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看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阿嬷死之前跟祥仔说他哥哥出生的情景,说他哥哥太滑了,迫不及待的出生。
阿嬷说:“依我看,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呢?”
陈果的三部曲看过两部,印象都特别深。
比起《香港制造》,我更喜欢这部。
陈果太对我胃口。我喜欢他的香港市井的味道。
我想起杨德昌,吴念真,侯孝贤他们眼里的台湾。同样都是市井之气流露出的本质细节。那才是最真实的。
很多导演未成名之前拍的片子反倒跟随了自己的本意,可以感受到的纯粹和自然。成名之后很多人都来投资,期望你拍个大片,什么是大片?花大把的钱做特效和布景就是大片?整一个平民英雄来拯救地球就是大片?
偏题了,拉回来。
纯正港味,回归前后。大家拼命赚钱。祥仔那么小也知道大家都是为了钱。
对菲佣比对母亲还亲近,母亲天天去打麻将,父亲禁止他打听哥哥的事情,打他,罚他。
他离家出走后被罚脱裤子站在石头上,大声的唱歌。我听的很难受。
香港回归的时候我还很小。没有什么记忆。
可是我们都有过童年。有过当小孩子的感觉。
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应该知道的就是大人愿意告诉的那一部分。我不想扯出大的背景解析这个片子,我知道它本身的意味更胜于我所写出来的小情节。
我看过一句话,是说人们对片子有感触大多是因为自恋情节,从中看到了自己。
阿芬的对警察的慌张和害怕,阿芬对成为合法移民的渴望。
祥仔对哥哥的疑惑和不敢询问父亲的害怕,祥仔对奶奶的依赖和失去后的空落。
阿芬说出“祥仔,出来吧,你爸接你回家”那句话的时候,心理未必没有愧疚,只是祥仔不懂得,“报警来抓你”这句话对阿芬的杀伤力有多大。
我们小时候,常常因为大人的话而感到害怕。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关进黑屋子里。”
“你再闹!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不敢哭,抽泣的安静下来。
“你再不写作业!你再考试不及格你给我试试看!”
……
我相信这些话的杀伤力和阿芬的“报警来抓你”差不多,甚至不及。
因为生存,是艰难的。她从小就懂得。
祥仔很会赚钱,拉着阿芬入伙。
在大货车上吊了四根绳子荡啊荡啊,把破篷子上透进来的霓虹灯当做星星踢。
两个人和阿嬷一起看小时候的照片,旧的色调。
还有阿嬷过世后,海叔来找祥仔两个人学阿嬷跳舞,著拐杖慢动作舞蹈。老人也是孩子,好温暖。
整个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攒了一千一买了一个白色的电子鸡。啊,十岁还是什么时候来着,我们也流行那个,可是我妈不给我买。她从来是个典型的务实女性。认为这些是“没有用的乱七八糟,糟蹋钱。”
我妈到现在一直跟我说,小时候吃的穿得用的向来没亏待你。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应她的话。
孩子和大人之间永远有秘密。我们不可能完全告知对方。我们小时候,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有那种“这个东西我一定要得到,可是不能被我妈知道”的想法。
我一个妹妹很早就有了那个白色的电子鸡,亲戚聚会时候她就盯着它玩,其实我很羡慕,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她妈妈说:“啊,给姐姐玩会”的时候又会下意识的拒绝。
真是别扭的性格。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
祥仔还没来得及长大,最亲近的奶奶就过世了。阿芬被遣送回大陆,他追了好多条街,最后救护车和警车弄混了。
孤单单,孤孤单单。
小时候,我们总希望有个人可以二十四个小时陪着我们玩。可以不理会“啊,六点了我妈要我回家了,不跟你玩了”。我属于散养,爸妈没怎么管,小时候被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挺烦的。
就想长大多好,可以不用管爸妈的唠叨和规矩。
可是现在我长大了,发现有更多的事情牵绊着我的小伙伴们。
“啊,这个星期六?不行诶,我要陪我男朋友。”
“啊,我要学车。”
“啊,我可能没空,亲戚要过来。”
“啊,我这个月都得打工。”
……
你说这个世界有什么好?
到了一定阶段会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比如老了之后回像孩子一样容易满足。
现在闭上眼,都是香港拥挤热闹的味道。
还有童年的味道。
一种带着庆幸感能够以成年人的态度平静回忆的不悲不喜。
因为长大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漫长的事情。期间你的想法不会被太多人重视,祥仔,你要明白。
阿嬷说:“依我看,这个世界这么复杂,有什么好看的呢?”
陈果的三部曲看过两部,印象都特别深。
比起《香港制造》,我更喜欢这部。
陈果太对我胃口。我喜欢他的香港市井的味道。
我想起杨德昌,吴念真,侯孝贤他们眼里的台湾。同样都是市井之气流露出的本质细节。那才是最真实的。
很多导演未成名之前拍的片子反倒跟随了自己的本意,可以感受到的纯粹和自然。成名之后很多人都来投资,期望你拍个大片,什么是大片?花大把的钱做特效和布景就是大片?整一个平民英雄来拯救地球就是大片?
偏题了,拉回来。
纯正港味,回归前后。大家拼命赚钱。祥仔那么小也知道大家都是为了钱。
对菲佣比对母亲还亲近,母亲天天去打麻将,父亲禁止他打听哥哥的事情,打他,罚他。
他离家出走后被罚脱裤子站在石头上,大声的唱歌。我听的很难受。
香港回归的时候我还很小。没有什么记忆。
可是我们都有过童年。有过当小孩子的感觉。
大人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应该知道的就是大人愿意告诉的那一部分。我不想扯出大的背景解析这个片子,我知道它本身的意味更胜于我所写出来的小情节。
我看过一句话,是说人们对片子有感触大多是因为自恋情节,从中看到了自己。
阿芬的对警察的慌张和害怕,阿芬对成为合法移民的渴望。
祥仔对哥哥的疑惑和不敢询问父亲的害怕,祥仔对奶奶的依赖和失去后的空落。
阿芬说出“祥仔,出来吧,你爸接你回家”那句话的时候,心理未必没有愧疚,只是祥仔不懂得,“报警来抓你”这句话对阿芬的杀伤力有多大。
我们小时候,常常因为大人的话而感到害怕。
“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关进黑屋子里。”
“你再闹!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再不敢哭,抽泣的安静下来。
“你再不写作业!你再考试不及格你给我试试看!”
……
我相信这些话的杀伤力和阿芬的“报警来抓你”差不多,甚至不及。
因为生存,是艰难的。她从小就懂得。
祥仔很会赚钱,拉着阿芬入伙。
在大货车上吊了四根绳子荡啊荡啊,把破篷子上透进来的霓虹灯当做星星踢。
两个人和阿嬷一起看小时候的照片,旧的色调。
还有阿嬷过世后,海叔来找祥仔两个人学阿嬷跳舞,著拐杖慢动作舞蹈。老人也是孩子,好温暖。
整个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
攒了一千一买了一个白色的电子鸡。啊,十岁还是什么时候来着,我们也流行那个,可是我妈不给我买。她从来是个典型的务实女性。认为这些是“没有用的乱七八糟,糟蹋钱。”
我妈到现在一直跟我说,小时候吃的穿得用的向来没亏待你。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应她的话。
孩子和大人之间永远有秘密。我们不可能完全告知对方。我们小时候,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有那种“这个东西我一定要得到,可是不能被我妈知道”的想法。
我一个妹妹很早就有了那个白色的电子鸡,亲戚聚会时候她就盯着它玩,其实我很羡慕,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当她妈妈说:“啊,给姐姐玩会”的时候又会下意识的拒绝。
真是别扭的性格。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
祥仔还没来得及长大,最亲近的奶奶就过世了。阿芬被遣送回大陆,他追了好多条街,最后救护车和警车弄混了。
孤单单,孤孤单单。
小时候,我们总希望有个人可以二十四个小时陪着我们玩。可以不理会“啊,六点了我妈要我回家了,不跟你玩了”。我属于散养,爸妈没怎么管,小时候被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挺烦的。
就想长大多好,可以不用管爸妈的唠叨和规矩。
可是现在我长大了,发现有更多的事情牵绊着我的小伙伴们。
“啊,这个星期六?不行诶,我要陪我男朋友。”
“啊,我要学车。”
“啊,我可能没空,亲戚要过来。”
“啊,我这个月都得打工。”
……
你说这个世界有什么好?
到了一定阶段会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比如老了之后回像孩子一样容易满足。
现在闭上眼,都是香港拥挤热闹的味道。
还有童年的味道。
一种带着庆幸感能够以成年人的态度平静回忆的不悲不喜。
因为长大真的是一件特别特别漫长的事情。期间你的想法不会被太多人重视,祥仔,你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