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嘛,咱玩个测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野心勃勃的导演分好几类,最常见的一类就是铆劲拍一部好电影,就算没能成功,事后也得跳出来对着所有给差评的亲一通骂,说他喵的你们不懂艺术。
一类试图摧毁观众三观的,比如金基德。
一类决心挑战观众智商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有一类最好玩,他们躲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坏笑着,说别急,咱玩个测试。《冒充者》的导演当属这类。
不提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伪纪录片选的有多棒,也不说这么选有啥好处(既质感又真实…好吧,我还是说了)
之所以说导演野心大,是因为他想让观众用一部电影测出自己是哪类人,阴暗还是光明。这问题答案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得出的。
而我是满足导演野心的好观众,片子看完后寒战不止,哆嗦着写下短评—他(男主)最终还是满不在乎的笑着,嘴里说着FUCK这个世界的话。但他也曾想过停泊。可惜那个地方证明给他的不是爱,是另一句“爱比死更冷”罢了。
你知道,短评虽然也经斟酌,但到底属于第一观影感受。以上便是我的。
然后带着余悸回想电影情节,慢慢琢磨过来,呀我中枪了。
故事其实有两种理解版本:一是主人公作为一个毫不可信的冒充者,成功混入一个丢孩子的家庭,原因是这家人太想念失踪孩子,以致集体精神失常。他们宁愿相信明摆着的谎话,宁愿接纳一个危险的冒充者以作替代;二是如主人公最终控告的,是这家人亲手杀掉了失踪孩子,才会如此荒唐地接纳一个冒充者,以逃避警察视线。
很明显,我是倾向第二种理解,起码最初是。这么理解这故事,说它黑作一团也不为过。主人公是不断冒充失踪青少年的骗子,神经质,屡教不改,毫无愧疚感。而这不算糟的,原来那个看上去你爱我我爱你的和谐家庭才更令人胆寒。他们杀掉了孩子,然后去找他。那些焦急啊无奈啊期待啊喜极而泣啊,统统是凶手的做戏。他们给主人公的拥抱很紧,但说不定当脸卡在肩上,谁也看不见时,上面浮现的是个恻恻的阴笑。
我甚至同情主人公,觉得这伤害对于打小缺爱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不相信爱这东西。所以在看到他出狱后还在做冒充小孩这么LOW的事时,还想到墨镜叔那套无脚鸟的文青理论,好不感伤。
但想着想着,觉得哪里不对。我究竟为什么非要单方面相信男主的话呢?你看姐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他们一家杀了小孩,那不声张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吧,他们何苦坚持去找他。外人在孩子刚失踪时还唏嘘几句,经年一过,谁记得,谁管你。
这对我来说是怀疑的开始。接下去还有男主的精神状态。他有不幸的童年,这几乎决定了他之后的恶行,而他的恶行只限于冒充这一特定领域。非要找特别恶劣之处,不过是冒充出了风格和水平。他根本就是有心理问题,缺爱,找到一个被爱的方子,然后偏执地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它。
尽管罪行累累,此前的他似乎没被逮捕过。这是因为他习惯在实验一开头就喊停,所谓开头,位置就在他在巴塞罗那机场犹豫要不要逃跑的瞬间。面对同样境况,之前他都选择跑,但这次没有。一直以来他都在挑剔地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找不到或者找到发现不对就立刻逃离。这一次是例外,他觉得既然找到了,那实验就不妨继续下去。
我相信有一瞬间男主是真想冒充那孩子一辈子,这里面包括尽责--从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努力当个好儿子好弟弟。如其所言,“这是一次重生”。
但现实不允许他重生,很快就冒出一堆人怀疑他。注意,他是在这时开始指控该家人杀掉失踪小孩。为什么?因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充手段并不高妙,别人也不傻。被他骗过只意味着愿意被他骗。
他开始自问为什么。对他来说一切没有道理。心理医生可以轻易地分析,因为该家人太想念孩子以致精神失常,所以宁愿留住一个冒充者。普通人听了这类分析,可以悲悯地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因为爱太深,所以留也要留下一点影子,我理解的。
但男主不是普通人,他带着亲人的咒骂和恨意出生。让他从爱的角度去理解该家人的行为,他根本找不到这角度。所以只能用阴暗的三观审视一切,单凭不低的智商得出逻辑感十足的结论—嘿,你们知道这家子为什么接纳假得这么明显的我吗?因为那小孩就是他们杀的。
说不定这结论并不会让他对爱失望,因为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已绝望。对于男主,知道世界上有那么浓重的爱,却不是为他准备的,这才是真正的折磨。他又怎么甘当替代品。他得作,得摧毁、推翻一切。拉上所有的光明和美好,和他一起跌入永无天日的地方。
结尾说他成家了。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可置信,但还是祝福多,祝他能在第二个家庭里得到爱的能力和信仰。
写到这句我变得煞有介事,都差点忘了这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可见导演功力。
最后说回导演的测试。我还挺惊讶的,初解是第二种,这大概说明我是个阴暗的人;不过后来惊醒般的修改了理解,这又似乎说明我还是个努力光明起来的人。得嘛,缺陷优点一部电影就都给我指出来了。
最后最后,得提另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说实话李安玩的把戏本质上和这个一样。再说句实话,他的把戏还真没这个妙。
一类试图摧毁观众三观的,比如金基德。
一类决心挑战观众智商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有一类最好玩,他们躲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坏笑着,说别急,咱玩个测试。《冒充者》的导演当属这类。
不提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伪纪录片选的有多棒,也不说这么选有啥好处(既质感又真实…好吧,我还是说了)
之所以说导演野心大,是因为他想让观众用一部电影测出自己是哪类人,阴暗还是光明。这问题答案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得出的。
而我是满足导演野心的好观众,片子看完后寒战不止,哆嗦着写下短评—他(男主)最终还是满不在乎的笑着,嘴里说着FUCK这个世界的话。但他也曾想过停泊。可惜那个地方证明给他的不是爱,是另一句“爱比死更冷”罢了。
你知道,短评虽然也经斟酌,但到底属于第一观影感受。以上便是我的。
然后带着余悸回想电影情节,慢慢琢磨过来,呀我中枪了。
故事其实有两种理解版本:一是主人公作为一个毫不可信的冒充者,成功混入一个丢孩子的家庭,原因是这家人太想念失踪孩子,以致集体精神失常。他们宁愿相信明摆着的谎话,宁愿接纳一个危险的冒充者以作替代;二是如主人公最终控告的,是这家人亲手杀掉了失踪孩子,才会如此荒唐地接纳一个冒充者,以逃避警察视线。
很明显,我是倾向第二种理解,起码最初是。这么理解这故事,说它黑作一团也不为过。主人公是不断冒充失踪青少年的骗子,神经质,屡教不改,毫无愧疚感。而这不算糟的,原来那个看上去你爱我我爱你的和谐家庭才更令人胆寒。他们杀掉了孩子,然后去找他。那些焦急啊无奈啊期待啊喜极而泣啊,统统是凶手的做戏。他们给主人公的拥抱很紧,但说不定当脸卡在肩上,谁也看不见时,上面浮现的是个恻恻的阴笑。
我甚至同情主人公,觉得这伤害对于打小缺爱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不相信爱这东西。所以在看到他出狱后还在做冒充小孩这么LOW的事时,还想到墨镜叔那套无脚鸟的文青理论,好不感伤。
但想着想着,觉得哪里不对。我究竟为什么非要单方面相信男主的话呢?你看姐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他们一家杀了小孩,那不声张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吧,他们何苦坚持去找他。外人在孩子刚失踪时还唏嘘几句,经年一过,谁记得,谁管你。
这对我来说是怀疑的开始。接下去还有男主的精神状态。他有不幸的童年,这几乎决定了他之后的恶行,而他的恶行只限于冒充这一特定领域。非要找特别恶劣之处,不过是冒充出了风格和水平。他根本就是有心理问题,缺爱,找到一个被爱的方子,然后偏执地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它。
尽管罪行累累,此前的他似乎没被逮捕过。这是因为他习惯在实验一开头就喊停,所谓开头,位置就在他在巴塞罗那机场犹豫要不要逃跑的瞬间。面对同样境况,之前他都选择跑,但这次没有。一直以来他都在挑剔地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找不到或者找到发现不对就立刻逃离。这一次是例外,他觉得既然找到了,那实验就不妨继续下去。
我相信有一瞬间男主是真想冒充那孩子一辈子,这里面包括尽责--从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努力当个好儿子好弟弟。如其所言,“这是一次重生”。
但现实不允许他重生,很快就冒出一堆人怀疑他。注意,他是在这时开始指控该家人杀掉失踪小孩。为什么?因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充手段并不高妙,别人也不傻。被他骗过只意味着愿意被他骗。
他开始自问为什么。对他来说一切没有道理。心理医生可以轻易地分析,因为该家人太想念孩子以致精神失常,所以宁愿留住一个冒充者。普通人听了这类分析,可以悲悯地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因为爱太深,所以留也要留下一点影子,我理解的。
但男主不是普通人,他带着亲人的咒骂和恨意出生。让他从爱的角度去理解该家人的行为,他根本找不到这角度。所以只能用阴暗的三观审视一切,单凭不低的智商得出逻辑感十足的结论—嘿,你们知道这家子为什么接纳假得这么明显的我吗?因为那小孩就是他们杀的。
说不定这结论并不会让他对爱失望,因为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已绝望。对于男主,知道世界上有那么浓重的爱,却不是为他准备的,这才是真正的折磨。他又怎么甘当替代品。他得作,得摧毁、推翻一切。拉上所有的光明和美好,和他一起跌入永无天日的地方。
结尾说他成家了。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可置信,但还是祝福多,祝他能在第二个家庭里得到爱的能力和信仰。
写到这句我变得煞有介事,都差点忘了这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可见导演功力。
最后说回导演的测试。我还挺惊讶的,初解是第二种,这大概说明我是个阴暗的人;不过后来惊醒般的修改了理解,这又似乎说明我还是个努力光明起来的人。得嘛,缺陷优点一部电影就都给我指出来了。
最后最后,得提另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说实话李安玩的把戏本质上和这个一样。再说句实话,他的把戏还真没这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