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者的解析

谋杀者的解析
[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出品:美国 年代:1971 文:西帕克
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沉寂两年之后,终于重执导筒,改编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对于整个电影圈,波兰斯基的回归都是一件大事,[麦克白]一经上映,便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观众对这位导演的好奇,因为两年来媒体的大规模报道而放大到极致。但晦涩又灰暗的叙事以及大量的血腥镜头,把抱着莎翁原著走进院线的观众弄了个猝不及防,大呼上当。最终,本片投资方“花花公子”亏损了3百万美元,只赚了个小小的吆喝。但事实上,现在看来,本片却是最贴近波兰斯基内心真实的作品。
早在拍摄过程中,便有剧组成员发现了这部[麦克白]的不合时宜。他们向波兰斯基询问,是否这部电影如此不真实的血腥镜头有些过火。但波兰斯基的答复却异常斩钉截铁——“我了解暴力。你如果去年夏天来我家看看,你也会懂的。”众所周知,1969年8月9日波兰斯基位于比弗里山庄茨埃罗大道的豪宅被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血洗,一共五人被害。而波兰斯基还有身孕的妻子莎朗·塔特身中16刀而亡。在最真实的人间地狱走了一遭,让波兰斯基将最真实的愤怒与恐惧投入到电影之中,而[麦克白]正是他发泄的出口。
全片开始于一片废墟与荒原之中,贫瘠的土地毫无生气,这正是波兰斯基对《麦克白》的理解,这段直接来自于当代艺术家迈克尔·沃尔阴郁画作的镜头,是波兰斯基对崩溃边缘世界的直观呈现。而在此之后登场的麦克白,则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情感。波兰斯基并没有让他如劳伦斯·奥利弗电影一般对着镜头说出大段独白,也没有将其直接删去,而是将独白变为旁白,大量穿插于情节之中,让麦克白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个体。一个是杀人不眨眼篡位夺权,因预言而自信满满的暴徒。而另一个则是内心中暗藏的良心谴责,以及对世界对命运怀疑,想洗净手中鲜血的懦弱将军。麦克白的双重身份,是波兰斯基人性异化关注的重点。串联起故事的几场屠杀戏,显然是导演抱着莫大的痛苦,对自身悲剧的重现。在麦克白杀死国王邓肯一场中,波兰斯基将莎士比亚的原著扩充,把屠杀的细节展现于银幕之上。但屠杀只是表象,无力的质疑与挣扎才是波兰斯基与莎士比亚共同的主题,正如同杀戮前出现的匕首所暗示的一样,这其实却是麦克白对内心自己的宣判。
如果只看麦克白的暴行,将他理解成波兰斯基对仇人曼森家族的外化则略显简单。正如同片中麦克白杀死的邓肯与班柯灵魂在麦克白梦中出现一样。他们所高举的镜子,通过多重反光,映射出的,其实也是波兰斯基自己的内心的道德观。波兰斯基将麦克白形容为“年轻、坦率的战士”、“希望赢得一百万的赌徒”。一切这些都有曾经不妥协,电影斗士一般自己的影子。靠着无数超出现实的镜头、大量深入人灵魂的特写,配合回响在麦克白脑中的另一声音,幻化成麦克白的另一面,在质疑之中,完成对罪者的审判和对自我的反思。也许,没有尽到保护家人职责的波兰斯基,在自己眼中也更像是一个和曼森一样的罪人。曾被怀疑杀死妻子而面对不公正审判的波兰斯基,也确实在生命的某一点上,和曼森承受着相同的身份。而麦克白正是无知的恶人和有罪的善者最好的交融所在。
不过,波兰斯基是悲观的,正如同受宿命诅咒的麦克白。象征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女巫左右着所有角色的命运,甚至包括波兰斯基本人。麦克白派人杀死麦克德夫妻儿一场,与波兰斯基的真实生活如此相似,仿佛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冷血杀戮,穿越时空,在这个看似文明的当代,与波兰斯基的悲剧相重合。这一切都像是宿命的安排。在片中,宿命让麦克白犯下重罪,也许,没有这一层诱惑与预言,麦克白不可能会走到灭亡的边缘。相信宿命让他无往不利,甚至在城池失陷后,还可以英勇奋战,但宿命却有着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力量。在一出略显牵强的文字游戏后,麦克白向宿命投降,被复仇的麦克德夫斩下头颅。似乎,从在遥远的集中营失去母亲,到如今的二次打击,饱受捉弄的波兰斯基,在[麦克白]中将宿命视作了自己的敌人,却最终只是在结尾中承认了自己的又一次失败。麦克白得到了应得的结局,而电影只是宿命的再现。
我们都听过上百遍“它是一个愚人所讲得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的独白,但只有波兰斯基对它如此认真。在任何版本中都如此理智,思辨的麦克白唯有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才真正显出了愚人的本质,野蛮又真实。正如罗杰·艾伯特所说“若不是知道本片中的人物来自莎士比亚戏剧,你反倒会认为他们都是地狱天使(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飞车党黑帮)的成员”。在充满雨水和雾气的苏格兰天空,灰色潮湿黎明下的杀戮,正是人类愚昧兽化的最真实写照。在全片的结尾,波兰斯基为莎士比亚原著加上了一个完全原创的尾声,新王马尔科姆一人驱马前去咨询女巫,这些麦克白之后更加愚昧反智之人,只能带来又一轮的血光之灾,并再次被宿命宣判。
让我们再次回到麦克德夫家杀戮的重要节点。Imdb上说,此段来源自波兰斯基在集中营母亲被害的真实记忆,但这一次,波兰斯基借着莎士比亚的笔和男孩的口以及摄影机的流动,做了一次他未曾有机会作出的选择。也许,让波兰斯基再选一次,他更愿意代替家人承受罪孽的一刀。正如同男孩的遗言所说的一样“ 他杀死我了,妈妈;您快逃吧!”两次杀戮之间,波兰斯基心中的某个部分,也一起消亡了。
(原载于《看电影》天地街66号)
[麦克白]The Tragedy of Macbeth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出品:美国 年代:1971 文:西帕克
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沉寂两年之后,终于重执导筒,改编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对于整个电影圈,波兰斯基的回归都是一件大事,[麦克白]一经上映,便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观众对这位导演的好奇,因为两年来媒体的大规模报道而放大到极致。但晦涩又灰暗的叙事以及大量的血腥镜头,把抱着莎翁原著走进院线的观众弄了个猝不及防,大呼上当。最终,本片投资方“花花公子”亏损了3百万美元,只赚了个小小的吆喝。但事实上,现在看来,本片却是最贴近波兰斯基内心真实的作品。
早在拍摄过程中,便有剧组成员发现了这部[麦克白]的不合时宜。他们向波兰斯基询问,是否这部电影如此不真实的血腥镜头有些过火。但波兰斯基的答复却异常斩钉截铁——“我了解暴力。你如果去年夏天来我家看看,你也会懂的。”众所周知,1969年8月9日波兰斯基位于比弗里山庄茨埃罗大道的豪宅被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血洗,一共五人被害。而波兰斯基还有身孕的妻子莎朗·塔特身中16刀而亡。在最真实的人间地狱走了一遭,让波兰斯基将最真实的愤怒与恐惧投入到电影之中,而[麦克白]正是他发泄的出口。
全片开始于一片废墟与荒原之中,贫瘠的土地毫无生气,这正是波兰斯基对《麦克白》的理解,这段直接来自于当代艺术家迈克尔·沃尔阴郁画作的镜头,是波兰斯基对崩溃边缘世界的直观呈现。而在此之后登场的麦克白,则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情感。波兰斯基并没有让他如劳伦斯·奥利弗电影一般对着镜头说出大段独白,也没有将其直接删去,而是将独白变为旁白,大量穿插于情节之中,让麦克白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个体。一个是杀人不眨眼篡位夺权,因预言而自信满满的暴徒。而另一个则是内心中暗藏的良心谴责,以及对世界对命运怀疑,想洗净手中鲜血的懦弱将军。麦克白的双重身份,是波兰斯基人性异化关注的重点。串联起故事的几场屠杀戏,显然是导演抱着莫大的痛苦,对自身悲剧的重现。在麦克白杀死国王邓肯一场中,波兰斯基将莎士比亚的原著扩充,把屠杀的细节展现于银幕之上。但屠杀只是表象,无力的质疑与挣扎才是波兰斯基与莎士比亚共同的主题,正如同杀戮前出现的匕首所暗示的一样,这其实却是麦克白对内心自己的宣判。
如果只看麦克白的暴行,将他理解成波兰斯基对仇人曼森家族的外化则略显简单。正如同片中麦克白杀死的邓肯与班柯灵魂在麦克白梦中出现一样。他们所高举的镜子,通过多重反光,映射出的,其实也是波兰斯基自己的内心的道德观。波兰斯基将麦克白形容为“年轻、坦率的战士”、“希望赢得一百万的赌徒”。一切这些都有曾经不妥协,电影斗士一般自己的影子。靠着无数超出现实的镜头、大量深入人灵魂的特写,配合回响在麦克白脑中的另一声音,幻化成麦克白的另一面,在质疑之中,完成对罪者的审判和对自我的反思。也许,没有尽到保护家人职责的波兰斯基,在自己眼中也更像是一个和曼森一样的罪人。曾被怀疑杀死妻子而面对不公正审判的波兰斯基,也确实在生命的某一点上,和曼森承受着相同的身份。而麦克白正是无知的恶人和有罪的善者最好的交融所在。
不过,波兰斯基是悲观的,正如同受宿命诅咒的麦克白。象征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女巫左右着所有角色的命运,甚至包括波兰斯基本人。麦克白派人杀死麦克德夫妻儿一场,与波兰斯基的真实生活如此相似,仿佛莎士比亚剧本中的冷血杀戮,穿越时空,在这个看似文明的当代,与波兰斯基的悲剧相重合。这一切都像是宿命的安排。在片中,宿命让麦克白犯下重罪,也许,没有这一层诱惑与预言,麦克白不可能会走到灭亡的边缘。相信宿命让他无往不利,甚至在城池失陷后,还可以英勇奋战,但宿命却有着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力量。在一出略显牵强的文字游戏后,麦克白向宿命投降,被复仇的麦克德夫斩下头颅。似乎,从在遥远的集中营失去母亲,到如今的二次打击,饱受捉弄的波兰斯基,在[麦克白]中将宿命视作了自己的敌人,却最终只是在结尾中承认了自己的又一次失败。麦克白得到了应得的结局,而电影只是宿命的再现。
我们都听过上百遍“它是一个愚人所讲得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的独白,但只有波兰斯基对它如此认真。在任何版本中都如此理智,思辨的麦克白唯有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才真正显出了愚人的本质,野蛮又真实。正如罗杰·艾伯特所说“若不是知道本片中的人物来自莎士比亚戏剧,你反倒会认为他们都是地狱天使(上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飞车党黑帮)的成员”。在充满雨水和雾气的苏格兰天空,灰色潮湿黎明下的杀戮,正是人类愚昧兽化的最真实写照。在全片的结尾,波兰斯基为莎士比亚原著加上了一个完全原创的尾声,新王马尔科姆一人驱马前去咨询女巫,这些麦克白之后更加愚昧反智之人,只能带来又一轮的血光之灾,并再次被宿命宣判。
让我们再次回到麦克德夫家杀戮的重要节点。Imdb上说,此段来源自波兰斯基在集中营母亲被害的真实记忆,但这一次,波兰斯基借着莎士比亚的笔和男孩的口以及摄影机的流动,做了一次他未曾有机会作出的选择。也许,让波兰斯基再选一次,他更愿意代替家人承受罪孽的一刀。正如同男孩的遗言所说的一样“ 他杀死我了,妈妈;您快逃吧!”两次杀戮之间,波兰斯基心中的某个部分,也一起消亡了。
(原载于《看电影》天地街66号)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