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粗粝现实上点美色

又是那个纠缠于纪录片制作态度的老问题,究竟应不应该煽情?
对于年纪越大就越不容易刻薄的我来说,如果世上存在纪录片原教旨主义的话,那我就是墙上那只瞎了眼的苍蝇,对安静如水的现实视而不见,除非现实被刻意地折腾出一番什么动静——譬如纪录片里来了段煽情的配乐。
“精美的虚构,永远都不如粗粝的现实”,虽说我也从新闻性或事实性上认同这个态度,但如若把纪录片继续视为承载故事的电影媒介,那我已经变得更容易接受一些直接甚或有些肤浅的感动。
看徐童长片《算命》,又是一番对自己变得懒惰的审美之追认过程。
由于头晚关心奥斯卡和《经济学人》杂志,几乎没睡,于是这个与《算命》共度的舒适下午,在目瞪口呆的看完带荤按摩店老板唐小燕失控发泄后,我竟不可避免地睡过去了。醒来时,已经是历百程较为沉闷却更切肤的回家之旅。而那个伴着邓丽君《往事只能回味》歌声的抒情式结尾,老两口那傻乎乎的笑料、算命客户那最鲜活的瞬间回放,竟让不争气的我哭了出来。
我当然不是那种只要一看韩剧主人公哭泣,都不需要知道故事逻辑前因后果,就跟着擦鼻涕的姑娘。但也享受这些抒情的瞬间,或许肤浅但一样真实。纪录片,何必本着一幅冷淡的原教旨主义墙上苍蝇样子,何必排斥配乐、抒情甚至适当煽情呢?拿起摄像机的作者本来就不是客观的,何必压抑着不将自己情到浓处的情绪宣泄出来呢?
当然,抒情的手段取决于题材和故事演进,独立作者们或自觉或刻板,但都不至于会把自己的作品搞成《无极》或《孔子》般,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还要咒骂不看哭的观众不是人。
徐童或许是中国纪录片导演里最能接近拍摄对象的作者,真不知道他要跟他们一道有着怎样一番共同体验,才能安然无恙地在拍摄对象爆发时甚至斗殴时给予彻底记录。也许,也因为摄影机的存在,让焦虑中的被拍对象更有了激烈的表演欲。但算命先生历百程和按摩女唐小燕一口一个召唤着的“徐童”,分明证实着这位导演已经被故事角色们当做了自己人,就差没叫出:“快放下机器来帮帮我吧。”
和绝大多数中国独立导演一样,徐童瞄准的还是底层。但他也不必非得入戏到掩饰自己知识分子情怀的程度,底层是土灰色的,偶尔来那么点飞扬的蓝色红色挺美的。
记得蒋樾《幸福生活》的结尾,郑州火车站老站长来到妻子墓前,麦浪滚滚,乐声阵阵动人。蒋樾面对“我认为在纪录片里出现有意配乐是危险的”这个老生常态的变态问题,轻巧地作答:“刚巧那阵起了风,吹过麦田,我觉得挺舒服,何不再来点音乐呢?”
干嘛要犯贱着排斥美呢?哪怕这番美有那么些不真实。
对于年纪越大就越不容易刻薄的我来说,如果世上存在纪录片原教旨主义的话,那我就是墙上那只瞎了眼的苍蝇,对安静如水的现实视而不见,除非现实被刻意地折腾出一番什么动静——譬如纪录片里来了段煽情的配乐。
“精美的虚构,永远都不如粗粝的现实”,虽说我也从新闻性或事实性上认同这个态度,但如若把纪录片继续视为承载故事的电影媒介,那我已经变得更容易接受一些直接甚或有些肤浅的感动。
看徐童长片《算命》,又是一番对自己变得懒惰的审美之追认过程。
由于头晚关心奥斯卡和《经济学人》杂志,几乎没睡,于是这个与《算命》共度的舒适下午,在目瞪口呆的看完带荤按摩店老板唐小燕失控发泄后,我竟不可避免地睡过去了。醒来时,已经是历百程较为沉闷却更切肤的回家之旅。而那个伴着邓丽君《往事只能回味》歌声的抒情式结尾,老两口那傻乎乎的笑料、算命客户那最鲜活的瞬间回放,竟让不争气的我哭了出来。
我当然不是那种只要一看韩剧主人公哭泣,都不需要知道故事逻辑前因后果,就跟着擦鼻涕的姑娘。但也享受这些抒情的瞬间,或许肤浅但一样真实。纪录片,何必本着一幅冷淡的原教旨主义墙上苍蝇样子,何必排斥配乐、抒情甚至适当煽情呢?拿起摄像机的作者本来就不是客观的,何必压抑着不将自己情到浓处的情绪宣泄出来呢?
当然,抒情的手段取决于题材和故事演进,独立作者们或自觉或刻板,但都不至于会把自己的作品搞成《无极》或《孔子》般,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还要咒骂不看哭的观众不是人。
徐童或许是中国纪录片导演里最能接近拍摄对象的作者,真不知道他要跟他们一道有着怎样一番共同体验,才能安然无恙地在拍摄对象爆发时甚至斗殴时给予彻底记录。也许,也因为摄影机的存在,让焦虑中的被拍对象更有了激烈的表演欲。但算命先生历百程和按摩女唐小燕一口一个召唤着的“徐童”,分明证实着这位导演已经被故事角色们当做了自己人,就差没叫出:“快放下机器来帮帮我吧。”
和绝大多数中国独立导演一样,徐童瞄准的还是底层。但他也不必非得入戏到掩饰自己知识分子情怀的程度,底层是土灰色的,偶尔来那么点飞扬的蓝色红色挺美的。
记得蒋樾《幸福生活》的结尾,郑州火车站老站长来到妻子墓前,麦浪滚滚,乐声阵阵动人。蒋樾面对“我认为在纪录片里出现有意配乐是危险的”这个老生常态的变态问题,轻巧地作答:“刚巧那阵起了风,吹过麦田,我觉得挺舒服,何不再来点音乐呢?”
干嘛要犯贱着排斥美呢?哪怕这番美有那么些不真实。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