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太美,所以不舍告别

第三集里玛丽遭遇了土耳其大使猝死的悲剧后和管家的一番对话一直萦绕不去,她说:人生有时真是不公,是吧?前一秒还笙歌鼎沸,下一秒就曲终人散了。你有没有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悄然逝去,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奇怪的是,我却是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幸福。可我却注定无法拥有。
什么是幸福呢?我们都有权利获得幸福。但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尽相同吧。
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又突然想起了那部充满了莺歌燕舞,华美衣裳的电影《玛丽皇后》,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彼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些精美于斯的到头来都是浮云。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国王问玛丽皇后,你喜欢这条林荫大道是吗?玛丽皇后说,我只是在向它道别。
细数自己看过的英国电影,在我所看过的所有电影中,只占据这一小部分,但是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里面寄托着一个梦想,一个对所有逝去的、美好的事物的追忆与幻想。像是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繁花落寞的《故园风雨后》,体会人情冷暖的《美丽曲线》,表现作家的《王尔德的情人》《闪亮的星》。里面所有的英国人都是那样优雅与从容,如果,你认为英国现在也许不再是这样了,那就看看他们表现校园生活的电影吧,《如果》《同窗之爱》,关于伊顿公学的哀伤往事,就会知道为什么英国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一旦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很难再改变了吧。所以现代的傲慢与偏见《BJ单身日记》里的达西先生还是要让他未来的孩子去伊顿公学。看着电影里那些美好的东西走向毁灭,就会明白为什么波兰斯基说,“我喜欢电影里的阴影,但现实中不是。”因为现实中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面对无论怎样的痛苦,看着里面的英国人,他们好像都是波澜不惊的,不会为所有的事情大惊小怪,凡事要合乎礼节体统,喜怒哀乐都要克制。举手投足不经意的细节,眉眼之间传递的秘密,都埋藏着一些或者是暧昧、或者是假象、或者是仇恨、或者是怨艾。而他们又是等级分明的,所有把上流社会区别于下层社会的标志都是那样滴水不漏,一丝不苟,一个鼻烟壶或者一对袖扣,都能彰显他们的品味和地位。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危机的今天,在所有的规则早已经被打破,这样一部传统的电视剧会这样吸引住我们目光的原因吧。我们哪个人没有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对逝去美好的缅怀呢?我们谁不怀念那样一个把我们紧密相连的纽带,把我们的生命彼此紧紧缠绕的年代呢?也许里面关于上流社会的浮华,下流社会的卑贱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平等自由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一个瞬间,就感到自己成为了那样一个不真实的暗流涌动庄园的主人,一个乌托邦、一个太阳城。是否有一个瞬间,我们感到即使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却也真切的参与着他们的生活,体会着他们的感情,发现着他们的秘密呢?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大,这个庄园有多大,人心也许比它们都大,但那里面总有一个角落,用来盛放着我们的爱。所以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是关于爱的,只是有些爱的深情,有些爱的绝望。最近在看一部美国家庭肥皂剧《兄弟姐妹》,这个家庭也充满了秘密、矛盾、纷争、纠葛,但是只有死亡能把这个家庭分开,因为维系他们的是爱,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爱。
看完了唐顿庄园。虽然结尾并不完满,但知道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所以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期待着这个故事最终会像简奥斯汀笔下的那些故事一切最终都会变好吧。我们也是,生活改变你,也改变了我。虽然不知道这些改变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也曾经为一张白纸,等待着开始人生崭新的一页。可是慢慢,这张纸已经发黄老旧,上面刻满了光阴的痕迹。这时才发现,这张纸已经不能再写上一个字了。人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白驹过隙,很多事情都未完成。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阶层都会经历过漫长的自我思考,然后自我认同,最终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吧。我想身为一个同志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不知为什么,我又想起了唐顿庄园里的一些细节。比如,当马修向庄园主罗伯特提出他并不需要一个贴身男仆时,罗伯特说这对仆人也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还有第二男仆威廉对玛丽说他的母亲希望他出人头地,玛丽不屑的说,成为一个男仆吗?威廉说他的的理想是成为第一男仆。还有不甘心做女仆的葛文对三小姐说,我和你们不一样,看看我吧,我只能一辈子做一个女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妄想找到一份工作,可是谁会要我呢?还有休斯太太,她终于有机会得到幸福,嫁给曾经的青梅竹马,但最终她放弃了。她觉得她的一生已经献给了唐顿。这些人卑微的愿望在很多英国古典电影电视里从未被提起,但是在这部剧里,我看到了原来每一个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或卑微,或远大。他们都听从着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着。
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渴望着爱与理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遇好坏。为什么我们会祈祷,也许就是因为当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就不再是孤单一人。有一个人在那里,听着你的倾诉,分享着你的快乐和痛苦。他知道你是怎样走来的,也知道你是怎样走去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吧。只是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太渺小。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上帝能不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呢?
什么是幸福呢?我们都有权利获得幸福。但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尽相同吧。
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又突然想起了那部充满了莺歌燕舞,华美衣裳的电影《玛丽皇后》,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彼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些精美于斯的到头来都是浮云。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国王问玛丽皇后,你喜欢这条林荫大道是吗?玛丽皇后说,我只是在向它道别。
细数自己看过的英国电影,在我所看过的所有电影中,只占据这一小部分,但是它们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里面寄托着一个梦想,一个对所有逝去的、美好的事物的追忆与幻想。像是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繁花落寞的《故园风雨后》,体会人情冷暖的《美丽曲线》,表现作家的《王尔德的情人》《闪亮的星》。里面所有的英国人都是那样优雅与从容,如果,你认为英国现在也许不再是这样了,那就看看他们表现校园生活的电影吧,《如果》《同窗之爱》,关于伊顿公学的哀伤往事,就会知道为什么英国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人,一旦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很难再改变了吧。所以现代的傲慢与偏见《BJ单身日记》里的达西先生还是要让他未来的孩子去伊顿公学。看着电影里那些美好的东西走向毁灭,就会明白为什么波兰斯基说,“我喜欢电影里的阴影,但现实中不是。”因为现实中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面对无论怎样的痛苦,看着里面的英国人,他们好像都是波澜不惊的,不会为所有的事情大惊小怪,凡事要合乎礼节体统,喜怒哀乐都要克制。举手投足不经意的细节,眉眼之间传递的秘密,都埋藏着一些或者是暧昧、或者是假象、或者是仇恨、或者是怨艾。而他们又是等级分明的,所有把上流社会区别于下层社会的标志都是那样滴水不漏,一丝不苟,一个鼻烟壶或者一对袖扣,都能彰显他们的品味和地位。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危机的今天,在所有的规则早已经被打破,这样一部传统的电视剧会这样吸引住我们目光的原因吧。我们哪个人没有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对逝去美好的缅怀呢?我们谁不怀念那样一个把我们紧密相连的纽带,把我们的生命彼此紧紧缠绕的年代呢?也许里面关于上流社会的浮华,下流社会的卑贱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平等自由的思考,但我们是否有一个瞬间,就感到自己成为了那样一个不真实的暗流涌动庄园的主人,一个乌托邦、一个太阳城。是否有一个瞬间,我们感到即使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却也真切的参与着他们的生活,体会着他们的感情,发现着他们的秘密呢?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大,这个庄园有多大,人心也许比它们都大,但那里面总有一个角落,用来盛放着我们的爱。所以所有的故事最终都是关于爱的,只是有些爱的深情,有些爱的绝望。最近在看一部美国家庭肥皂剧《兄弟姐妹》,这个家庭也充满了秘密、矛盾、纷争、纠葛,但是只有死亡能把这个家庭分开,因为维系他们的是爱,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爱。
看完了唐顿庄园。虽然结尾并不完满,但知道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所以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期待着这个故事最终会像简奥斯汀笔下的那些故事一切最终都会变好吧。我们也是,生活改变你,也改变了我。虽然不知道这些改变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也曾经为一张白纸,等待着开始人生崭新的一页。可是慢慢,这张纸已经发黄老旧,上面刻满了光阴的痕迹。这时才发现,这张纸已经不能再写上一个字了。人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白驹过隙,很多事情都未完成。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阶层都会经历过漫长的自我思考,然后自我认同,最终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吧。我想身为一个同志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不知为什么,我又想起了唐顿庄园里的一些细节。比如,当马修向庄园主罗伯特提出他并不需要一个贴身男仆时,罗伯特说这对仆人也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还有第二男仆威廉对玛丽说他的母亲希望他出人头地,玛丽不屑的说,成为一个男仆吗?威廉说他的的理想是成为第一男仆。还有不甘心做女仆的葛文对三小姐说,我和你们不一样,看看我吧,我只能一辈子做一个女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妄想找到一份工作,可是谁会要我呢?还有休斯太太,她终于有机会得到幸福,嫁给曾经的青梅竹马,但最终她放弃了。她觉得她的一生已经献给了唐顿。这些人卑微的愿望在很多英国古典电影电视里从未被提起,但是在这部剧里,我看到了原来每一个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或卑微,或远大。他们都听从着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着。
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渴望着爱与理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遇好坏。为什么我们会祈祷,也许就是因为当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就不再是孤单一人。有一个人在那里,听着你的倾诉,分享着你的快乐和痛苦。他知道你是怎样走来的,也知道你是怎样走去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吧。只是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太渺小。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上帝能不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呢?
这篇影评有剧透
优雅从容~~~~~~~~这个形容真的很配英国人。
我们哪个人没有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对逝去美好的缅怀呢?我们谁不怀念那样一个把我们紧密相连的纽带,把我们的生命彼此紧紧缠绕的年代呢?
----------------------------------------------------------------------------------------
想起了英国的时光,那段轻车快马的日子,布莱顿的石滩,剑桥的暗香浮动~~~~~~谢谢作者的妙笔。
还有女仆领班安娜,她终于有机会得到幸福,嫁给曾经的青梅竹马,但最终她放弃了。她觉得她的一生已经献给了唐顿。
————————————————————
休斯太太吧
@cecilia
谢谢纠正
@布莱顿的雪
也谢谢你
写的真好
写得真好:)
我们也曾经为一张白纸,等待着开始人生崭新的一页。可是慢慢,这张纸已经发黄老旧,上面刻满了光阴的痕迹。这时才发现,这张纸已经不能再写上一个字了。
----------------------
这句写的真美
这个故事讲的是英国北部地区的某贵族家庭因为继承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状况吧.呵呵..那些人都操着北部口音. 不过话说回来,北部确实有很多不错的庄园和城堡.
貌似每个家庭都这样哈....老大最受器重,老小最受宠爱, 老二最不受关注. 唉~
写的很不错 继续支持作者 支持Downtown Abby
第三季在哪里看啊?
喜欢你的评论
话说 第三集 玛丽跟那个什么土耳其大使发生了什么吗?当时英国允许未嫁就这样哇?
不好意思按错键了TAT!!!!!!!!!!
举手投足不经意的细节,眉眼之间传递的秘密,都埋藏着一些或者是暧昧、或者是假象、或者是仇恨、或者是怨艾。
不错,回想看过的买一部英剧或电影,还真是。。。
看得有种"守得云开终见月"的感动啊
她说:人生有时真是不公,是吧?前一秒还笙歌鼎沸,下一秒就曲终人散了。你有没有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悄然逝去,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奇怪的是,我却是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幸福。可我却注定无法拥有。
-----
其实,这段话有点莫名其妙。
那个大使明明就是个花花公子,大小姐一时经不住引诱也就罢了,怎么还那么念念不忘呢?不理解。
猝死什么的太狗血了
失去了才知道自己原来拥有着幸福,有了这样的经历,她认为自己一生差不多就毁了,从内心里毁了
其实编剧后面还告诉我们,人生很长,喜剧不给力,需要悲剧凑,所以一定要埋一个悲剧的种子
写得真好。个人觉得标题改成“不忍告别”更好~
死亡也不会把家人分开。爱是永远都不会消失与分开的
同好Jane Austen!
我们也曾经为一张白纸,等待着开始人生崭新的一页。可是慢慢,这张纸已经发黄老旧,上面刻满了光阴的痕迹。这时才发现,这张纸已经不能再写上一个字了。人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白驹过隙,很多事情都未完成。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阶层都会经历过漫长的自我思考,然后自我认同,最终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吧。
最后这一段: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渴望着爱与理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遇好坏。为什么我们会祈祷,也许就是因为当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就不再是孤单一人。有一个人在那里,听着你的倾诉,分享着你的快乐和痛苦。他知道你是怎样走来的,也知道你是怎样走去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吧。只是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太渺小。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上帝能不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呢?
----------------------
说的真好!
2012-05-03 18:33:53 醉倒何妨死便埋
她说:人生有时真是不公,是吧?前一秒还笙歌鼎沸,下一秒就曲终人散了。你有没有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悄然逝去,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奇怪的是,我却是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幸福。可我却注定无法拥有。
-----
其实,这段话有点莫名其妙。
那个大使明明就是个花花公子,大小姐一时经不住引诱也就罢了,怎么还那么念念不忘呢?不理解。
————————
同意,一个花花公子,而且他是直接讲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就是一夜情,而看似理智大小姐还是被其外表所迷惑,大小姐这里显得太肤浅了,难以理解
深得我心,必须给楼主点赞!
喜欢你的评论。
写得很美!很赞同!
这里她感叹的应该不是他和她之间的情感,而是生命无常吧,毕竟一个人活生生的突然就死在她眼前,这种经历足够讲这样的话了
2012-05-03 18:33:53 醉倒何妨死便埋
她说:人生有时真是不公,是吧?前一秒还笙歌鼎沸,下一秒就曲终人散了。你有没有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悄然逝去,而自己却无力回天。奇怪的是,我却是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幸福。可我却注定无法拥有。
-----
其实,这段话有点莫名其妙。
那个大使明明就是个花花公子,大小姐一时经不住引诱也就罢了,怎么还那么念念不忘呢?不理解。
————————
同意,一个花花公子,而且他是直接讲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就是一夜情,而看似理智大小姐还是被其外表所迷惑,大小姐这里显得太肤浅了,难以理解
————————————
你们难道没有一时冲动,买过没用的东西。难道没有因为一个同学长得好看,就比别的同学多一些留意和亲近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你们确实是少有的完全不被色相所迷的如来了。
花花公子也好,一夜情也好,Mary所想的当时只有“他真好看啊”这一个简单的执念,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所后悔的,正是这样一个“如幻如泡”的瞬息意乱,带来了长久的伤痛。自己筹谋许久的,营造年深的大公主形象,毁于一旦,这样的伤,无论别人看起来或深或浅,在她自己这一关,最难将息。
但是她最终,没有走入宗教,而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渐渐走出阴影,遇见大表哥,才是我等非如来所乐见的理智与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