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乡村叙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你能想象吗?一个女人,天天点灯熬夜大汗淋漓做麻花面,早起赶集喊破喉咙的卖麻花面,一个夏天忙里偷闲编了一百多个筐子,抛夫别子去县城跟十几个人挤大通铺打小工,隔三差五喝三大碗盐水去卖血……她这么不拿自己当女人,甚至是不拿自己当人的拼命赚钱,目的仅仅是为了买一台电视机,买那台全县城最大的、县长都买不起的29寸的彩电。生活在21世纪,看惯了液晶屏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这个女人的行为,她是疯了吗?
这就是电影《二嫫》讲述的故事,影片的女主人公二嫫卯足劲儿就是这么干的,她没疯,也没傻,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她长的还挺漂亮。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二嫫这个女人有多固执,她蹲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不时扯着嗓子喊一声“卖麻花面咧”,喊过后,低下脑袋看着她前面一筐的麻花面。有人来买,人说“8毛,卖了吧?”她直愣愣回答“1块!”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如此几个回合,一捆麻花面还是以1块的价格卖了出去。
再往下,就是二嫫回到了家里,通过她的丈夫前村长的口,得知她编的筐子乡里面不收了,原因呢,果子收成不好,用不了那么多筐子。二嫫边麻利儿的忙活着家里的活计,边一次次的质疑那些筐子可是编了一夏天,“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
吃晚饭的时候,隔壁“瞎子”的女儿秀喊二嫫的儿子看电视。电视,在90年代初期,是乡下的新鲜玩意,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大概对此都印象颇深,一个村子,大概有个一两台,一到晚上,有电视的家里乌压压的全是看电视的人,挤不进去的甚至趴在窗户上使劲往里瞅。到了夏天,电视机被抬到外面,几十号人坐在前面巴巴望着那小小的屏幕。二嫫的邻居绰号“瞎子”的一家属于先富起来那一拨,不,那一个,全村估计就他家买了卡车,装了电视,在县城里还有些狐朋狗友的关系。偏巧“瞎子”媳妇有点泼辣,又没生下儿子,“瞎子”对长相俊俏的二嫫又有点意思,她对总是去蹭电视看的二嫫儿子当然没什么好脸色。小孩子嘛,不计较这个,每次秀在隔壁院子一喊,小家伙就往外蹿,于是二嫫一遍遍把儿子从电视跟前揪出来,恨铁不成钢的说,你是猪啊,不长记性,妈不是说了,给你买一台?或许,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坚定着二嫫买一台电视机的决心。
真正刺激二嫫的,不是电视机,而是自己的家境,还有电视机的女主人的衬托。二嫫的丈夫,是曾经的村长,往前推想一下,他在任的时候,二嫫的日子应该过的还不错,颇有姿色的二嫫肯嫁给这个男人,也应该是看上了这份不错。但这个男人在丧失权力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男人特征:他不行,干活不行,没力气,床上不行,还是没力气,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腰不好”。每次村里人喊他“村长”,这个男人向人澄清“不是啦,不是啦,不是村长了”,其实潜台词是“我不行了,我不行了”。二嫫就像家境破败后的鲁迅一样,瞬间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不知有多少人像“瞎子”媳妇一样,嘲笑她生活的窘境。她一个女人,拼死拼活支撑起一个家,而她抬眼望去,就能看到好吃懒做的“瞎子”媳妇,她不愁吃不愁穿,冷不丁不怀好意的泼一盆脏水过来。
电视机就成为一种象征,是二嫫压抑的欲望、扭曲的自尊、骨子里的好强的象征,得到它,所有这些象征都实现了,而得不到,就是她二嫫的完败。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二嫫对待那台电视机的执着、疯狂、不可理喻,甚至愚昧。
一部好电影,它的视角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这一个女人身上,掠过她的身影,还能看到她身后的生存背景——活生生的八九十年代的黄土高原乡村生活,贫瘠的土地,漫天的黄沙,闭塞的生活,落后愚昧的村民,廉价的生命,只有县城透露出一点点现代化气息,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悲哀吗?不,一切都那么日常,平淡中有坚韧,枯燥中有笑点,愚昧中有机巧,粗粝,却非常有质感。
这里面甚至还有动人的爱情,就是那个暴发户“瞎子”,他爱上了二嫫,这爱情,也是90年代乡村式的。他喜欢二嫫,就对她好,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他帮二嫫在县城卖了筐子,回来的路上,经过饭店,请二嫫吃了一顿好的。回到家里,二嫫骗丈夫说还没吃饭,这老村长就端出了两海碗的麻花面,面堆的山一样高,两人吃力的挑着面,正发愁怎么吃下去,村长又端着两海碗出来了,说,你们累了一天,多吃点儿!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把这两碗面吃完,不过,这一次,一种微妙的感情开始在二嫫心里荡漾。
二嫫的命运吊诡却在这里,即便你心比天高,也无法超越乡下的生活本身。二嫫在城里摸爬滚打赚了些钱,跟“瞎子”好了一段时间,却因为发现“瞎子”偷偷给她钱,觉得受到了屈辱,收拾铺盖回了家。在路上,“瞎子”扯着她坐车,这个倔强的女人,一声不吭,从车厢里挣扎出来,黄土漫漫,她要走自己的路。
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二嫫做麻花面,给病秧子丈夫熬药,卖完麻花面回来,把角角毛毛倒出来,数数看赚了多少。变化的是,因为“瞎子”在城里被打,说是跟别的女人乱搞,“瞎子”媳妇不再怀疑二嫫是第三者,两家的关系和解。终于,二嫫攒够了买电视机的钱,两家人浩浩荡荡的冲到了县城,买下了那台据说县长都买不起的大彩电。
结局完满吗?安装好了电视,村民们挤在二嫫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放足球比赛,村民甲问:这是外国人在打架吗?村民乙回答:嗯,还是打群架。一个稍微见过点世面的丙嗤笑他俩:打架?这都不懂,这是在打球。旁边的丁问:打什么球?丙回答:这是打篮球呢。他们说的那么认真,一本正经,真是90年代的乡村态度。
二嫫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她的原意是踢一场漂亮的足球,她只要一个进球就足够了,那就是买一台能给她赢来尊严和满足的电视机,结果更像是一场打架,一个女人跟生活的单打独斗。
在深冬的夜晚,雪花在天空飘扬,村里人坐了一屋子在二嫫家看电视,二嫫一家三口守在了靠近门框的最后面。夜渐渐深了,村民散去,徒留下这一家三口困顿的靠在门口睡着了。电视显示“再见”二字,再然后,就是刺啦刺啦一屏幕的雪花。
那一屏幕雪花也是上世纪90年代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电视节目结束,呈现满屏的雪花。现在,打开电视,永远有看不完的电视剧、广告、综艺节目、电影等等,电视成为了永动机,无休无止,让人失去了对它的期待和渴望。
这就是电影《二嫫》讲述的故事,影片的女主人公二嫫卯足劲儿就是这么干的,她没疯,也没傻,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她长的还挺漂亮。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二嫫这个女人有多固执,她蹲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不时扯着嗓子喊一声“卖麻花面咧”,喊过后,低下脑袋看着她前面一筐的麻花面。有人来买,人说“8毛,卖了吧?”她直愣愣回答“1块!”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如此几个回合,一捆麻花面还是以1块的价格卖了出去。
再往下,就是二嫫回到了家里,通过她的丈夫前村长的口,得知她编的筐子乡里面不收了,原因呢,果子收成不好,用不了那么多筐子。二嫫边麻利儿的忙活着家里的活计,边一次次的质疑那些筐子可是编了一夏天,“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
吃晚饭的时候,隔壁“瞎子”的女儿秀喊二嫫的儿子看电视。电视,在90年代初期,是乡下的新鲜玩意,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大概对此都印象颇深,一个村子,大概有个一两台,一到晚上,有电视的家里乌压压的全是看电视的人,挤不进去的甚至趴在窗户上使劲往里瞅。到了夏天,电视机被抬到外面,几十号人坐在前面巴巴望着那小小的屏幕。二嫫的邻居绰号“瞎子”的一家属于先富起来那一拨,不,那一个,全村估计就他家买了卡车,装了电视,在县城里还有些狐朋狗友的关系。偏巧“瞎子”媳妇有点泼辣,又没生下儿子,“瞎子”对长相俊俏的二嫫又有点意思,她对总是去蹭电视看的二嫫儿子当然没什么好脸色。小孩子嘛,不计较这个,每次秀在隔壁院子一喊,小家伙就往外蹿,于是二嫫一遍遍把儿子从电视跟前揪出来,恨铁不成钢的说,你是猪啊,不长记性,妈不是说了,给你买一台?或许,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坚定着二嫫买一台电视机的决心。
真正刺激二嫫的,不是电视机,而是自己的家境,还有电视机的女主人的衬托。二嫫的丈夫,是曾经的村长,往前推想一下,他在任的时候,二嫫的日子应该过的还不错,颇有姿色的二嫫肯嫁给这个男人,也应该是看上了这份不错。但这个男人在丧失权力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男人特征:他不行,干活不行,没力气,床上不行,还是没力气,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腰不好”。每次村里人喊他“村长”,这个男人向人澄清“不是啦,不是啦,不是村长了”,其实潜台词是“我不行了,我不行了”。二嫫就像家境破败后的鲁迅一样,瞬间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不知有多少人像“瞎子”媳妇一样,嘲笑她生活的窘境。她一个女人,拼死拼活支撑起一个家,而她抬眼望去,就能看到好吃懒做的“瞎子”媳妇,她不愁吃不愁穿,冷不丁不怀好意的泼一盆脏水过来。
电视机就成为一种象征,是二嫫压抑的欲望、扭曲的自尊、骨子里的好强的象征,得到它,所有这些象征都实现了,而得不到,就是她二嫫的完败。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二嫫对待那台电视机的执着、疯狂、不可理喻,甚至愚昧。
一部好电影,它的视角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这一个女人身上,掠过她的身影,还能看到她身后的生存背景——活生生的八九十年代的黄土高原乡村生活,贫瘠的土地,漫天的黄沙,闭塞的生活,落后愚昧的村民,廉价的生命,只有县城透露出一点点现代化气息,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悲哀吗?不,一切都那么日常,平淡中有坚韧,枯燥中有笑点,愚昧中有机巧,粗粝,却非常有质感。
这里面甚至还有动人的爱情,就是那个暴发户“瞎子”,他爱上了二嫫,这爱情,也是90年代乡村式的。他喜欢二嫫,就对她好,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他帮二嫫在县城卖了筐子,回来的路上,经过饭店,请二嫫吃了一顿好的。回到家里,二嫫骗丈夫说还没吃饭,这老村长就端出了两海碗的麻花面,面堆的山一样高,两人吃力的挑着面,正发愁怎么吃下去,村长又端着两海碗出来了,说,你们累了一天,多吃点儿!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把这两碗面吃完,不过,这一次,一种微妙的感情开始在二嫫心里荡漾。
二嫫的命运吊诡却在这里,即便你心比天高,也无法超越乡下的生活本身。二嫫在城里摸爬滚打赚了些钱,跟“瞎子”好了一段时间,却因为发现“瞎子”偷偷给她钱,觉得受到了屈辱,收拾铺盖回了家。在路上,“瞎子”扯着她坐车,这个倔强的女人,一声不吭,从车厢里挣扎出来,黄土漫漫,她要走自己的路。
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二嫫做麻花面,给病秧子丈夫熬药,卖完麻花面回来,把角角毛毛倒出来,数数看赚了多少。变化的是,因为“瞎子”在城里被打,说是跟别的女人乱搞,“瞎子”媳妇不再怀疑二嫫是第三者,两家的关系和解。终于,二嫫攒够了买电视机的钱,两家人浩浩荡荡的冲到了县城,买下了那台据说县长都买不起的大彩电。
结局完满吗?安装好了电视,村民们挤在二嫫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放足球比赛,村民甲问:这是外国人在打架吗?村民乙回答:嗯,还是打群架。一个稍微见过点世面的丙嗤笑他俩:打架?这都不懂,这是在打球。旁边的丁问:打什么球?丙回答:这是打篮球呢。他们说的那么认真,一本正经,真是90年代的乡村态度。
二嫫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她的原意是踢一场漂亮的足球,她只要一个进球就足够了,那就是买一台能给她赢来尊严和满足的电视机,结果更像是一场打架,一个女人跟生活的单打独斗。
在深冬的夜晚,雪花在天空飘扬,村里人坐了一屋子在二嫫家看电视,二嫫一家三口守在了靠近门框的最后面。夜渐渐深了,村民散去,徒留下这一家三口困顿的靠在门口睡着了。电视显示“再见”二字,再然后,就是刺啦刺啦一屏幕的雪花。
那一屏幕雪花也是上世纪90年代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电视节目结束,呈现满屏的雪花。现在,打开电视,永远有看不完的电视剧、广告、综艺节目、电影等等,电视成为了永动机,无休无止,让人失去了对它的期待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