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入门之作——第二诫:进退维谷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如果对电影感兴趣,并且想更深一步发掘电影的内涵,达到鉴赏艺术电影的程度,那么「十诫」中的第二诫,「进退维谷」的确是部入门的佳作,因为它具备了一切艺术电影的要素,包括故事、逻辑、意义、气氛、镜头、隐喻、象征等等。
Dorota 的丈夫Andrzej病入膏肓,Dorota却怀上了朋友的孩子。Dorota之前一直无法怀上孩子,这也是年龄渐大的她的最后一次机会。她抉择要不要留下孩子,于是找到丈夫Andrzej的主治医生,想知道丈夫会不会活下来,如果可以,那么她就堕胎。医生在知道Andrzej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说了慌,使得Dorota留下了孩子。
「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是第二诫的内容。初看之下,电影中的内容正好违反了这条诫命:Dorota找到医生,说在1小时之后将堕胎,医生劝其保留下孩子,因为她丈夫将要死去,Dorota说:「你发誓?」医生说:「我发誓。」这里,医生显然发了虚(假)誓,因为之前他就得知Dorota的丈夫Andrzej病情好转的迹象。虽然观众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不是病情的突变,但结尾显然证明了医生说了慌,违背了诫命。
不论是不是基督徒,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我们当然会按十诫中的每一条去做,尽管我也不得不说,今天,如果十诫的内容可以像法律一样判断人是否有罪,那么结果会颇令人失望,除了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之外,法律与道德已经分歧得很远很远。不过,十诫所关心的话题,显然不是那种「是」或「非」的情况,大部分的故事设定都在40%到60%的灰色阶段,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去处置。第二诫的故事就是这样,进退维谷的不只是表面上的Dorota,医生的两难境地更为激烈。
是的,虽然医生说了实话,Andrzej也会活命,对于这个境地,假如医生仅仅考量了这第二诫的诫命,那么显然最后的结果会是不完美的。所以,医生在对芭芭拉述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告诉了观众,孩子对父母的重要性这一点医生深信不疑,他必然会让孩子存活下来,代价就是说一个慌话。
基氏对影片节奏控制得极佳,其一就是在医生对芭芭拉说自己故事的时间上。这个故事只有两个部分,第一次医生所讲的时间是在影片开头,他描述了孩子换乳牙的场景。这个场景看上去没有太多意义,实际所陈述的是两个孩子所带给他和他妻子的乐趣,并为下面医生下决定埋了伏笔。第二次医生的故事已经讲到了最后,他上班的时候家被毁了,只留下大洞,我的推断(*)可能是二战时,医生的公寓被炸,家人尽失,包括两个孩子。紧接着,医生便找来了Dorota,并让她保留孩子。
(*)由于片源的问题,字幕没有交代很明白,所以此处我用「推断」一词;不过也可能原剧本对白即是如此。暂时没有找到此片脚本,望有知晓的可以指正。
对于堕胎这个问题,在天主教教义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天主教是不许堕胎的,它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五诫:勿杀人。本来,在一个天主教国家中堕胎是一个颇敏感的话题,但电影一上来就将冲突点之一定位在「是否堕胎」上,好像堕胎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基氏似乎是有意要传达出一种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有了这个话外之音很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诫命生搬硬套,认为医生只是在守「勿杀人」的诫命而忽视故事的逻辑性。医生并不是生硬地在权衡第二诫或第五诫的取舍——虽然对于波兰这样一个天主教国家,医生显然是一名教徒—— 最后的决定是他设身处地地考虑之后的结果。
影片最后的两个场景证明了一个正面意义的结果。Dorota回到了交响乐团中,表明了她的心结解开了,生活正常了,而她恍神的目光是想寻找听众中有没有医生,因为医生说过想听到她的演奏。Andrzej来答谢医生,抱怨了一大通生病之前的不如意,然而却因为妻子怀上了孩子而对生活有了信心,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不正是医生么?Andrzej问医生,你知道有孩子的意义吗?正是道出了医生的心声。
不少观众会疑问,一切真是完美吗,如果孩子亲生父亲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如果Andrzej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又会怎样?其实这些问题都被省略了,因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亲生父亲从此再也没有联系Dorota,而或者Andrzej也很乐意做一个养父……总之基耶斯洛夫斯基省略了Andrzej渐渐病愈的时间,假设了一切问题已经在这个时间内解决了,于是直接使用答谢场景来说明最后的结果。即使,一切真的有后续的纠葛,那也让陈翘英去续写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任务就此结束了。
电影的结局让看过「第一诫」的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它与「第一诫」的观点大相径庭。「第一诫」中,「科学」「输给了」「意外-命运」,看完「第一诫」,猜想这套电影大概是要表达一种对「十诫」神圣性的歌颂,违反诫命需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所以现在医生又违反了「第二诫」,按这个逻辑医生理应也不得好死,但结果虽然阴郁却算是喜剧收场,这也一下子就扭转了整套电影的方向:原来这部名为「Dekalog」的电影,赞颂的是人性而非神性,基氏想说明在人性的光辉之下,宗教的诫命其实不值一提,其后八个短片无不在此框架之下行进,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从技术上看,气氛的渲染是这部「第二诫」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老式公寓的光线很像CG作品中天光的运用,我看完整部十诫之后,最先记得的场景就是公寓清晨的特写,就像你一定会记得「双生花」中的水晶球折射的光线一样。光线的隐喻也十分明显,比如Dorota在家时不是晚上便是阴天,隐喻她的处境黯然。最后的场景,Andrzej感谢医生,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门口一个人物的剪影,等Andrzej走进房间,光线才照到他,这正是他所讲的经历,他从黑暗中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隐喻和象征在影片中也有力地推动着电影剧情的发展,给观众的揣摩也带来了许多乐趣。Dorota掰下植物的叶子,隐喻她孤独无助,在问题的处理上孑然一身,但最后她企图折断植物茎杆却没有成功,又隐喻她仍在努力试图寻找出口;摔破的茶杯,隐喻她此时心灵脆弱得和它一样不堪一击。 Andrzej病房中滴落的水滴,断断续续,象征他生命的微弱,而营造的这个气氛,观众似乎也可以清楚体会到他的痛苦;最后蜜蜂爬出水杯正是 Andrzej病情好转、生命得救的写照。
我还想说一点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让与Andrzej同病房的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的病患先走一步,不仅验证了医生之前的一句话,「有些人不可救药却活了下来,有些人好好地却死了」,对他来说,好好地却死了,正是战争的受害者,是其自身的感受,但同时也再一次表明导演「对命运的不可知论观点」,与以往大多数电影一样,这点可能是导演偷偷影射了一下年代的政治环境。
————————
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非新教国家。我们都知道,天主教的「十诫」与(绝大部分)新教派的「十诫」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在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时,要站在天主教国家这样一个语境中,要了解一些天主教和誓反教派教义的区别之处。
第二,「第二诫」中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医生对芭芭拉讲自己故事的两个镜头,如果忽略了这两个镜头,「第二诫」几乎是无逻辑的,如此一来那真陷入了神秘主义——尽管看像「两生花」这样的电影第一印象都会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结构松散、漫无目的,但事实上包括他早期纪录片在内的所有电影,甚至是「无休无止」,其实都是逻辑性极强的故事。
Dorota 的丈夫Andrzej病入膏肓,Dorota却怀上了朋友的孩子。Dorota之前一直无法怀上孩子,这也是年龄渐大的她的最后一次机会。她抉择要不要留下孩子,于是找到丈夫Andrzej的主治医生,想知道丈夫会不会活下来,如果可以,那么她就堕胎。医生在知道Andrzej病情好转的情况下说了慌,使得Dorota留下了孩子。
「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是第二诫的内容。初看之下,电影中的内容正好违反了这条诫命:Dorota找到医生,说在1小时之后将堕胎,医生劝其保留下孩子,因为她丈夫将要死去,Dorota说:「你发誓?」医生说:「我发誓。」这里,医生显然发了虚(假)誓,因为之前他就得知Dorota的丈夫Andrzej病情好转的迹象。虽然观众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不是病情的突变,但结尾显然证明了医生说了慌,违背了诫命。
不论是不是基督徒,作为一个正常的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我们当然会按十诫中的每一条去做,尽管我也不得不说,今天,如果十诫的内容可以像法律一样判断人是否有罪,那么结果会颇令人失望,除了杀人放火,抢劫强奸之外,法律与道德已经分歧得很远很远。不过,十诫所关心的话题,显然不是那种「是」或「非」的情况,大部分的故事设定都在40%到60%的灰色阶段,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去处置。第二诫的故事就是这样,进退维谷的不只是表面上的Dorota,医生的两难境地更为激烈。
是的,虽然医生说了实话,Andrzej也会活命,对于这个境地,假如医生仅仅考量了这第二诫的诫命,那么显然最后的结果会是不完美的。所以,医生在对芭芭拉述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告诉了观众,孩子对父母的重要性这一点医生深信不疑,他必然会让孩子存活下来,代价就是说一个慌话。
基氏对影片节奏控制得极佳,其一就是在医生对芭芭拉说自己故事的时间上。这个故事只有两个部分,第一次医生所讲的时间是在影片开头,他描述了孩子换乳牙的场景。这个场景看上去没有太多意义,实际所陈述的是两个孩子所带给他和他妻子的乐趣,并为下面医生下决定埋了伏笔。第二次医生的故事已经讲到了最后,他上班的时候家被毁了,只留下大洞,我的推断(*)可能是二战时,医生的公寓被炸,家人尽失,包括两个孩子。紧接着,医生便找来了Dorota,并让她保留孩子。
(*)由于片源的问题,字幕没有交代很明白,所以此处我用「推断」一词;不过也可能原剧本对白即是如此。暂时没有找到此片脚本,望有知晓的可以指正。
对于堕胎这个问题,在天主教教义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天主教是不许堕胎的,它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五诫:勿杀人。本来,在一个天主教国家中堕胎是一个颇敏感的话题,但电影一上来就将冲突点之一定位在「是否堕胎」上,好像堕胎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基氏似乎是有意要传达出一种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有了这个话外之音很好。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诫命生搬硬套,认为医生只是在守「勿杀人」的诫命而忽视故事的逻辑性。医生并不是生硬地在权衡第二诫或第五诫的取舍——虽然对于波兰这样一个天主教国家,医生显然是一名教徒—— 最后的决定是他设身处地地考虑之后的结果。
影片最后的两个场景证明了一个正面意义的结果。Dorota回到了交响乐团中,表明了她的心结解开了,生活正常了,而她恍神的目光是想寻找听众中有没有医生,因为医生说过想听到她的演奏。Andrzej来答谢医生,抱怨了一大通生病之前的不如意,然而却因为妻子怀上了孩子而对生活有了信心,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不正是医生么?Andrzej问医生,你知道有孩子的意义吗?正是道出了医生的心声。
不少观众会疑问,一切真是完美吗,如果孩子亲生父亲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如果Andrzej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又会怎样?其实这些问题都被省略了,因为这不是电影的重点,你可以理解为孩子亲生父亲从此再也没有联系Dorota,而或者Andrzej也很乐意做一个养父……总之基耶斯洛夫斯基省略了Andrzej渐渐病愈的时间,假设了一切问题已经在这个时间内解决了,于是直接使用答谢场景来说明最后的结果。即使,一切真的有后续的纠葛,那也让陈翘英去续写吧,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任务就此结束了。
电影的结局让看过「第一诫」的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它与「第一诫」的观点大相径庭。「第一诫」中,「科学」「输给了」「意外-命运」,看完「第一诫」,猜想这套电影大概是要表达一种对「十诫」神圣性的歌颂,违反诫命需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所以现在医生又违反了「第二诫」,按这个逻辑医生理应也不得好死,但结果虽然阴郁却算是喜剧收场,这也一下子就扭转了整套电影的方向:原来这部名为「Dekalog」的电影,赞颂的是人性而非神性,基氏想说明在人性的光辉之下,宗教的诫命其实不值一提,其后八个短片无不在此框架之下行进,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对传统的反抗声音」。
从技术上看,气氛的渲染是这部「第二诫」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老式公寓的光线很像CG作品中天光的运用,我看完整部十诫之后,最先记得的场景就是公寓清晨的特写,就像你一定会记得「双生花」中的水晶球折射的光线一样。光线的隐喻也十分明显,比如Dorota在家时不是晚上便是阴天,隐喻她的处境黯然。最后的场景,Andrzej感谢医生,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门口一个人物的剪影,等Andrzej走进房间,光线才照到他,这正是他所讲的经历,他从黑暗中走到了另一个世界。
隐喻和象征在影片中也有力地推动着电影剧情的发展,给观众的揣摩也带来了许多乐趣。Dorota掰下植物的叶子,隐喻她孤独无助,在问题的处理上孑然一身,但最后她企图折断植物茎杆却没有成功,又隐喻她仍在努力试图寻找出口;摔破的茶杯,隐喻她此时心灵脆弱得和它一样不堪一击。 Andrzej病房中滴落的水滴,断断续续,象征他生命的微弱,而营造的这个气氛,观众似乎也可以清楚体会到他的痛苦;最后蜜蜂爬出水杯正是 Andrzej病情好转、生命得救的写照。
我还想说一点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还给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让与Andrzej同病房的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的病患先走一步,不仅验证了医生之前的一句话,「有些人不可救药却活了下来,有些人好好地却死了」,对他来说,好好地却死了,正是战争的受害者,是其自身的感受,但同时也再一次表明导演「对命运的不可知论观点」,与以往大多数电影一样,这点可能是导演偷偷影射了一下年代的政治环境。
————————
补充说明两点:
第一,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非新教国家。我们都知道,天主教的「十诫」与(绝大部分)新教派的「十诫」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在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时,要站在天主教国家这样一个语境中,要了解一些天主教和誓反教派教义的区别之处。
第二,「第二诫」中最重要的场景就是医生对芭芭拉讲自己故事的两个镜头,如果忽略了这两个镜头,「第二诫」几乎是无逻辑的,如此一来那真陷入了神秘主义——尽管看像「两生花」这样的电影第一印象都会觉得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结构松散、漫无目的,但事实上包括他早期纪录片在内的所有电影,甚至是「无休无止」,其实都是逻辑性极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