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之蛋

当一个人用长篇大论来讲述一件他认为有趣的事,但讲完后没人买账,那人也许会怒,至少不爽、感觉失败——竟然无人赏识他的反讽、智慧、幽默。看着他不爽的样子,和那些糟糕的长论,恨不得搬出昆德拉的话来为他救场:“没有比让人理解幽默更难的了。”让阿Q附身,幽默和智性是他的,只是别人不懂。
幽默与可笑一纸之隔,高明与拙劣的界限也常处于模糊地带。喜欢《以眼杀人》的人,作为黑色喜剧,大可捧它有如科恩兄弟电影一般的神韵,连演员也是科恩兄弟电影里跑出来的:乔治•克鲁尼(《阅后即焚》、《真情假爱》、《逃狱三王》)、杰夫•布里吉斯(《谋杀绿脚趾》、正在进行的新作《大地惊雷》);作为反战片,将之列为和库布里克的黑色喜剧《奇爱博士》并驾齐驱的新时代反战片。
读心术、萨满、点穴等,片中花里胡哨的东西可不少,营造喜剧色彩和荒谬感呗,为喜欢它的人提供了名目杂多、可用于津津乐道的笑料。而对那些对之不感冒的人呢,就成了沉闷而无聊的插科打诨,效果不是喜剧,而是莫名其妙。
美国人拍了不计其数的战争电影,大多都高举反战和人道主义的旗帜,二战带来的恐慌居多,越战是反战真正的营养源,为好莱坞供给了数十年的题材库。世界上的大多国家目前都处于舞文弄墨的和平时代,不时听到耍刀枪的声音,常是美国拿弱小国家开刀。那些反战电影之于政治,没多大作用,电影导演只是新时代的文人,发点牢骚、引点众生的情怀,或者借战争之名,钻进电影艺术中,开拓新的镜头、结构、风格。电影之于编导,像文人的情书一样,有时只是为了练笔。
在反战这一诉求上,《以眼杀人》从侧面出发。伊万•麦格雷戈饰演的记者遭妻子抛弃,于是上了战场。这可笑的动机,引发了一连串奇怪的事件。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比尔也是个奇妙的角色,经历过越战,一幅嬉皮士的扮相,一身荒唐事。演员们一本正经的表演,和他们的荒诞事件,构成一幕严肃的讽刺剧。但归根到底,这只是一次戏谑,一次严肃的戏谑。
可以把这些出其不意的喜剧事件,当做带有智慧含量的讽刺,达到很棒的反战效果。这种迂回的方式,实则也是一种迂腐。拿战争开火,干脆别来只痒而不痛的开涮,正面交锋就是了。再拿《奇爱博士》为例,在当时,那是犯天下之大不韪的事。现下的环境不一样了,《以眼杀人》也就是不痛不痒的调侃。《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是一个糟糕的样板,必须联系到当下才能显现出一点批判效果,电影本身的笨拙和这一“施教”的出发点,都过于迂腐。《以眼杀人》的花哨东西多,可以说,导演对讽刺战争或许并不上心,他在意的就是那些点穴、读心术等,用这些元素完成一次智力拼贴,达到黑色喜剧的效果。
一部处女作,召集一众大牌演员参演,自然是一件风光、了不得的事儿。这些所谓的性格演员们,他们既想与好莱坞的商业味保持点距离,显出一副特例独行的卓尔不群样,又为了避免失败,尤其是商业上的失败,常常很保守。《以眼杀人》的规矩和熟练样子,其实没什么独特可言。
据说在现实中,真有美国大兵试图用穿墙术和读心术,来与敌手交锋。现实的荒诞常常大于电影的荒诞,自焚、邪教、偏执等,荒诞不经的事情非常多。问题是,来自真实,并不能保证电影建立在令人信服的真实上,以反讽现实。《以眼杀人》只是一个由扯淡下的蛋,至于扯淡高明与否,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窃以为,《以眼杀人》是纯扯淡,无聊而迂腐,那些趣点和双关语犯不着回头再看。
幽默与可笑一纸之隔,高明与拙劣的界限也常处于模糊地带。喜欢《以眼杀人》的人,作为黑色喜剧,大可捧它有如科恩兄弟电影一般的神韵,连演员也是科恩兄弟电影里跑出来的:乔治•克鲁尼(《阅后即焚》、《真情假爱》、《逃狱三王》)、杰夫•布里吉斯(《谋杀绿脚趾》、正在进行的新作《大地惊雷》);作为反战片,将之列为和库布里克的黑色喜剧《奇爱博士》并驾齐驱的新时代反战片。
读心术、萨满、点穴等,片中花里胡哨的东西可不少,营造喜剧色彩和荒谬感呗,为喜欢它的人提供了名目杂多、可用于津津乐道的笑料。而对那些对之不感冒的人呢,就成了沉闷而无聊的插科打诨,效果不是喜剧,而是莫名其妙。
美国人拍了不计其数的战争电影,大多都高举反战和人道主义的旗帜,二战带来的恐慌居多,越战是反战真正的营养源,为好莱坞供给了数十年的题材库。世界上的大多国家目前都处于舞文弄墨的和平时代,不时听到耍刀枪的声音,常是美国拿弱小国家开刀。那些反战电影之于政治,没多大作用,电影导演只是新时代的文人,发点牢骚、引点众生的情怀,或者借战争之名,钻进电影艺术中,开拓新的镜头、结构、风格。电影之于编导,像文人的情书一样,有时只是为了练笔。
在反战这一诉求上,《以眼杀人》从侧面出发。伊万•麦格雷戈饰演的记者遭妻子抛弃,于是上了战场。这可笑的动机,引发了一连串奇怪的事件。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比尔也是个奇妙的角色,经历过越战,一幅嬉皮士的扮相,一身荒唐事。演员们一本正经的表演,和他们的荒诞事件,构成一幕严肃的讽刺剧。但归根到底,这只是一次戏谑,一次严肃的戏谑。
可以把这些出其不意的喜剧事件,当做带有智慧含量的讽刺,达到很棒的反战效果。这种迂回的方式,实则也是一种迂腐。拿战争开火,干脆别来只痒而不痛的开涮,正面交锋就是了。再拿《奇爱博士》为例,在当时,那是犯天下之大不韪的事。现下的环境不一样了,《以眼杀人》也就是不痛不痒的调侃。《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是一个糟糕的样板,必须联系到当下才能显现出一点批判效果,电影本身的笨拙和这一“施教”的出发点,都过于迂腐。《以眼杀人》的花哨东西多,可以说,导演对讽刺战争或许并不上心,他在意的就是那些点穴、读心术等,用这些元素完成一次智力拼贴,达到黑色喜剧的效果。
一部处女作,召集一众大牌演员参演,自然是一件风光、了不得的事儿。这些所谓的性格演员们,他们既想与好莱坞的商业味保持点距离,显出一副特例独行的卓尔不群样,又为了避免失败,尤其是商业上的失败,常常很保守。《以眼杀人》的规矩和熟练样子,其实没什么独特可言。
据说在现实中,真有美国大兵试图用穿墙术和读心术,来与敌手交锋。现实的荒诞常常大于电影的荒诞,自焚、邪教、偏执等,荒诞不经的事情非常多。问题是,来自真实,并不能保证电影建立在令人信服的真实上,以反讽现实。《以眼杀人》只是一个由扯淡下的蛋,至于扯淡高明与否,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窃以为,《以眼杀人》是纯扯淡,无聊而迂腐,那些趣点和双关语犯不着回头再看。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