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尘光里,声色到天明——别样传记片之《烛台背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是一场烛光与Jazz共舞的盛宴,这是一幅尘影与声色交织的画境。李勃拉齐——20世纪50-70年代好莱坞家喻户晓的钢琴艺术家,是他,极尽舞台演出之绚丽闪耀;也是他,享尽尘世欢爱之浮华弥靡。
看过的传记片为数不多,而这部,是最“不走寻常路”的一部。《烛台背后》——这个颇文艺的片名,很难让人将之与传记片相关联。甫一出场,便是浪漫剧情片的景象:华丽舞台,纯白色三角钢琴在摇曳烛光的映衬下,醉人心脾。难怪初出茅庐的愣头小伙斯科特,会被这位神采飞扬、艳冶多姿的钢琴家李勃拉齐迷得神魂颠倒。
而接下去,整个剧情的发展走向,确是突破了传统传记片的叙事模式,既无着墨于人物的成长历程、亦不下笔于挖掘人物光鲜表面背后的真实状态,却别出心裁地从主人公与众不同的感情故事入手。
初时甚至让人误会斯科特是主角,渐渐地,故事重心才转移,而全片的视角仍偏重于男二,或言,整部影片其实是以斯科特的视角为叙事的第一视角,讲述了两人之间纠纠缠缠的别样感情。最不同的是,刻画人物心理方面,导演采用了侧面烘托,借助斯科特的心理变化和变现,转而反衬出李勃拉齐的心态和想法。这种思路,用于人物传记片中,可谓风险相当大,稍有不慎,便容易使得全片的重心错倾,也会扰乱观众视线,误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男二号而非主角身上。
传统的人物传记片,通常会采用两种模式展开叙事:一是截取主人公生命历程中富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导致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或成就了事业的飞跃契机,选二三事,详细佐以艺术化情节桥段,由此塑造立体的人物性格;二是展现主人公最有特色的一面,以人物个性特点为根基,全片的故事情节围绕展现人物的目的,或细述趣味轶事、或烘托情绪氛围,最终目的也是凸显丰满的人物形象。
两者不同在于故事架构,前者为段落式结构,可将全片割裂成几个叙事段落,以特定线索串联起人物的一生;而后者则偏重于线性叙事,以角色关系作为发展脉络,类似于“素描画”式塑造,使观众对人物的认知,由轮廓向细节渐渐深入。
回到《烛台背后》,完全脱离了上述两种传记片模式,从主人公李勃拉齐的感情世界入手,开始不久的一场桑拿戏,李勃拉齐拉着年轻的斯科特一起泡澡,便道出了自己心声,“蜻蜓点水”般露出了一位众人眼前闪烁耀目的艺术家,心中深藏掩抑的强烈孤独!
“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在名人背后,实属常见;《烛台背后》既淡化,又侧面强化了这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淡化,在于全片极少触及李勃拉齐的情绪化段落,他的形象,始终是强势、霸道,仿佛一切皆可信手拈来、随意指摘。舞台聚光灯下的他,熠熠生姿,画面中多次对准灵活手指的特写,充分展露了作为钢琴艺术家的演奏水准;而演奏中沉醉的表情,和表演前幽默且无不带着倨傲神气的开场白,则将他自信、自恋乃至自大的一面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
强化,则在于浓墨重彩地将李勃拉齐与斯科特之间的感情,从发生、发展到破裂、纠葛,以精密笔触刻画了所有的细节,甚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情感愈强烈,愈凸现了李勃拉齐的孤独。自始至终,我都不认为他有多爱斯科特,他仅仅,是需要一个听他话、爱他、可以时刻陪伴着他,容忍接受他任何无理要求包括整容的,那么一个人。
李勃拉齐,其实他对于感情的需求是那么强烈!他要斯科特是兄弟、是恋人、是性伴侣、是倾听者、是助手(或秘书),更甚之处希望他们像父子!!基于此,他要求斯科特整容,把容貌变成和自己相像的样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
李勃拉齐,其实他对于这个浮华纷杂的尘世是有多恐惧!他怕无法掌控自己带的徒弟,怕被亲近的人算计、背叛;他怕这一刻在台上有多光鲜照人,下一刻下了台就有多灰头土脸;他怕被外人见到自己的憔悴、孤单、可怜;他怕媒体、怕经纪人、怕一切能够将他捧上今日高位的关系和人员,一朝便能轻易把他丢入万劫不复的现世尘土!
直至生命弥留之际,他终于将被赶出的斯科特再次召回,病榻上的他,实际一直都是他内心自己最真实的模样,一直小心翼翼掩藏了一辈子的模样。
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回来了,尽管他们之间的感情早不如初。
最后的最后,他依然站上了那个演出了一生的舞台,以依旧华丽闪耀的装束、在依旧炫艳光鲜的舞台上,为自己、也许也为着那个他以为爱了一辈子、实际也纠缠了一辈子的人,完成了自己最后一场演出。
如他,弹着钢琴,唱着的那曲念白:
Why I love you?
I love you not only for what you are,
but for what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I love you not only for what you have made of yourself,
but for what are you making of me.
I love you for igno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ool in me,
and accept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good in me.
Why do I love you?
I love you for closing your eyes to the discord in me,
and for adding to the music in me by worship for listening.
I love you for helping me to construct my life, not a tavern, but a temple.
I love you because you have done so much to make me happy.
You have done without a word, without a touch, without a sign.
You have done by just being yourself.
Perhaps after all, that is what love means, and that is why I love you.
Love, is a secret at all.
看过的传记片为数不多,而这部,是最“不走寻常路”的一部。《烛台背后》——这个颇文艺的片名,很难让人将之与传记片相关联。甫一出场,便是浪漫剧情片的景象:华丽舞台,纯白色三角钢琴在摇曳烛光的映衬下,醉人心脾。难怪初出茅庐的愣头小伙斯科特,会被这位神采飞扬、艳冶多姿的钢琴家李勃拉齐迷得神魂颠倒。
而接下去,整个剧情的发展走向,确是突破了传统传记片的叙事模式,既无着墨于人物的成长历程、亦不下笔于挖掘人物光鲜表面背后的真实状态,却别出心裁地从主人公与众不同的感情故事入手。
初时甚至让人误会斯科特是主角,渐渐地,故事重心才转移,而全片的视角仍偏重于男二,或言,整部影片其实是以斯科特的视角为叙事的第一视角,讲述了两人之间纠纠缠缠的别样感情。最不同的是,刻画人物心理方面,导演采用了侧面烘托,借助斯科特的心理变化和变现,转而反衬出李勃拉齐的心态和想法。这种思路,用于人物传记片中,可谓风险相当大,稍有不慎,便容易使得全片的重心错倾,也会扰乱观众视线,误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男二号而非主角身上。
传统的人物传记片,通常会采用两种模式展开叙事:一是截取主人公生命历程中富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导致了人生的重要转折、或成就了事业的飞跃契机,选二三事,详细佐以艺术化情节桥段,由此塑造立体的人物性格;二是展现主人公最有特色的一面,以人物个性特点为根基,全片的故事情节围绕展现人物的目的,或细述趣味轶事、或烘托情绪氛围,最终目的也是凸显丰满的人物形象。
两者不同在于故事架构,前者为段落式结构,可将全片割裂成几个叙事段落,以特定线索串联起人物的一生;而后者则偏重于线性叙事,以角色关系作为发展脉络,类似于“素描画”式塑造,使观众对人物的认知,由轮廓向细节渐渐深入。
回到《烛台背后》,完全脱离了上述两种传记片模式,从主人公李勃拉齐的感情世界入手,开始不久的一场桑拿戏,李勃拉齐拉着年轻的斯科特一起泡澡,便道出了自己心声,“蜻蜓点水”般露出了一位众人眼前闪烁耀目的艺术家,心中深藏掩抑的强烈孤独!
“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在名人背后,实属常见;《烛台背后》既淡化,又侧面强化了这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淡化,在于全片极少触及李勃拉齐的情绪化段落,他的形象,始终是强势、霸道,仿佛一切皆可信手拈来、随意指摘。舞台聚光灯下的他,熠熠生姿,画面中多次对准灵活手指的特写,充分展露了作为钢琴艺术家的演奏水准;而演奏中沉醉的表情,和表演前幽默且无不带着倨傲神气的开场白,则将他自信、自恋乃至自大的一面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
强化,则在于浓墨重彩地将李勃拉齐与斯科特之间的感情,从发生、发展到破裂、纠葛,以精密笔触刻画了所有的细节,甚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情感愈强烈,愈凸现了李勃拉齐的孤独。自始至终,我都不认为他有多爱斯科特,他仅仅,是需要一个听他话、爱他、可以时刻陪伴着他,容忍接受他任何无理要求包括整容的,那么一个人。
李勃拉齐,其实他对于感情的需求是那么强烈!他要斯科特是兄弟、是恋人、是性伴侣、是倾听者、是助手(或秘书),更甚之处希望他们像父子!!基于此,他要求斯科特整容,把容貌变成和自己相像的样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
李勃拉齐,其实他对于这个浮华纷杂的尘世是有多恐惧!他怕无法掌控自己带的徒弟,怕被亲近的人算计、背叛;他怕这一刻在台上有多光鲜照人,下一刻下了台就有多灰头土脸;他怕被外人见到自己的憔悴、孤单、可怜;他怕媒体、怕经纪人、怕一切能够将他捧上今日高位的关系和人员,一朝便能轻易把他丢入万劫不复的现世尘土!
直至生命弥留之际,他终于将被赶出的斯科特再次召回,病榻上的他,实际一直都是他内心自己最真实的模样,一直小心翼翼掩藏了一辈子的模样。
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回来了,尽管他们之间的感情早不如初。
最后的最后,他依然站上了那个演出了一生的舞台,以依旧华丽闪耀的装束、在依旧炫艳光鲜的舞台上,为自己、也许也为着那个他以为爱了一辈子、实际也纠缠了一辈子的人,完成了自己最后一场演出。
如他,弹着钢琴,唱着的那曲念白:
Why I love you?
I love you not only for what you are,
but for what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I love you not only for what you have made of yourself,
but for what are you making of me.
I love you for igno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fool in me,
and accept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good in me.
Why do I love you?
I love you for closing your eyes to the discord in me,
and for adding to the music in me by worship for listening.
I love you for helping me to construct my life, not a tavern, but a temple.
I love you because you have done so much to make me happy.
You have done without a word, without a touch, without a sign.
You have done by just being yourself.
Perhaps after all, that is what love means, and that is why I love you.
Love, is a secret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