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之八:心灵之罪
.(说谎与诚实的矛盾)
第九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索菲亚借着这条戒律拒绝救一个孩子。但其实这是一个谎言,戒律并不是她不救孩子的理由,她另有隐秘的理由,她仍然说了谎,某种程度上也陷害了人。犯了戒条)
一位受所有学生和邻居尊敬的哲学系教授,一生都在为年轻时的一个错误赎罪。
1943年的2月,6岁的伊丽莎白的父母进入了犹太人集中营,为了活下来,小野丽莎白必须要有一个监护人,一位好心的裁缝收留了她。但是,盖世太保正在进行大搜捕,小伊丽莎白必须要有一张假的出生证明。裁缝找到了一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希望他们做小伊丽莎白的教父教母,两位夫妇同意了。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这对夫妇却显现出了犹豫的神情,最终,妻子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小伊丽莎白提供假证明。理由是:圣经中有明确的不可做伪证的戒律。这个时侯,只有做伪证才能救小孩子一命,否则,小孩子的性命生死难定。
到底为什么两位夫妇做了前后相反的决定?当他们开始同意做假证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是犯戒律的么?后来为什么反悔?
重要的是,两位夫妇拒绝了救小伊丽莎白的性命。这也给夫妇两个人强大的罪恶感。在这之后,夫妇两人救了许多犹太人的命。1952年,那对夫妇中的丈夫死了。妻子(索菲亚)成为了哲学系的教授。即使她不断的救赎自己,心中的心结仍然无法打开,因为对她来说,她就像是亲手杀死了一个生命,而丈夫的死,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报应
小伊丽莎白没有死,她活了下来。裁缝找人把孩子带到了美国。此后的二十几年,伊丽莎白一直生活在沉重的负担里,她一心想找寻对她有恩的裁缝和亏欠她的夫妇,于是以研究学者的身份回到了华沙。伊丽莎白首先见到的是索菲亚。索菲亚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示了她的救赎心里。她的屋子里有副画,是歪的,怎么正都会歪下来,可是索菲亚坚持每天把那幅画正起来一次,似乎在告诉自己,不能失去正义感。
伊丽莎白沉重的负担是什么?她告诉索菲亚,她觉得世界不公平,凭什么一些人天生就是救世主,一些人天生就是被救者。言外之意,她不满意自己的命运无法自己把握,需要别人来掌控。
索菲亚向伊丽莎白表示了深深的忏悔。虽然说这么多年她都在以多次救人的方式来弥补那一次没有救人的错误,可是再次见到伊丽莎白,仍然感到强烈的罪恶感。她所庆幸的是,伊丽莎白还活着,她这么多年的自责就是因为她以为伊丽莎白会死去。
伊丽莎白以为,索菲亚没有救她是因为恐惧心理,怕6岁的小孩子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但是,伊丽莎白即使没有救她,也为她带来了不祥的结果(丈夫的早逝)。
索菲亚和伊丽莎白说:当时没有救她的真正原因是,盖世太保正在抓地下党,而自己和丈夫就是地下党员。
原因如此简单,换句话说,如果盖世太保不来抓地下党,他和丈夫会不顾戒律的去救伊丽莎白的命(影片中后来也看到,索菲亚并不是纯粹的天主教徒,她的哲学著作中从未提到过上帝)。问题并不在于戒律,而在于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抓地下党可以成为不救人的一个原因吗?索菲亚当时的想法会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怕自己和丈夫被抓住,孩子的命无法保住,如果孩子不和自己走,或许可以活命。一种是作为地下党,应该以国家为重,孩子的到来或许会为自己带来负担。另外一种就是恐惧,害怕连累自己。
我愿意相信是第一种想法。如果是第一种想法的话,那么索菲亚的动机是善意的。但是这个动机的结果却有两面性,不一定是好的结果,但是当初那种情况,毫无疑问索菲亚做出了最好的选择。索菲亚却为可能出现的坏的结果忏悔了一辈子,赎罪了一辈子。
她不救孩子的的理由表面上是不能说谎,但其实她还是说谎了。她利用“不可说谎的戒律”说了谎。为的就是要一个孩子可以活命的可能(至少我愿意这样相信)。
理解到这个层面,伊丽莎白当然为她所感动(也可能是为索菲亚赎罪的行为所感动)。
她们一同去找那个裁缝。伊丽莎白见到裁缝,试图和他说说当年的那些事情。可是裁缝似乎没有谈话的兴趣,他不断的转移话题。伊丽莎白问:你没有兴趣和我聊聊么?裁缝回答:是的。
于是伊丽莎白落寞的走出了裁缝店。
为什么裁缝不愿意提起当年的事情?我想,一是当年战争所留下的苦痛再也不愿提起。二是他不愿意伊丽莎白去找索菲亚复仇。
影片最后,裁缝透过窗户惊讶的看到索菲亚和伊丽莎白在路上有说有笑。呆呆着望着他们,裁缝心里想着什么呢?是一种欣慰?还是勾起了他从前的回忆?
如果说谎可以救人,但是说谎又犯了戒,你是否愿意说谎?如果诚实会害人,但是不诚实又违反原则,你是否仍选择诚实?
其实,诚实与说谎作为行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善的还是恶的。
第九诫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索菲亚借着这条戒律拒绝救一个孩子。但其实这是一个谎言,戒律并不是她不救孩子的理由,她另有隐秘的理由,她仍然说了谎,某种程度上也陷害了人。犯了戒条)
一位受所有学生和邻居尊敬的哲学系教授,一生都在为年轻时的一个错误赎罪。
1943年的2月,6岁的伊丽莎白的父母进入了犹太人集中营,为了活下来,小野丽莎白必须要有一个监护人,一位好心的裁缝收留了她。但是,盖世太保正在进行大搜捕,小伊丽莎白必须要有一张假的出生证明。裁缝找到了一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希望他们做小伊丽莎白的教父教母,两位夫妇同意了。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这对夫妇却显现出了犹豫的神情,最终,妻子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小伊丽莎白提供假证明。理由是:圣经中有明确的不可做伪证的戒律。这个时侯,只有做伪证才能救小孩子一命,否则,小孩子的性命生死难定。
到底为什么两位夫妇做了前后相反的决定?当他们开始同意做假证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是犯戒律的么?后来为什么反悔?
重要的是,两位夫妇拒绝了救小伊丽莎白的性命。这也给夫妇两个人强大的罪恶感。在这之后,夫妇两人救了许多犹太人的命。1952年,那对夫妇中的丈夫死了。妻子(索菲亚)成为了哲学系的教授。即使她不断的救赎自己,心中的心结仍然无法打开,因为对她来说,她就像是亲手杀死了一个生命,而丈夫的死,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报应
小伊丽莎白没有死,她活了下来。裁缝找人把孩子带到了美国。此后的二十几年,伊丽莎白一直生活在沉重的负担里,她一心想找寻对她有恩的裁缝和亏欠她的夫妇,于是以研究学者的身份回到了华沙。伊丽莎白首先见到的是索菲亚。索菲亚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示了她的救赎心里。她的屋子里有副画,是歪的,怎么正都会歪下来,可是索菲亚坚持每天把那幅画正起来一次,似乎在告诉自己,不能失去正义感。
伊丽莎白沉重的负担是什么?她告诉索菲亚,她觉得世界不公平,凭什么一些人天生就是救世主,一些人天生就是被救者。言外之意,她不满意自己的命运无法自己把握,需要别人来掌控。
索菲亚向伊丽莎白表示了深深的忏悔。虽然说这么多年她都在以多次救人的方式来弥补那一次没有救人的错误,可是再次见到伊丽莎白,仍然感到强烈的罪恶感。她所庆幸的是,伊丽莎白还活着,她这么多年的自责就是因为她以为伊丽莎白会死去。
伊丽莎白以为,索菲亚没有救她是因为恐惧心理,怕6岁的小孩子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但是,伊丽莎白即使没有救她,也为她带来了不祥的结果(丈夫的早逝)。
索菲亚和伊丽莎白说:当时没有救她的真正原因是,盖世太保正在抓地下党,而自己和丈夫就是地下党员。
原因如此简单,换句话说,如果盖世太保不来抓地下党,他和丈夫会不顾戒律的去救伊丽莎白的命(影片中后来也看到,索菲亚并不是纯粹的天主教徒,她的哲学著作中从未提到过上帝)。问题并不在于戒律,而在于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抓地下党可以成为不救人的一个原因吗?索菲亚当时的想法会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怕自己和丈夫被抓住,孩子的命无法保住,如果孩子不和自己走,或许可以活命。一种是作为地下党,应该以国家为重,孩子的到来或许会为自己带来负担。另外一种就是恐惧,害怕连累自己。
我愿意相信是第一种想法。如果是第一种想法的话,那么索菲亚的动机是善意的。但是这个动机的结果却有两面性,不一定是好的结果,但是当初那种情况,毫无疑问索菲亚做出了最好的选择。索菲亚却为可能出现的坏的结果忏悔了一辈子,赎罪了一辈子。
她不救孩子的的理由表面上是不能说谎,但其实她还是说谎了。她利用“不可说谎的戒律”说了谎。为的就是要一个孩子可以活命的可能(至少我愿意这样相信)。
理解到这个层面,伊丽莎白当然为她所感动(也可能是为索菲亚赎罪的行为所感动)。
她们一同去找那个裁缝。伊丽莎白见到裁缝,试图和他说说当年的那些事情。可是裁缝似乎没有谈话的兴趣,他不断的转移话题。伊丽莎白问:你没有兴趣和我聊聊么?裁缝回答:是的。
于是伊丽莎白落寞的走出了裁缝店。
为什么裁缝不愿意提起当年的事情?我想,一是当年战争所留下的苦痛再也不愿提起。二是他不愿意伊丽莎白去找索菲亚复仇。
影片最后,裁缝透过窗户惊讶的看到索菲亚和伊丽莎白在路上有说有笑。呆呆着望着他们,裁缝心里想着什么呢?是一种欣慰?还是勾起了他从前的回忆?
如果说谎可以救人,但是说谎又犯了戒,你是否愿意说谎?如果诚实会害人,但是不诚实又违反原则,你是否仍选择诚实?
其实,诚实与说谎作为行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善的还是恶的。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