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在于TVB之奇哥
97年以前的香港,是演艺圈的黄金岁月,大家把作品当理想来拍,长得不够高大的就拍英雄片,迷恋传统文化的就拍武侠片,感情细腻的拍街坊邻居们家常琐事。向往肝胆相照的友情,一不小心就拍成心心相印的基友片。那时候的演员都兢兢业业,唱念做打一应俱全,片刻也不马虎。银幕上的俊俏小生和玲珑美女依依缠绵,片场布景就像最初的剧院,虽然简陋粗糙,心底那一点真诚却足以托起一切。
那时候的导演、制片、演员、灯光、造型、布景都认认真真把一行这当做一份工作。
《难兄难弟》拍在97年,彼时罗嘉良才刚35,签约TVB以后10多年来也只是接演一些二三流的角色或者大反派,那么多年的苦捱苦做,片场的NG,镜头里看不到脸的背影,台前幕后那些努力和感慨,我想他一定不比剧中的李奇少几分。看电视里年轻,俊朗,浓眉大眼,穿着一套浅色西装衣冠楚楚,打扮得近乎油头粉面的罗嘉良,这其中有多少他自己的影子?又有多少是吕奇的影子?
戏里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那是个楼上楼下邻里街坊都透着浓浓暖意的岁月,大排档的烧鹅濑味美量足,路边的粥摊深夜还守在街角为你提供热腾腾的小吃。可那也是资源紧缺黑白不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刻。尽管在《难兄难弟》里看不到早期黑道片中常见的黑社会街头火拼和地下赌场的草芥人命,但是透过被亲生父亲卖到南洋为妓的阿珍,从舞厅到三级片场的嬅姐,被骗后无家可归的兰妹妹,甚至冯人吭赖以为生的坑蒙拐骗伎俩中都还是能看到那些苍凉残酷的底色,甚至在这些背景的衬托下,失意的奇哥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loser。不过由于吴镇宇的谢源实在是太好运了,好运到几乎有点讨打,让所有的观众不禁为剧中认真努力而命运坎坷的李奇心有不甘。
说话阴阳怪气的奇哥,自以为很英俊的奇哥,笑料百出的奇哥,总是很倒霉的奇哥,小丑一样一样把别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的奇哥,他一直是我们的开心果。和最初看《大话西游》一样,那时候都以为是喜剧。虽然在他身边,其实一直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到底想要什么。
谢源不理解,乔峰不理解,宝珠也不理解。芳芳有可能最了解,可是她不关心,她只关心谢源。阿燕是很想关心李奇,可是她不懂。因为不懂,所以他的悲哀永远无法从她那里得到安慰。当然也无法从宝珠那里得到缓解。
最初的失落是从哪里开始的?有些故事无需多说。难过只不过是各人家门前的臭水沟,每天上学时候都很难过。因为父亲是囚犯,母亲早逝,因为生活的艰难,平常受到的侮辱太多,被忽略的尊严,一直没有满足过。快30岁的人了,还寄人篱下,连自己的床都没有一张,事业也一直不见起色。在片场做临时演员的时候,什么都做,没有台词的路人甲乙丙丁,扮老太婆,扮野花,扮癞痢头吊在半空中,还被自己的亲叔叔嘲笑,即使挑中做男主角,末了还是临时被替换下来。你怎么忍心苛责这个一副公鸭嗓的大男人,他那么好面子,只是因为一直没面子。
后来谢源成了当红小生,而他依旧在二三线的小角色和替身里打滚。他的风光,他的落魄,对比如此鲜明。看着芳芳和谢源出双入对,一起练歌排戏,自己却被饭店工作人员嘲笑吃软饭,即使是妒忌,都那么力不从心。
谢源刚红的时候,连着三天三夜拍戏没睡过觉,他给他作替身,虽然有所不甘,却依旧心无芥蒂地帮他把围裙打好结,问:“阿源你行不行啊?”因为是自己兄弟,看到他那么忙,更多的只是关心。
日子年复一年,来来去去都是那些小事情,武林圣火令,一出鬼神惊,片场一路演到第12集。生活嘛,开心这样过,不开心也是这样过。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这是TVB的名言。
一直到最后一曲成名之前,几乎都没有时间仔细回味自己的努力而不得的无奈。“同人不同命,同遮不同柄。”他像所有认真努力却不得志的小人物一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时间轴杂杂拉拉走过,就像日常的生活。罗嘉良的演技无可挑剔,细节处如流水在心口丝丝划过,凉凉的,柔柔的。一直到晚会舞台后替唱的最后两个镜头像大锤一样狠狠地砸了下来,让人砰然一震,彻底沦陷。台前的金童玉女情歌切切,掌声雷动,一曲《十八姑娘似花娇》唱得欢快热诚,而幕后替唱的他抿了抿嘴,神情落寞。然后我就哭了。
台下我望,台上你做,我想做的梦,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那个时候我们,最初的梦想,还剩下多少?
台前的灯光扫过幕后,为人代唱时那转过脸的孤独,是谁的落寞?面对着心上人的友好宽慰,那不知所措的羞涩微笑,是谁在满心欢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罗嘉良最后终于凭借此剧在当年TVB台庆时顺利拿到最受欢迎男主角大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拿就拿来3次,还有两次是1998年的《天地豪情》和2002年的《流金岁月》。戏里李奇梦寐以求的,戏外的他终于得到。
而剧中的原型吕奇,境遇也远比奇哥稳健得多。年轻时他和陈宝珠号称的金童玉女,是当年电影界公认的一线小生,后来自己也做导演拍过电影,虽然是三级片,最后退出江湖,有报道称他的晚景云淡风轻,即使有当时影迷认出他来,也否认自己就是“吕奇”,往事种种,譬如随风。命运对于我们,其实比想象中仁慈得多。
还有,剧中很多镜头与细节都处理得太好,真的太好了。好到,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那时候的导演、制片、演员、灯光、造型、布景都认认真真把一行这当做一份工作。
《难兄难弟》拍在97年,彼时罗嘉良才刚35,签约TVB以后10多年来也只是接演一些二三流的角色或者大反派,那么多年的苦捱苦做,片场的NG,镜头里看不到脸的背影,台前幕后那些努力和感慨,我想他一定不比剧中的李奇少几分。看电视里年轻,俊朗,浓眉大眼,穿着一套浅色西装衣冠楚楚,打扮得近乎油头粉面的罗嘉良,这其中有多少他自己的影子?又有多少是吕奇的影子?
戏里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那是个楼上楼下邻里街坊都透着浓浓暖意的岁月,大排档的烧鹅濑味美量足,路边的粥摊深夜还守在街角为你提供热腾腾的小吃。可那也是资源紧缺黑白不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刻。尽管在《难兄难弟》里看不到早期黑道片中常见的黑社会街头火拼和地下赌场的草芥人命,但是透过被亲生父亲卖到南洋为妓的阿珍,从舞厅到三级片场的嬅姐,被骗后无家可归的兰妹妹,甚至冯人吭赖以为生的坑蒙拐骗伎俩中都还是能看到那些苍凉残酷的底色,甚至在这些背景的衬托下,失意的奇哥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loser。不过由于吴镇宇的谢源实在是太好运了,好运到几乎有点讨打,让所有的观众不禁为剧中认真努力而命运坎坷的李奇心有不甘。
说话阴阳怪气的奇哥,自以为很英俊的奇哥,笑料百出的奇哥,总是很倒霉的奇哥,小丑一样一样把别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的奇哥,他一直是我们的开心果。和最初看《大话西游》一样,那时候都以为是喜剧。虽然在他身边,其实一直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到底想要什么。
谢源不理解,乔峰不理解,宝珠也不理解。芳芳有可能最了解,可是她不关心,她只关心谢源。阿燕是很想关心李奇,可是她不懂。因为不懂,所以他的悲哀永远无法从她那里得到安慰。当然也无法从宝珠那里得到缓解。
最初的失落是从哪里开始的?有些故事无需多说。难过只不过是各人家门前的臭水沟,每天上学时候都很难过。因为父亲是囚犯,母亲早逝,因为生活的艰难,平常受到的侮辱太多,被忽略的尊严,一直没有满足过。快30岁的人了,还寄人篱下,连自己的床都没有一张,事业也一直不见起色。在片场做临时演员的时候,什么都做,没有台词的路人甲乙丙丁,扮老太婆,扮野花,扮癞痢头吊在半空中,还被自己的亲叔叔嘲笑,即使挑中做男主角,末了还是临时被替换下来。你怎么忍心苛责这个一副公鸭嗓的大男人,他那么好面子,只是因为一直没面子。
后来谢源成了当红小生,而他依旧在二三线的小角色和替身里打滚。他的风光,他的落魄,对比如此鲜明。看着芳芳和谢源出双入对,一起练歌排戏,自己却被饭店工作人员嘲笑吃软饭,即使是妒忌,都那么力不从心。
谢源刚红的时候,连着三天三夜拍戏没睡过觉,他给他作替身,虽然有所不甘,却依旧心无芥蒂地帮他把围裙打好结,问:“阿源你行不行啊?”因为是自己兄弟,看到他那么忙,更多的只是关心。
日子年复一年,来来去去都是那些小事情,武林圣火令,一出鬼神惊,片场一路演到第12集。生活嘛,开心这样过,不开心也是这样过。 “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这是TVB的名言。
一直到最后一曲成名之前,几乎都没有时间仔细回味自己的努力而不得的无奈。“同人不同命,同遮不同柄。”他像所有认真努力却不得志的小人物一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时间轴杂杂拉拉走过,就像日常的生活。罗嘉良的演技无可挑剔,细节处如流水在心口丝丝划过,凉凉的,柔柔的。一直到晚会舞台后替唱的最后两个镜头像大锤一样狠狠地砸了下来,让人砰然一震,彻底沦陷。台前的金童玉女情歌切切,掌声雷动,一曲《十八姑娘似花娇》唱得欢快热诚,而幕后替唱的他抿了抿嘴,神情落寞。然后我就哭了。
台下我望,台上你做,我想做的梦,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那个时候我们,最初的梦想,还剩下多少?
台前的灯光扫过幕后,为人代唱时那转过脸的孤独,是谁的落寞?面对着心上人的友好宽慰,那不知所措的羞涩微笑,是谁在满心欢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罗嘉良最后终于凭借此剧在当年TVB台庆时顺利拿到最受欢迎男主角大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拿就拿来3次,还有两次是1998年的《天地豪情》和2002年的《流金岁月》。戏里李奇梦寐以求的,戏外的他终于得到。
而剧中的原型吕奇,境遇也远比奇哥稳健得多。年轻时他和陈宝珠号称的金童玉女,是当年电影界公认的一线小生,后来自己也做导演拍过电影,虽然是三级片,最后退出江湖,有报道称他的晚景云淡风轻,即使有当时影迷认出他来,也否认自己就是“吕奇”,往事种种,譬如随风。命运对于我们,其实比想象中仁慈得多。
还有,剧中很多镜头与细节都处理得太好,真的太好了。好到,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