驱使人们动摇心中的道德和信仰,即使我们坐在安全舒适的电影院中,我们心中纠结的道德观也会产生冲突。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问题。我们会问自己,为了挽回生命中的失去,我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是否为时已晚?如果我们有机会,会对我们心中认定的罪人做出怎样的惩罚?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参考资料:《认识电影》、《看电影的门道》、时光网、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