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纯情
(2007-01-30 01:58:19)
一切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高潮时还没有精液射出。我的心中一片阳光,幻想着自己是世界上最早熟,最复杂的人。在那个年龄,我以为自私和矛盾只属于那些小说电影里的反面角色,并且只会与金钱和利益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年龄,我还热衷于《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样的偶像电视剧,并且为里面的情节感动莫名。在那个年龄,我意识不到还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来对以前的心理做一次倒戈,无比悲哀,痛哭流涕。
此文中的线索人物是徐静蕾。显而易见,这与她在《将》中的表演分不开。虽然王朔的说法是她那时也就一花瓶,可是由于清醇的形象,使我有意无意都会将她与我当时暗恋的那个女孩子所联系到一起。文静,甜美,傻兮兮的笑——我找不到其他的语言来形容这保留在我脑海中的形象。看着电视中的她,感觉一个女朋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记得片中,李亚鹏与她接吻时,我攥着一手的汗,替李亚鹏高兴得半死,心里直琢磨这小子太幸福了。没有偶像的崇拜,没有性幻想,这个女人完全做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印在我的视觉模板中,只等待哪天可以有个人来对号入座。
等我到了十六岁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情书》。那个时候这样的文化已经显得有些泛滥,精华糟粕一齐涌来。让我注意到这部电视剧的是,徐静蕾饰演其中的女主角。片中的内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完全没有了当年《将》带给我的震撼。虽然老徐还是那样地笑着,不过不同的是,这次的她,和片中的几个男演员亲了个遍。编剧的安排,让她的角色和那几个角色都发生了“心灵上的碰撞”,产生了“爱的火花”。这一切过程,全是剧情的需要。可是在我看来,徐静蕾已然打破了我心中一直保留着的恋爱对象的样板型,让我迷茫起来。在我那个时候的认识里,一个人是不应该和这么多人亲密,不应该产生这么多的感情。因为她在《将》中和李亚鹏是恋人,所以她就算再演其他的电视,也不应该再重新谈恋爱,重新和人亲嘴。她演艺生涯的感情戏,应该永远定格在《将》中。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对纯情的爱情报有任何幻想。
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可笑至极。因为这完全是被对一种象征,一个人的占有欲给冲昏了头。也只有在今天来进行反思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私和矛盾这样的性格缺陷,也会在除了金钱和利益以外的地方,和我联系得如此紧密。
摆脱这样的思想顽疾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价值体系的毁灭再建造。要重新认识到生活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他人的生活本质有任何的干涉。并且这一切都是要诚心诚意地进行,否则只会是自欺欺人,到头来还是无法参透其中的道理。
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我正处于自欺欺人的状态,和一群哥们假惺惺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宣称在爱情的名义下可以容纳所有,仿佛遇到每一个《情书》中的徐静蕾时,都会像第一次在《将》中看到她时那样,充满热爱,热情似火。而对于任何不同的意见,我都会表示出强烈的鄙视,仿佛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无比崇高,无比进步的。可是在标榜着对于《情书》的接纳的同时,仍然猥琐地寻找着自己的《将》。楞头青们,对于所有的价值观念其实都是茫然无比,纸上谈兵。可是一直到我们体毛茂盛,喉结停止发育时,这一假象仍然没有被戳穿。
后来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大伙各奔东西。没有找到或者找到了自己的甜蜜。重要的是没有人再关心这个问题,如何过好眼前才是最重要的。没看到的更加小心翼翼,看到的假装没有看到。慢慢地我发现了自己的虚伪,并且开始了为之痛苦。这痛苦不光包含着本身的巨大能量,同时使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无法抬头。而叶公好龙也无外乎如此。
总有成长的时候,手段就是靠经验的积累和旁人的引导。我不在乎是真的认识清楚了自私和矛盾的问题所在,或者只是因为假装着到最后自己也信以为真的地步。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比过好眼前更重要,甚至将来。欢呼着心灵的解放的时候,难免还是会有一丝难过轻轻地飘过去。我不再和朋友们谈论关于那些电视剧里的情节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再幼稚地做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偶尔还是会去商店租来《将》的光碟,只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却再也找不到《情书》。
后来,给《情书》唱片尾曲《世界末日》的SBDW乐队解散了,随之而去的,是那个电视剧曾经带给我的困惑。后来,徐静蕾不做演员改做导演,不过她给我的印象,只剩下那个新浪博客的第一点击率。后来,我偶尔还是会想一想曾经和那个喜欢过的女孩子在湖边聊《将》,再看看身边充斥的《情书》。后来,我认识到自己这样是不对的,在我分别观看那两部电视剧中间的一段日子里的心态,虽然美好,却太过纯情。后来,我告诉自己,那样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因为没有人不会改变。
庆幸的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真的告别纯情了。
一切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高潮时还没有精液射出。我的心中一片阳光,幻想着自己是世界上最早熟,最复杂的人。在那个年龄,我以为自私和矛盾只属于那些小说电影里的反面角色,并且只会与金钱和利益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年龄,我还热衷于《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样的偶像电视剧,并且为里面的情节感动莫名。在那个年龄,我意识不到还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来对以前的心理做一次倒戈,无比悲哀,痛哭流涕。
此文中的线索人物是徐静蕾。显而易见,这与她在《将》中的表演分不开。虽然王朔的说法是她那时也就一花瓶,可是由于清醇的形象,使我有意无意都会将她与我当时暗恋的那个女孩子所联系到一起。文静,甜美,傻兮兮的笑——我找不到其他的语言来形容这保留在我脑海中的形象。看着电视中的她,感觉一个女朋友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记得片中,李亚鹏与她接吻时,我攥着一手的汗,替李亚鹏高兴得半死,心里直琢磨这小子太幸福了。没有偶像的崇拜,没有性幻想,这个女人完全做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印在我的视觉模板中,只等待哪天可以有个人来对号入座。
等我到了十六岁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情书》。那个时候这样的文化已经显得有些泛滥,精华糟粕一齐涌来。让我注意到这部电视剧的是,徐静蕾饰演其中的女主角。片中的内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完全没有了当年《将》带给我的震撼。虽然老徐还是那样地笑着,不过不同的是,这次的她,和片中的几个男演员亲了个遍。编剧的安排,让她的角色和那几个角色都发生了“心灵上的碰撞”,产生了“爱的火花”。这一切过程,全是剧情的需要。可是在我看来,徐静蕾已然打破了我心中一直保留着的恋爱对象的样板型,让我迷茫起来。在我那个时候的认识里,一个人是不应该和这么多人亲密,不应该产生这么多的感情。因为她在《将》中和李亚鹏是恋人,所以她就算再演其他的电视,也不应该再重新谈恋爱,重新和人亲嘴。她演艺生涯的感情戏,应该永远定格在《将》中。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对纯情的爱情报有任何幻想。
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可笑至极。因为这完全是被对一种象征,一个人的占有欲给冲昏了头。也只有在今天来进行反思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自私和矛盾这样的性格缺陷,也会在除了金钱和利益以外的地方,和我联系得如此紧密。
摆脱这样的思想顽疾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价值体系的毁灭再建造。要重新认识到生活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他人的生活本质有任何的干涉。并且这一切都是要诚心诚意地进行,否则只会是自欺欺人,到头来还是无法参透其中的道理。
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我正处于自欺欺人的状态,和一群哥们假惺惺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宣称在爱情的名义下可以容纳所有,仿佛遇到每一个《情书》中的徐静蕾时,都会像第一次在《将》中看到她时那样,充满热爱,热情似火。而对于任何不同的意见,我都会表示出强烈的鄙视,仿佛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无比崇高,无比进步的。可是在标榜着对于《情书》的接纳的同时,仍然猥琐地寻找着自己的《将》。楞头青们,对于所有的价值观念其实都是茫然无比,纸上谈兵。可是一直到我们体毛茂盛,喉结停止发育时,这一假象仍然没有被戳穿。
后来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大伙各奔东西。没有找到或者找到了自己的甜蜜。重要的是没有人再关心这个问题,如何过好眼前才是最重要的。没看到的更加小心翼翼,看到的假装没有看到。慢慢地我发现了自己的虚伪,并且开始了为之痛苦。这痛苦不光包含着本身的巨大能量,同时使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无法抬头。而叶公好龙也无外乎如此。
总有成长的时候,手段就是靠经验的积累和旁人的引导。我不在乎是真的认识清楚了自私和矛盾的问题所在,或者只是因为假装着到最后自己也信以为真的地步。因为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比过好眼前更重要,甚至将来。欢呼着心灵的解放的时候,难免还是会有一丝难过轻轻地飘过去。我不再和朋友们谈论关于那些电视剧里的情节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再幼稚地做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偶尔还是会去商店租来《将》的光碟,只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却再也找不到《情书》。
后来,给《情书》唱片尾曲《世界末日》的SBDW乐队解散了,随之而去的,是那个电视剧曾经带给我的困惑。后来,徐静蕾不做演员改做导演,不过她给我的印象,只剩下那个新浪博客的第一点击率。后来,我偶尔还是会想一想曾经和那个喜欢过的女孩子在湖边聊《将》,再看看身边充斥的《情书》。后来,我认识到自己这样是不对的,在我分别观看那两部电视剧中间的一段日子里的心态,虽然美好,却太过纯情。后来,我告诉自己,那样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因为没有人不会改变。
庆幸的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真的告别纯情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