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生在1972年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雷人抢劫故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的开头伴随着“英国乐坛常青树”Elton John的《Amoreena》,导演先给了纽约布鲁克林几个镜头:载满客人的邮轮(推测导演是在布鲁克林大桥上摄的)、一只脖子上挂着项链的土狗在垃圾堆里找吃的、在露天游泳池休闲的人们、修管道的工人、浇花的居民、车水马龙的路面、天上的飞机、网球场、建筑工地、沙滩边晒太阳的人们等等。还给了影片男主角桑尼的肥胖妻子和两个儿子在街上走的镜头。透过这一系列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70年代的美国还是比较繁华的,人们的娱乐休闲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准。至少与同时代的中国相比,当我们忙着批斗的时候他们在悠闲的晒着太阳。当然,布鲁克林曾是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地区,被一些人视为混乱、肮脏、罪恶的原住地,导演也让我们看到一些街道布满垃圾。
再接着就是主要人物的登场了。打酱油的黄毛卷发哥从车子出来溜达了一圈回车边耳语了一番,估计是说:银行要打烊了,四周没有条子。长发飘逸哥萨尔跟桑尼又嘀咕了几句,估计是说:我先进去,你随后跟上。然后萨尔跟桑尼便先后进了银行,一个提着黑色箱子,一个抱着包装简洁的白色长礼盒,抢劫行动就此开始了!
萨尔表现的异常淡定,不慌不忙的走向经理旁边坐下来,不慌不忙的打开箱子拿出冲锋枪指着经理。此时的经理则比萨尔更淡定,一点害怕的心理都没有,仿佛知道眼前的飘逸哥是业余的一样。倒是最年轻的卷毛哥开始打退堂鼓了,有不祥的预感,说他们的枪太大。
当最后一位顾客,一个推着小宝宝的妈妈走出银行,萨尔便开始行动了。此时有个细节不可忽略,就是黑人保安拿了一块糖果给坐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虽然这个细节跟影片的情节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却反应了美国银行的人性化关怀,而这,是我在中国银行不曾看到的。萨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枪拿出来,就差掉地上了,然后开始大喊大叫。这时的银行工作人员,女士们相当淡定,一声尖叫也没有。卷毛小子拿枪指着别人都做不到,挨了责骂后很愧疚地同时也如释重负地撤退了。
这家小分银也够破败的,金库里只有1100元,这次抢劫运气太不好了。虽然银行的工作人员很配合,对面保险员看到烟雾来询问的时候经理也只是说是垃圾桶里的烟蒂而已,但是还是被警察发现了。桑尼开始不淡定了,但是还是要保持他的幽默的风格,再接探长第二个电话的时候竟然说:“WNEW,热门音乐电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正从越战的泥沼中艰难抽身,举国上下对政府普遍不满,很多参加过越战回国的老兵无法得到很好的安置,社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思想混乱,然而绝大多数人依然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整体而言,人们对政府是一种不信任下的抵触态度,桑尼的抢劫银行的行为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第一次谈判的时候桑尼看到周围的警察在向他逼近,想射杀他,于是大喊“亚提卡”“亚提卡”(发生在1971年的亚提卡监狱暴动事件,政府不当的处理方式(射杀42人)引发了美国社会一次巨大的风波),此时围观的群众开始呐喊鼓掌,对桑尼表示支持,桑尼顿时就像开演唱会的迈克尔•杰克孙,挥舞着白手绢走来走去,对狂热的粉丝大喊“you got it!”“you got it!”。当谈判结束时探长拉着领班的手要带她走,她竟然不走,看来她已经归向桑你这一边了,只留下胖探长一脸无奈。
第二次谈判时,桑尼刚从门里出来,围观的群众“yeah”开始呐喊、鼓掌、吹口哨,桑尼也开始像魔术师一样展示自己的袖子、口袋,告诉大家他没有带武器。不过这次比较不幸被玛利亚的男朋友打了几拳,不过他也没有计较。开始跟探长提出要直升机的要求,并且要求带他的妻子来。他的妻子是个肥胖女人,这个妻子叨叨不休,说个没完,幼儿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也可以看到桑尼生活窘迫,家里的装修简单,孩子的房间很小,还是上下铺。
第三次谈判时,桑尼要求弄点吃的喝的来,还要点阿司匹林,看来他还是很关心人质的。是一个温暖体贴的抢劫犯。
第四次谈判时送披萨的来了,桑尼坚持自己付钱, 民众又开始欢呼了,桑尼还撒钱给围观的粉丝,使得场面一片混乱,连黑人警察都被挤压倒在了地上。桑尼回银行后送外卖的小伙激动万分,俨然成了万众瞩目的明星,高兴地蹦了起来。
后来桑尼的同性恋“夫人”来了,这使得所有观众都大吃一惊,通过这段剧情我们得知桑尼是一个同性恋,他抢劫的动机很可能是想让他的爱人做变性手术。
第五次谈判时,双方已经对峙到晚上,FBI的探员去银行里面查看了一下人质。人质并不相信政府,因为他们太慢太不给力了,质问FBI为什么不直接答应他的要求。
第六次谈判时喊了个医生进去,因为胖经理有糖尿病。桑尼真是太关心人质了,又是披萨可乐又是阿司匹林又是叫医生的。医生检查完经理后对桑尼说要带他回去检查心脏,桑尼竟然同意了,但是经理却不同意。经理不能抛下他的职员们,我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如此,原来根本不是这样的!
第七次谈判桑尼妈妈回来了,桑尼妈就跟桑尼妻子一样罗里吧嗦说个没完,桑尼一句话也讲不上,最后只能大吼了。桑尼妈妈想让他放弃行动,但是桑尼没有放弃。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可以看到,桑尼一直不肯放弃,他一直在坚持。
桑尼回银行后开始立遗嘱,分别给予他的两位妻子。都是他深爱的人啊,桑尼这个人还是很善良的,绝对不是冷酷无情的抢劫犯,是个温柔体贴的男人。
第八次谈判接桑尼他们去机场的车子来了,桑尼检查了一遍车子没有发现异常,然后选了又选后选了个FBI的人做司机。如果桑尼当初选了那个黑人,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了呢?
最终桑尼一行人围成一圈从银行里面出来,“一二三”同时上车,躲过了狙击手。车子也顺利地开到了飞机场。作为交换人质玛利亚可以离开,她既高兴又不舍,甚至还安慰第一次坐飞机的萨尔不要害怕,还把自己的一条项链送给了他,抢劫犯与人质的感情不一般啊!
不过最终行动还是失败了,可怜的萨尔被射杀了,看到这里心里真难受啊!
桑尼也是越战受害者,作为曾经立下功劳的战士,在战争结束后没有得到较好的安置,一个人承担着一家子的重担,想给同性恋男友做变性手术没钱,最终不得不来抢银行了。可以说,是美国这个社会现实一步步地把他逼到了这个地步。作为一个非常非常业余心不狠手不辣的抢劫犯,失败是必然的。
看到这部片子,我不禁想到了阿尔•帕西诺1995年的电影《盗火线》。同样是抢劫的故事,不过这次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是警察。我们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多的是阿尔•帕西诺的呐喊,而且眼睛睁的特别大。在这部影片里面,他这个警察显得聪明多了。最后罗伯特•德尼罗这样的顶尖犯罪高手都难逃阿尔•帕西罗的手掌。两部影片都是讲的抢银行的故事,《热天午后》是没有计划性,没有实现勘察,没有逃跑路线,完全随机应变的抢劫行动;《盗火线》是有计划有组织性,前期抢劫和后期逃跑路线都有准备,并且团队成员都是神枪手,有勇有谋。《热天午后》的抢劫过程太漫长了,期间还有抢劫犯出来定外卖,还有家人朋友来查看,没有什么火药味,比较戏谑荒诞;《盗火线》的抢劫准备时间比较长,一切计划好了才出动。抢劫过程是迅速短暂的,充满火药味,4个枪手杀了许多警察。相同的是两部影片最终的结局都是发生在飞机场,都是抢劫犯失败了。观众心里希望赢的抢劫犯到底还是失败了,电影还是需要给一个正义的结局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阿尔•帕西诺是个好演员,我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