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应驻足

片子告诉我们很多,关于理想,现实,乃至自由。人类本性中的这些存在,必然会让正义战胜邪恶,而自由之花也会迟早开放。片头的泥土、天空、微风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而这种宁静往往被战争中的枪响打破,不得已回到了不平静的现实。而片尾战后生活,又让平静返回世间,和平曙光得以光耀,如此看来,恶之花的确没有弥久的妖艳。
无法不承认电影受了当时审查制度的影响,而日本电影人与审查机构的斗智斗勇,让电影本身有了更多隐匿的思想,如不细看,反而会曲解其中的意思。记得在《罗生门》的拍摄花絮的胶片中看了黑泽明机巧的面对审查,感叹的同时,脑中生出难消的敬意。艺术的第一标准,让黑泽明对作品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而任何对胶片的亵渎,也是他无法忍受审查带给他的无奈与伤感。
影片最后,幸枝父亲在京都帝国大学的演讲让人印象深刻。是自由让他在十年前离开教坛,十年后他重回教坛,也是因了自由。感念之余,他谈及野毛,为了校园自由战斗,为了日本的和平跟幸福舍身的英雄,却彻底地离开人世,但野毛的精神永在。最后,教授还期待着将来出现无数野毛。
恕我称呼其“野猫”,他的性格犹如野外无家可归的黑猫,在战时环境下高举反战的大旗无疑跟全日本人作对,而正如他的同窗对其的评价,他干什么都会彻底的人。不敢回见父母的他形同野猫,在都市为了那点卑微的理想而与国家机器作对。可想而知,他的结局注定悲惨而痛苦。虽然有战后对其平反的事实,也难抵死后亡魂的凄婉。
大学失去自由,如同国家失去主权,让大学抑或整个国家陷入死气沉沉,而自由是强心剂,接受知识最多的年轻人罔顾家人的殷切期盼,抛头颅洒热血,如此就形成的学生运动,而学生运动的发生也是一个国家陷入政治危机的关键卡口。学生们欲医治这个病痛的国家,让其药到病除,但却遭致镇压,可悲亦可叹。国之病只会加重,而历史的车轮终会把病毒累积到恰当的时候爆发,那时便不可收拾。
而“战败,自由苏醒之日”,便是法西斯乃至军国主义的梦魇,病毒已遍布全身,天皇也无济于事。而坚持自由和平的人们才是真正路线的实践者,时间裁定了一切。系川并没有错,他只是走在比别人更为安全的街道上而已,他并不想着害人,他想着平稳无起伏的日子,甚至即使违背良心。所以他沉默的个性也是黑泽明一手特地打造的形象,只是想以此反馈给当时日本人民的普遍现状。而系川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敬,至于对错,或许真如片中所言,让时间做裁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系川这类人可以平安的在这个世上好好的生老病死。
幸枝的美,在我看来,主要不在于姣好的脸蛋,而是她甘愿为了理想、自由而牺牲和坚持。正如片中四次提到的“别忘了自由后面的牺牲和责任”,她失去一切,甚至于失去野毛,但她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京大的自由与幸枝的自由是一个道理,一个是校园集体的性质乃至国家,而另一个涉及个人,并无绝对的冲突。
片中树林的风声喻做笑声,让人眼前一亮。
野毛,幸枝,系川,是所有日本人的化身,或许他们迈上不同的道路,但是皆是无悔的青春。
正像片中反复提及的,“回顾也感无悔的生活”,显然没有遗憾。前程还期待着后来者,这是电影对年轻人最为殷切地期盼。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