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insane or not ?
1890年,vincent伴着遗作“Wheat Field with Crows”绝望地倒在了Auvers的金色麦田里,若干年后世界倒在他的impressionism里。 对于美术,我也不过是个小学时浅尝辄止被老师稍赞有点天分的门外汉而已,所以长大后当我第一次看到“starry night”的时候我会把梵高的作品定义为印象派或者浪漫主义,但是经历从了解他个人生平到收集各种纪录片以及作品的过程中我才了解他是真正的写实者。他学习米勒,去关注农民、土地以及如他一般生活在疾苦中的普通人,他厌倦生硬的雕像临摹,他不遗余力地把他思想里的一切情感表现于他的作品之中。。。 但是时代的普世观并不接受他的创新,他们形容他的“potato eaters”是粗糙的,他们甚至冠以这个有点不幸的画家是个疯子。但是外界的怀疑与孤立都无法打消vincent心中对其作品的笃定与自信,他深信他的创作将会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冲击,只是在他有生之年还未见到。。。 自残左耳的事件可能让很多人也会认同vincent是个疯子画家,可是讽刺的是就是那段深受忧郁症折磨的时期却让他达到了个人的创作高峰。有的时候会觉得“飞越疯人院”里的MacMurphy如梵高一样,因为普世的界定让他们失去了那些可以享有平等救赎的机会。 回顾梵高的作品,诸如“sunflower”, "the yellow house", "starry night"...还有他众多的self-portraits中,普遍的感觉就是他追求着passion但是他也被孤独不断侵蚀,有的时候我觉得喜欢梵高的人可能也是被这种矛盾包围的人,对梦想的坚持与孤立的性情;对自我的坚持与对“被普世认可”的欲望。。。梵高的绝望也许就是在这种不停张弛的挣扎中加剧,于是他决绝地对自己腔膛扣下扳机。 8年前我初见梵高的“星夜”时以为那是他眼中一幅欣喜浪漫的夜景,后来Don McLean一曲“Vincent”解读了这个可怜人的孤独(暂且抛开其弟弟Theo的爱),如今得知那不过是vincent的一场梦而已,一场梦。。。 Insanity在vincent有生之年是普世给予的贬义标签,但是我感动于vincent的是无论任何时候他都会坚定地说:“I'm a painter”.所以我更愿意把这种疯狂解读为一个褒义词,它无不表达着vincent那份澄澈的对生命对艺术对信仰的热情和痴恋。于是“to be insane or not ?”还真的那么值得去争议吗? To Autumn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 And touch the stubble-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l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 borne aloft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rom a garden-croft;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 By John Keats (电影中Vincent Van Goah有读过,以此致vi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