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俏处女》:野战艺术家

1969,那是若松孝二最疯狂创作的一年。那年,他竟卯足劲连拍了七部电影,比之于拍片自虐狂法斯宾德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堪比七日创世的耶和华。按若松孝二的话说,1969年是日本最无秩序的一年,他满脑子都是关于强奸和复仇的黑暗故事。于是,在灵感喷薄的状态下,他使劲浑身解数,运用套拍、赶场、游拍等各种手段,最终鼓捣出这样七部异色电影,包括[婚外情事]、[花俏处女]、[金瓶梅]、[赤裸子弹]、[二度处女]、[狂走情死考],以及[无理性暴行]。而其中的[金瓶梅]一片,若松孝二更找来伊丹十三担任男主角。那时的伊丹,尚且还只是大映公司的一位二线男演员,因有幸在大岛渚[日本春歌考]中胜任了男配角,才得以真正开启演艺之路。我们固然难以想象,日后激流勇退的热血导演伊丹十三,竟也曾遭遇过粉红电影的情色陶冶;至于若松孝二本人,其放浪不羁的品性,却向来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日本黑白实验电影大师,以及东瀛映画史上最著名的情色四大师(另有寺山修司、神代辰己、大岛渚)之一,若松孝二不仅阅片无数,更拍片上百。而纵观其一系列粉红电影,则无一不是以情色为主题,且同时混入了政治、黑帮、战争、军事等一系列重口味元素。无独有偶,同样拍于1969年的[花俏处女]便是其中一例典型。
不同于[墙中秘事]的犀利尖锐,[花俏处女]则更像是一则蕴意深邃的寓言。影片叙事空间为一片草木凋敝的荒原,寥无人烟的黑白影调,看不清天空的色泽。类似的外部环境设置,我们亦曾在其他导演的作品中有所触及,如米克洛斯·杨索的[红色赞美诗],抑或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但不同的是,若松孝二向来无感于杨索式的长镜头,亦不擅于像冯提尔那般精于算计。若松孝二身上,更多的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式的随心所欲,或者说,他更像一个天真无邪的暴乱分子。想来,他真正在乎的,从来不会是“电影够不够伟大”,而更倾向于“电影够不够邪恶”,而这种邪恶又是否其真正想表达的。纵观[花俏处女]中的黑色浪漫,在我想来,若松孝二多少还原了一些其内心的忖度。如前所述,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重口味的黄暴故事:一对计划私奔的男女注定无路可逃,最终重又被组织拽回营地;由此,一场暴虐的SM游戏亦随之开始。私奔者被黑布蒙住眼睛,双双捆缚住手脚,虽身处于旷野,却恍觉受困于密室。正如男主角所言,这片阴冷的荒原,就如同地窖一般。而在我想来,若松孝二正是借这种自由与禁锢的两相对立,以阐述命运内在的永恒母题,关于世界与个人的悄无声息的对抗。而后的一场场戏弄、施虐、暴打、凌辱,则随着口味地渐次加重,至终演变为黑鸦鸦的屠戮与死亡,而整场暴力惩罚的内在气息,却犹如古老仪式一般,将现代性的野蛮文明熔铸于原始的底色之中。而女人被缚于十字架上的那场戏,则是全片中最具仪式气息的一幕。于此,我一度想及布努埃尔拍于1965年的[沙漠中的西蒙],曾被归为其“宗教三部曲”之一,讲述了魔鬼化作各种形象诱惑、侮辱、恐吓神柱上的西蒙的故事,同样极具寓言气息。但显而,布努埃尔镜头下的西蒙更像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产物,整个故事显得规整刻板;而若松孝二的[花俏处女],却在冥冥之中,匿藏着一种东方式的源自于鬼神之说的巫性,而这种巫性在日本许多导演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增村保造的[清作之妻]、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等,其间虽有与西方文化共通的神话气息,其底色却更多是根植于东方土壤的。
在日本电影界,若松孝二向来是出了名的“游击导演”,其拍摄电影不仅周期短、资金少,且极具实验风格。回溯[花俏处女]的灵感雏形,其最初亦不过是来自于若松孝二的一次远足取景罢了。因而,称其为随性之作亦并无不可。但值得钦佩的是,若松孝二竟在这样的随性之中导入了一些深邃的哲思与启迪。而看岩松孝二的电影,亦开始使我笃信黑白电影的力量,它一度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人性的至深处,而无需忌惮颜色的介入。或者说,正是大片大片的黑白,才成就了色彩的重要性。
刊载于《看电影》“天地街”
不同于[墙中秘事]的犀利尖锐,[花俏处女]则更像是一则蕴意深邃的寓言。影片叙事空间为一片草木凋敝的荒原,寥无人烟的黑白影调,看不清天空的色泽。类似的外部环境设置,我们亦曾在其他导演的作品中有所触及,如米克洛斯·杨索的[红色赞美诗],抑或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但不同的是,若松孝二向来无感于杨索式的长镜头,亦不擅于像冯提尔那般精于算计。若松孝二身上,更多的是一种无政府主义式的随心所欲,或者说,他更像一个天真无邪的暴乱分子。想来,他真正在乎的,从来不会是“电影够不够伟大”,而更倾向于“电影够不够邪恶”,而这种邪恶又是否其真正想表达的。纵观[花俏处女]中的黑色浪漫,在我想来,若松孝二多少还原了一些其内心的忖度。如前所述,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重口味的黄暴故事:一对计划私奔的男女注定无路可逃,最终重又被组织拽回营地;由此,一场暴虐的SM游戏亦随之开始。私奔者被黑布蒙住眼睛,双双捆缚住手脚,虽身处于旷野,却恍觉受困于密室。正如男主角所言,这片阴冷的荒原,就如同地窖一般。而在我想来,若松孝二正是借这种自由与禁锢的两相对立,以阐述命运内在的永恒母题,关于世界与个人的悄无声息的对抗。而后的一场场戏弄、施虐、暴打、凌辱,则随着口味地渐次加重,至终演变为黑鸦鸦的屠戮与死亡,而整场暴力惩罚的内在气息,却犹如古老仪式一般,将现代性的野蛮文明熔铸于原始的底色之中。而女人被缚于十字架上的那场戏,则是全片中最具仪式气息的一幕。于此,我一度想及布努埃尔拍于1965年的[沙漠中的西蒙],曾被归为其“宗教三部曲”之一,讲述了魔鬼化作各种形象诱惑、侮辱、恐吓神柱上的西蒙的故事,同样极具寓言气息。但显而,布努埃尔镜头下的西蒙更像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产物,整个故事显得规整刻板;而若松孝二的[花俏处女],却在冥冥之中,匿藏着一种东方式的源自于鬼神之说的巫性,而这种巫性在日本许多导演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增村保造的[清作之妻]、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等,其间虽有与西方文化共通的神话气息,其底色却更多是根植于东方土壤的。
在日本电影界,若松孝二向来是出了名的“游击导演”,其拍摄电影不仅周期短、资金少,且极具实验风格。回溯[花俏处女]的灵感雏形,其最初亦不过是来自于若松孝二的一次远足取景罢了。因而,称其为随性之作亦并无不可。但值得钦佩的是,若松孝二竟在这样的随性之中导入了一些深邃的哲思与启迪。而看岩松孝二的电影,亦开始使我笃信黑白电影的力量,它一度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人性的至深处,而无需忌惮颜色的介入。或者说,正是大片大片的黑白,才成就了色彩的重要性。
刊载于《看电影》“天地街”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