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库布里克《洛丽塔》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库布里克《洛丽塔》 作者:刘铮
--------------------------------------------------------------------------------
1997年出了一个由阿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e)执导的新电影版《洛丽塔》,我至今没有看过。不是看不着,是看不起,不相信他能拍得好。想想主演杰里米·艾恩斯那一双眼睛就够了,难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饥渴。
以前我读纳博科夫的访谈录《固执己见》,印象特别深的是纳博科夫对库布里克拍的影片《洛丽塔》十分推崇,这在他颇不寻常,因为我们都很清楚纳博科夫的怒气、怨气不见得比他的才气小。现在重检此书,发现有三处谈到库布里克的电影版,每回的评语都在变化,称赞还是称赞,不过罅隙逐渐扩大,下面露出的乃是不满。
第一次是1963年3月接受《花花公子》记者采访时讲的,彼时电影刚上映不久,纳博科夫说话几乎不留余地:“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四位主要演员都当得起最高的赞誉。”第二次是在1964年8月,纳博科夫似乎渐渐醒转过来:“就电影而言,我很崇拜《洛丽塔》这部片子——但很遗憾他们没给我机会参与制作。喜欢我的小说的人说影片太不完整。不过,根据我的作品改编的其它电影能像库布里克拍摄的这样有魅力的话,我不会多叨叨的。”第三次已在两年之后,纳博科夫准备出版自己写的电影剧本全文,也许是认为库布里克对原作改动过多了,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的提问时不无怨怼地说道:“我不愿说库布里克的电影平庸,就电影而言,它是一流的,但那不是我写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他为什么不按我的指示、不照我梦想的那样去做。”
其实没有什么难想的,库布里克主见那么强的人,怎么可能听人家的指示,更不必说强加上来的什么梦想了。我看影片《洛丽塔》,就像看纳博科夫和库布里克在进行拉锯战。不单单是体力的拉锯、意志的拉锯,更是艺术观念的拉锯,甚至是不同艺术品类无可规避的拉锯。这让我联想起小说中亨伯特最后带着手枪找奎尔蒂寻仇时,描写两人在地上扭打的一段:“我们之间的扭斗,既没有凶猛的拳击,也没有打飞的家具。他和我是两个用脏棉花和烂布头填塞的假人。这是一场无声的、软绵绵的、谈不上任何招式的搏斗,是在两个文人学士之间进行的,其中一个被毒品拖垮了身体,另一个患有心脏病,喝了太多的杜松子酒。”
我的联想并非像看上去那么随意,实际上是库布里克对原著所做的重大改动提醒了我。在小说《洛丽塔》中,无论是洛丽塔,还是黑兹夫人和奎尔蒂,都不过是些跑龙套的角色,他们不是不重要,但他们的重要性只能体现在对亨伯特的反衬上头。亨伯特是小说唯一的主角,他揽镜临川为的仅仅是照见自己,奎尔蒂他们就是亨伯特的镜子和流水。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我们眼见着奎尔蒂崛起了。从影片倒叙性的开头起,奎尔蒂就成为一种力量,他和亨伯特较量着,这种较量遂成为影片的主线,主角的地位也由独尊变为并峙。
库布里克的改动显而易见:公路上神秘的尾随车辆是后添上去的;奎尔蒂在汽车旅馆里装扮那个阴阳怪气追根问底的警察的事本来是没有的;在小说中,劝说亨伯特允许洛丽塔参加舞蹈团的人也不是奎尔蒂假冒的什么人,而是一位真正的普拉特太太;当然,亨伯特病卧旅馆时那通骚扰电话也不是从原著里打来的。这样一改,戏剧性自然提升不少,不过我们本不是来看侦探片的,何况影片一早已将结局揭晓,再不停追问凶手是谁有什么意思呢。依我看,库布里克树起奎尔蒂这样一个主角,深意不在这里。
严格地说,奎尔蒂与亨伯特不是对手,倒像是一对兄弟。这是“两个用脏棉花和烂布头填塞的假人”,这是两个破了产的文明人。说他们是文明人,因为他们经过文明的洗礼,他们也各以其聪明参透了文明的破产,正因为他们是从文明中来的,他们对文明的脆弱也最了解。奎尔蒂拍摄色情电影,亨伯特迷恋含苞少女,他们非常清楚这些忤逆行为的实质,但忤逆亦是一种文明,为蒙昧者和世故者所不知。反过来,说他们是破产的,因为他们自以为为文明所浸染,其实他们的心还没沾过文明的水滴呢。他们的心就像只桃子:蒙昧是外皮上的绒毛,虽然扰人,到底是容易脱去的,果肉丰美细腻,然而一旦烂掉,便会露出里面的硬核,这硬核就是庸俗,就是纳博科夫说的“没有什么比它更令人兴奋了”的东西。庸俗并不是文明的对立物,与文明对立的是愚昧,庸俗是从文明内部爬出来的。文明延续一天,庸俗的寿命就会增加一天。
奎尔蒂与亨伯特都庸俗——其实《洛丽塔》中无一人不庸俗——但其形态却又不同,一个愤世嫉俗,另一个猥琐虚矫,一个从文明的梦中醒来了,发觉梦中的楼阙都是假的,于是奋力掊击踩踏那残垣剩瓦,另一个是压根儿没有睡着过,却躲在那庄严的楼阙之下,装得好像真有此一梦似的。库布里克从《洛丽塔》中拈出奎尔蒂这么一个人物,他是把梦里梦外都看透了。
纳博科夫也承认,库布里克拍了一部有魅力的电影,不过我仍然觉得小说《洛丽塔》并没有被电影汲尽,甚至永远也不可能被汲尽。在那绠短难及的井底,静静躺卧着小说的语气。大家都清楚,小说《洛丽塔》是亨伯特自述出来的,他那夸饰矫揉的语气由始至终贯穿着。他讲的故事,雾失楼台,虚虚实实,让人怀疑它有几分可信,然而问题就在于我们除了亨伯特那夸饰矫揉的语气之外,并没有别一种途径、第二个声音藉以明了事件本身,一句话,我们只能听亨伯特的,听他的谎言,听他的呓语。然而,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纳博科夫的独创性也正在此体现。按说,纳博科夫是循着福楼拜的路子下来的,但他的《洛丽塔》在某种程度上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超越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福楼拜虽找了这样一个虚荣的女人作主人公,但他写到后来也还不免动情,而纳博科夫写亨伯特、写洛丽塔那真叫无情,纳博科夫恰恰凭着他的无动于衷超越了福楼拜,因为福楼拜那条路子本来讲的就是要无动于衷地干他的手艺活儿。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库布里克的改编,我隐约觉得他早就明白了,以电影影像的直接性再现小说语气的含混性是不可能的,电影有电影的阃域,小说有小说的疆土。蒲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傻瓜蜂拥而至。”(for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库布里克将亨伯特的独语变成与奎尔蒂的对话,在无法涉足的地方另辟蹊径,他岂但不是傻瓜,简直精明得很。
--------------------------------------------------------------------------------
1997年出了一个由阿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e)执导的新电影版《洛丽塔》,我至今没有看过。不是看不着,是看不起,不相信他能拍得好。想想主演杰里米·艾恩斯那一双眼睛就够了,难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饥渴。
以前我读纳博科夫的访谈录《固执己见》,印象特别深的是纳博科夫对库布里克拍的影片《洛丽塔》十分推崇,这在他颇不寻常,因为我们都很清楚纳博科夫的怒气、怨气不见得比他的才气小。现在重检此书,发现有三处谈到库布里克的电影版,每回的评语都在变化,称赞还是称赞,不过罅隙逐渐扩大,下面露出的乃是不满。
第一次是1963年3月接受《花花公子》记者采访时讲的,彼时电影刚上映不久,纳博科夫说话几乎不留余地:“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四位主要演员都当得起最高的赞誉。”第二次是在1964年8月,纳博科夫似乎渐渐醒转过来:“就电影而言,我很崇拜《洛丽塔》这部片子——但很遗憾他们没给我机会参与制作。喜欢我的小说的人说影片太不完整。不过,根据我的作品改编的其它电影能像库布里克拍摄的这样有魅力的话,我不会多叨叨的。”第三次已在两年之后,纳博科夫准备出版自己写的电影剧本全文,也许是认为库布里克对原作改动过多了,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的提问时不无怨怼地说道:“我不愿说库布里克的电影平庸,就电影而言,它是一流的,但那不是我写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他为什么不按我的指示、不照我梦想的那样去做。”
其实没有什么难想的,库布里克主见那么强的人,怎么可能听人家的指示,更不必说强加上来的什么梦想了。我看影片《洛丽塔》,就像看纳博科夫和库布里克在进行拉锯战。不单单是体力的拉锯、意志的拉锯,更是艺术观念的拉锯,甚至是不同艺术品类无可规避的拉锯。这让我联想起小说中亨伯特最后带着手枪找奎尔蒂寻仇时,描写两人在地上扭打的一段:“我们之间的扭斗,既没有凶猛的拳击,也没有打飞的家具。他和我是两个用脏棉花和烂布头填塞的假人。这是一场无声的、软绵绵的、谈不上任何招式的搏斗,是在两个文人学士之间进行的,其中一个被毒品拖垮了身体,另一个患有心脏病,喝了太多的杜松子酒。”
我的联想并非像看上去那么随意,实际上是库布里克对原著所做的重大改动提醒了我。在小说《洛丽塔》中,无论是洛丽塔,还是黑兹夫人和奎尔蒂,都不过是些跑龙套的角色,他们不是不重要,但他们的重要性只能体现在对亨伯特的反衬上头。亨伯特是小说唯一的主角,他揽镜临川为的仅仅是照见自己,奎尔蒂他们就是亨伯特的镜子和流水。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我们眼见着奎尔蒂崛起了。从影片倒叙性的开头起,奎尔蒂就成为一种力量,他和亨伯特较量着,这种较量遂成为影片的主线,主角的地位也由独尊变为并峙。
库布里克的改动显而易见:公路上神秘的尾随车辆是后添上去的;奎尔蒂在汽车旅馆里装扮那个阴阳怪气追根问底的警察的事本来是没有的;在小说中,劝说亨伯特允许洛丽塔参加舞蹈团的人也不是奎尔蒂假冒的什么人,而是一位真正的普拉特太太;当然,亨伯特病卧旅馆时那通骚扰电话也不是从原著里打来的。这样一改,戏剧性自然提升不少,不过我们本不是来看侦探片的,何况影片一早已将结局揭晓,再不停追问凶手是谁有什么意思呢。依我看,库布里克树起奎尔蒂这样一个主角,深意不在这里。
严格地说,奎尔蒂与亨伯特不是对手,倒像是一对兄弟。这是“两个用脏棉花和烂布头填塞的假人”,这是两个破了产的文明人。说他们是文明人,因为他们经过文明的洗礼,他们也各以其聪明参透了文明的破产,正因为他们是从文明中来的,他们对文明的脆弱也最了解。奎尔蒂拍摄色情电影,亨伯特迷恋含苞少女,他们非常清楚这些忤逆行为的实质,但忤逆亦是一种文明,为蒙昧者和世故者所不知。反过来,说他们是破产的,因为他们自以为为文明所浸染,其实他们的心还没沾过文明的水滴呢。他们的心就像只桃子:蒙昧是外皮上的绒毛,虽然扰人,到底是容易脱去的,果肉丰美细腻,然而一旦烂掉,便会露出里面的硬核,这硬核就是庸俗,就是纳博科夫说的“没有什么比它更令人兴奋了”的东西。庸俗并不是文明的对立物,与文明对立的是愚昧,庸俗是从文明内部爬出来的。文明延续一天,庸俗的寿命就会增加一天。
奎尔蒂与亨伯特都庸俗——其实《洛丽塔》中无一人不庸俗——但其形态却又不同,一个愤世嫉俗,另一个猥琐虚矫,一个从文明的梦中醒来了,发觉梦中的楼阙都是假的,于是奋力掊击踩踏那残垣剩瓦,另一个是压根儿没有睡着过,却躲在那庄严的楼阙之下,装得好像真有此一梦似的。库布里克从《洛丽塔》中拈出奎尔蒂这么一个人物,他是把梦里梦外都看透了。
纳博科夫也承认,库布里克拍了一部有魅力的电影,不过我仍然觉得小说《洛丽塔》并没有被电影汲尽,甚至永远也不可能被汲尽。在那绠短难及的井底,静静躺卧着小说的语气。大家都清楚,小说《洛丽塔》是亨伯特自述出来的,他那夸饰矫揉的语气由始至终贯穿着。他讲的故事,雾失楼台,虚虚实实,让人怀疑它有几分可信,然而问题就在于我们除了亨伯特那夸饰矫揉的语气之外,并没有别一种途径、第二个声音藉以明了事件本身,一句话,我们只能听亨伯特的,听他的谎言,听他的呓语。然而,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纳博科夫的独创性也正在此体现。按说,纳博科夫是循着福楼拜的路子下来的,但他的《洛丽塔》在某种程度上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超越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福楼拜虽找了这样一个虚荣的女人作主人公,但他写到后来也还不免动情,而纳博科夫写亨伯特、写洛丽塔那真叫无情,纳博科夫恰恰凭着他的无动于衷超越了福楼拜,因为福楼拜那条路子本来讲的就是要无动于衷地干他的手艺活儿。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库布里克的改编,我隐约觉得他早就明白了,以电影影像的直接性再现小说语气的含混性是不可能的,电影有电影的阃域,小说有小说的疆土。蒲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傻瓜蜂拥而至。”(for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库布里克将亨伯特的独语变成与奎尔蒂的对话,在无法涉足的地方另辟蹊径,他岂但不是傻瓜,简直精明得很。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