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萝莉,熟女会插你的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中国的恐怖片为什么不好看?因为那里面的女鬼(多半是女的)太有道德感了,如果你不是惹了她的二舅舅七老爷,或者让她生前大了肚子又一脚蹬了她,估计你是无缘和她照面了。你看错了录像带,贞子就从电视机里爬出来向你问好,进错了屋子,就有伽椰子等着你做她的盘中美餐,像刀大说的那样,“无缘无故的缠上,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才是恐怖片之所以恐怖的地方,现在还要加上一条,你领养错了孩子,艾斯特就会化身成变态萝莉来爱你。
电影我是快进看完的,一是因为被剧了透,二是实在无法忍受艾斯特一张萝莉脸熟女心在真正的小萝莉Max面前作威作福。剧情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患了“一辈子做萝莉”症的女孩儿艾斯特内在其实是一个33岁的性压抑熟女,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她伪装成孤儿,以破坏领养她的家庭为乐,每当勾引养父不成时,面子上实在挂不下的她便会装疯卖傻杀人放火,这次这个瘟神来到了约翰凯特夫妇一家,没想到熟女遇人妻,结果熟女惨败丢了性命。
影片里装腔作势的音效让我亲切的觉得好像在看某国出品的《七夜》,而艾斯特的神出鬼没则是另一个恐怖片不可或缺的吓人利器,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艾斯特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角色,表面的年幼使得她对于性的正常需求被当做了一种变态,她只能把所有的欲望和冲动发泄在墙上的那些色情壁画上面,对性的压抑真的能扭曲一个人的性格吗?还是说正是因为她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才使得性压抑对于她性格的创伤如此巨大?她越是被当成一个孩子一样的爱护,那种对爱的渴求就越得不到满足,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即便艾斯特是一个正常人,她也还是摆脱不了她那种极端的性格和悲剧的结局,她让我想到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总是会造就一颗理想主义的玻璃心不是吗,只不过当玻璃心被损毁后,它就只剩下扎人和自扎这么个作用了。深入的探索艾斯特的内心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导演明显没有准备往这个方面研究,甚至是刻意的淡化了它的阴影,于是我们看到的艾斯特“变平了”,她就只是一个心肠毒辣心理变态的伪萝莉而已,像一个麻木不仁的辐射污染源,放到哪里,哪里就死伤一片。
当然,一个悲剧的诞生并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约翰这一家子本身就存在了重重危机,责任和信任的丧失,残疾人小女儿和处在叛逆期的儿子,流产和酗酒带来的心理阴影,我真是弄不懂在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又弄了一个养女到家里来好让折腾来的更猛烈一些,他们选择艾斯特,正是因为艾斯特的完美,她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工整的就像习题簿最后几页上的标准答案,他们的领养行为只是为了想要填补痛失爱女的心理缺憾外加找回作为父母的尊严,这对艾斯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和自私。凯特说她想把对死去孩子的爱付出到真正需要它的孩子身上,但是真正需要她的爱的,却是她身边那个总在调皮捣蛋躲在书屋里看成人杂志的儿子和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助听器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女儿,凯特无法解决这些她能力之外责任之内的问题,于是就企图跳过这些问题,把目光投放到艾斯特身上去,这对于之后的引狼入室,不得不说是一种咎由自取。
领养关乎于道德,而道德问题总是那样的扯不清,其实道德就是人类本性的遮羞布,你扯下的是对方的,也是自己的。
女人天生比男人敏感,当女人开始琢磨着事情哪里不对劲儿时,男人还陷在天降乖女的幸福感中,而当女人已经开始有些歇斯底里时,男人双手一摊,说出了那句我们恨得咬牙切齿的经典台词:“你想的太多了,她还只是个孩子。”我讨厌孩子,《致命ID》里最后的凶手就是孩子;《约书亚》讲的是一个孩子如何谋杀自己的妹妹来获取家人的爱的故事;《镰刀梦魇》,直接就是一个一群孩子谋杀一群大人的游戏。我是人性本恶论调的支持者,孩子是邪恶的,他们的邪恶在于完全不懂得掩饰人性中的贪婪和暴力。我们总是先学会摧毁,然后才懂得珍惜;先想到的是占有,然后才被灌输“孔融让梨”的谆谆教诲。如果一个孩子在我面前卖萌装可爱,我恐怕会无动于衷,因为他知道他的笑容能换来关注和糖果,一切的讨好,不过是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黑纸,得由成年人在上面涂抹白色,然后这白色会脱落,斑斑驳驳的,到那时孩子也就变成大人了,这是一个过程,逃避或跳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孤儿》为什么恐怖?也就是因为艾斯特跳过了被抹白的命运,也就是因为她在儿童的面孔下,藏了一颗成年人的心。
电影我是快进看完的,一是因为被剧了透,二是实在无法忍受艾斯特一张萝莉脸熟女心在真正的小萝莉Max面前作威作福。剧情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患了“一辈子做萝莉”症的女孩儿艾斯特内在其实是一个33岁的性压抑熟女,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她伪装成孤儿,以破坏领养她的家庭为乐,每当勾引养父不成时,面子上实在挂不下的她便会装疯卖傻杀人放火,这次这个瘟神来到了约翰凯特夫妇一家,没想到熟女遇人妻,结果熟女惨败丢了性命。
影片里装腔作势的音效让我亲切的觉得好像在看某国出品的《七夜》,而艾斯特的神出鬼没则是另一个恐怖片不可或缺的吓人利器,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艾斯特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角色,表面的年幼使得她对于性的正常需求被当做了一种变态,她只能把所有的欲望和冲动发泄在墙上的那些色情壁画上面,对性的压抑真的能扭曲一个人的性格吗?还是说正是因为她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才使得性压抑对于她性格的创伤如此巨大?她越是被当成一个孩子一样的爱护,那种对爱的渴求就越得不到满足,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即便艾斯特是一个正常人,她也还是摆脱不了她那种极端的性格和悲剧的结局,她让我想到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总是会造就一颗理想主义的玻璃心不是吗,只不过当玻璃心被损毁后,它就只剩下扎人和自扎这么个作用了。深入的探索艾斯特的内心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导演明显没有准备往这个方面研究,甚至是刻意的淡化了它的阴影,于是我们看到的艾斯特“变平了”,她就只是一个心肠毒辣心理变态的伪萝莉而已,像一个麻木不仁的辐射污染源,放到哪里,哪里就死伤一片。
当然,一个悲剧的诞生并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约翰这一家子本身就存在了重重危机,责任和信任的丧失,残疾人小女儿和处在叛逆期的儿子,流产和酗酒带来的心理阴影,我真是弄不懂在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又弄了一个养女到家里来好让折腾来的更猛烈一些,他们选择艾斯特,正是因为艾斯特的完美,她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工整的就像习题簿最后几页上的标准答案,他们的领养行为只是为了想要填补痛失爱女的心理缺憾外加找回作为父母的尊严,这对艾斯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和自私。凯特说她想把对死去孩子的爱付出到真正需要它的孩子身上,但是真正需要她的爱的,却是她身边那个总在调皮捣蛋躲在书屋里看成人杂志的儿子和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助听器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女儿,凯特无法解决这些她能力之外责任之内的问题,于是就企图跳过这些问题,把目光投放到艾斯特身上去,这对于之后的引狼入室,不得不说是一种咎由自取。
领养关乎于道德,而道德问题总是那样的扯不清,其实道德就是人类本性的遮羞布,你扯下的是对方的,也是自己的。
女人天生比男人敏感,当女人开始琢磨着事情哪里不对劲儿时,男人还陷在天降乖女的幸福感中,而当女人已经开始有些歇斯底里时,男人双手一摊,说出了那句我们恨得咬牙切齿的经典台词:“你想的太多了,她还只是个孩子。”我讨厌孩子,《致命ID》里最后的凶手就是孩子;《约书亚》讲的是一个孩子如何谋杀自己的妹妹来获取家人的爱的故事;《镰刀梦魇》,直接就是一个一群孩子谋杀一群大人的游戏。我是人性本恶论调的支持者,孩子是邪恶的,他们的邪恶在于完全不懂得掩饰人性中的贪婪和暴力。我们总是先学会摧毁,然后才懂得珍惜;先想到的是占有,然后才被灌输“孔融让梨”的谆谆教诲。如果一个孩子在我面前卖萌装可爱,我恐怕会无动于衷,因为他知道他的笑容能换来关注和糖果,一切的讨好,不过是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黑纸,得由成年人在上面涂抹白色,然后这白色会脱落,斑斑驳驳的,到那时孩子也就变成大人了,这是一个过程,逃避或跳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孤儿》为什么恐怖?也就是因为艾斯特跳过了被抹白的命运,也就是因为她在儿童的面孔下,藏了一颗成年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