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十七。

十七岁不哭,曾经是我写字台的玻璃台板下搁着的五个字,从我的16岁到我的17岁,整整两年,每天都要默念几遍。这是一段近乎折磨的时光,虽然现在的我已然记不清楚当时有发生过任何惊心动魄或者凄惨不已的事情。只记得,16岁我初三,在准备中考,和纠结的奇低的数学分数做着最激烈的斗争,最后我赢;17岁我高一,在理科实验班,和纠结的数理化和势力的班主任进行着无言的搏斗,最后我输。
十七岁不哭,是我TEENAGE时代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在初中,就此憧憬和恐惧未来的高中生活;第二次看时,已经告别17岁的高一时代,正迈向勇猛的高三,感慨良多;第三次看时,已经结束高三,正要走进大学,看得感伤不已;第四次看就是现在,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泪流满面。
那些做不完的卷子考不完的试的时光居然已经离我如此遥远,以至于我无法那么真实地回忆起当时究竟有多崩溃,而仿佛当初我觉得我是会铭记一辈子的。对于结束的高中时代,我是心有怨念的。因为似乎并没有那么专注地投入过学习中,连大学的一半专注都没有。总是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分心。现在看来,每天做十几张卷子是多么潇洒的一件事,一心一意准备考试是一件多么牛气哄哄的事情。当然那时也从来没有真心想过要学习,用电视里的话说:“我和考试有仇,和分数没仇;考试呢就越少越好,分数呢就越多越好!”每天守着电视,上着网,回到卧室也要先看会儿《萌芽》什么的,做着那时大家都做的“新概念”梦。幻想着哪天也真的可以不用高考就能被录取,不过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像我这样成语不会几个,写写都是错别字的小朋友,怎么可以靠模仿几个乖张的写作思路而成名呢。的确,太傻太天真。
电视里,我喜欢杨宇凌和简宁。喜欢前者是因为我和她的脾气性格很像,甚至遭遇也很一样;喜欢后者是因为我真的单纯地觉得他长得好看。那时候还没有帅不帅的概念,只是知道长的真好看。至今我仍然觉得他们很配。与当年青春的懵懂不同,快要结束青春的我,再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读懂了其中一些更深刻的意义。懂得了杨宇凌是如何把去身上的刺却仍然感到自卑和孤独,懂得了那无知的年纪里人言的可畏,懂得了简宁告诉杨宇凌他只能继续关注他,却不想承担那份爱,不想兵荒马乱时,杨宇凌心里的不甘和不解……不过,也仅仅是懂得而已,因为我也曾经历。却依然不曾能够给出青春的问号一个标准的解答,来避免那些可能的伤害。真的,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成长。或者,一边受伤一边学着成长。成长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只是你看问题的心态不一样了,亦或有没有这份答案已经无关紧要……
我长大了,当年的十七八九岁的演员也都已经成为大人了。他们屏幕里继续演戏、广告、代言;屏幕外继续绯闻、结婚又离婚。这一晃究竟是多少年?
在那个十七岁的年纪里,我终究还是哭过的,却已经忘记为了什么。时间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让我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有如此变化。那些原本想记住想忘记的都忘记了,那么现在我们以为永世不忘的东西,又会在多少年后没有踪迹。或者,人本就应豁达,既然注定要忘记,就不要执拗着对抗。
那年,我十七岁。你呢?
《十七岁不哭》的经典语录。
开学第一天,门前受挫,车不让开进来。问为什么?校长说没有为什么,这是振华的规定,入乡随俗。老师们说这叫自己的路自己走。走就走呗!头悬梁都悬了,振华都考进了,宿舍还怕走不到!
高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训练风雨无阻,考试风雨无阻。终于考进市重点的骄傲与满足,在那天的训练中一点儿一点儿崩溃,随着汗水与雨水流淌干净。父母的溺爱,长辈的呵护都离我们很远了。林林又哭了,乐心好像也哭了,许多女孩子都哭了。我有一刻也想哭,但哭什么呢?一排长说,既然军训,这是必然的一课!
我心里老在唱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我们,考试不仅是检验,也是经历,我们正是在多年的考试中学会勇敢,坚强。
那天,我们真的很高兴,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干成了想干的事。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随手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你在何处/我们所追慕的明天/不管衰弱/强健/贫瘠/富有/都透过欢乐/透过烦恼/把你追求/而在你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令人失望的现实—今天。
有一首歌:小雨下得正是时候,代表我流不出来的泪。
雷蒙说,其实电脑也是有脾气的,操作程序不对,它可以死机,抗拒执行。一个优秀的电脑专家,应该学会跟电脑对话。电脑都这样,人呢?也许我们这一代真的很矫情,一不留神,自尊心就受伤。我们比电脑复杂多了,不光有脑,还有心,自尊心。也许谁都不是故意的,但我们还是会受伤,伤了会很痛。比方现在的雷蒙,比方曾经的我。
五月艺术节,高一一的节目,在全校镇了。学校表扬了冯老师和高一一。冯老师表扬了我们。冯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支笔和一个小地球仪,我们当然明白那象征着什么。我们全班送给冯老师一把金色的小斧子,冯老师说她不明白那象征着什么。简宁告诉她,那象征着园丁的权利,她可以随时斧正我们这些没有成材的树苗,大家都乐意被斧正。雷蒙告诉她,这种斧正,对我们一生都很重要。林林告诉她,斧正的时候,尽量温柔点。有的同学胆小、爱哭,特别是女孩儿。我告诉她,我们感谢所有斧正我们的老师,更感谢我们送斧子的老师,因为我们只有十七岁,需要他们操很多心。我还告诉她,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的世界才比较简单,希望她斧正的时候,能懂得我们的游戏规则。懂了,就能沟通,沟通了,才没有误会。我的观点大家都同意,我们送冯老师那把小斧子的同时,也写上了这些话和一份全班同学都签名的名单。
就像我们坐车去目的地,沿途风景很美,美得让人心醉,情不自禁地想下车看看,但是,你要拼命地忍住,因为这儿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如果你觉得忍不住,不妨下车看看,然后再去。那么你再搭的车,就永远不会是此时此刻的这一辆,你就算到达了目的地,也不再会是生命中准时的那一刻。
生活中有很多诱惑,很多很多。就像进了商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肯放弃,那当然不行,因为我们没有钱付账,我们毕竟只有十七岁。十七岁的人,只能做十七岁人该做的事。
在这一学年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的困苦都没有阻止我们踏实、乐观地走到今天。青春不是一本只有欢乐的书,但青春的确很美好。
在这一学年中,我们有过烦恼,有过眼泪,那是因为我们年轻。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欢乐,我们充满希望。我们从不怀疑明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青春作证。
青春和信心,是我们对明天的承诺。明天,我们会更加努力,更加懂得自律和选择。明天的我们会出色、会优秀、会足够的好。
十七岁不哭,是我TEENAGE时代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在初中,就此憧憬和恐惧未来的高中生活;第二次看时,已经告别17岁的高一时代,正迈向勇猛的高三,感慨良多;第三次看时,已经结束高三,正要走进大学,看得感伤不已;第四次看就是现在,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泪流满面。
那些做不完的卷子考不完的试的时光居然已经离我如此遥远,以至于我无法那么真实地回忆起当时究竟有多崩溃,而仿佛当初我觉得我是会铭记一辈子的。对于结束的高中时代,我是心有怨念的。因为似乎并没有那么专注地投入过学习中,连大学的一半专注都没有。总是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分心。现在看来,每天做十几张卷子是多么潇洒的一件事,一心一意准备考试是一件多么牛气哄哄的事情。当然那时也从来没有真心想过要学习,用电视里的话说:“我和考试有仇,和分数没仇;考试呢就越少越好,分数呢就越多越好!”每天守着电视,上着网,回到卧室也要先看会儿《萌芽》什么的,做着那时大家都做的“新概念”梦。幻想着哪天也真的可以不用高考就能被录取,不过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像我这样成语不会几个,写写都是错别字的小朋友,怎么可以靠模仿几个乖张的写作思路而成名呢。的确,太傻太天真。
电视里,我喜欢杨宇凌和简宁。喜欢前者是因为我和她的脾气性格很像,甚至遭遇也很一样;喜欢后者是因为我真的单纯地觉得他长得好看。那时候还没有帅不帅的概念,只是知道长的真好看。至今我仍然觉得他们很配。与当年青春的懵懂不同,快要结束青春的我,再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读懂了其中一些更深刻的意义。懂得了杨宇凌是如何把去身上的刺却仍然感到自卑和孤独,懂得了那无知的年纪里人言的可畏,懂得了简宁告诉杨宇凌他只能继续关注他,却不想承担那份爱,不想兵荒马乱时,杨宇凌心里的不甘和不解……不过,也仅仅是懂得而已,因为我也曾经历。却依然不曾能够给出青春的问号一个标准的解答,来避免那些可能的伤害。真的,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成长。或者,一边受伤一边学着成长。成长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只是你看问题的心态不一样了,亦或有没有这份答案已经无关紧要……
我长大了,当年的十七八九岁的演员也都已经成为大人了。他们屏幕里继续演戏、广告、代言;屏幕外继续绯闻、结婚又离婚。这一晃究竟是多少年?
在那个十七岁的年纪里,我终究还是哭过的,却已经忘记为了什么。时间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让我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有如此变化。那些原本想记住想忘记的都忘记了,那么现在我们以为永世不忘的东西,又会在多少年后没有踪迹。或者,人本就应豁达,既然注定要忘记,就不要执拗着对抗。
那年,我十七岁。你呢?
《十七岁不哭》的经典语录。
开学第一天,门前受挫,车不让开进来。问为什么?校长说没有为什么,这是振华的规定,入乡随俗。老师们说这叫自己的路自己走。走就走呗!头悬梁都悬了,振华都考进了,宿舍还怕走不到!
高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训练风雨无阻,考试风雨无阻。终于考进市重点的骄傲与满足,在那天的训练中一点儿一点儿崩溃,随着汗水与雨水流淌干净。父母的溺爱,长辈的呵护都离我们很远了。林林又哭了,乐心好像也哭了,许多女孩子都哭了。我有一刻也想哭,但哭什么呢?一排长说,既然军训,这是必然的一课!
我心里老在唱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我们,考试不仅是检验,也是经历,我们正是在多年的考试中学会勇敢,坚强。
那天,我们真的很高兴,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干成了想干的事。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随手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你在何处/我们所追慕的明天/不管衰弱/强健/贫瘠/富有/都透过欢乐/透过烦恼/把你追求/而在你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令人失望的现实—今天。
有一首歌:小雨下得正是时候,代表我流不出来的泪。
雷蒙说,其实电脑也是有脾气的,操作程序不对,它可以死机,抗拒执行。一个优秀的电脑专家,应该学会跟电脑对话。电脑都这样,人呢?也许我们这一代真的很矫情,一不留神,自尊心就受伤。我们比电脑复杂多了,不光有脑,还有心,自尊心。也许谁都不是故意的,但我们还是会受伤,伤了会很痛。比方现在的雷蒙,比方曾经的我。
五月艺术节,高一一的节目,在全校镇了。学校表扬了冯老师和高一一。冯老师表扬了我们。冯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支笔和一个小地球仪,我们当然明白那象征着什么。我们全班送给冯老师一把金色的小斧子,冯老师说她不明白那象征着什么。简宁告诉她,那象征着园丁的权利,她可以随时斧正我们这些没有成材的树苗,大家都乐意被斧正。雷蒙告诉她,这种斧正,对我们一生都很重要。林林告诉她,斧正的时候,尽量温柔点。有的同学胆小、爱哭,特别是女孩儿。我告诉她,我们感谢所有斧正我们的老师,更感谢我们送斧子的老师,因为我们只有十七岁,需要他们操很多心。我还告诉她,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的世界才比较简单,希望她斧正的时候,能懂得我们的游戏规则。懂了,就能沟通,沟通了,才没有误会。我的观点大家都同意,我们送冯老师那把小斧子的同时,也写上了这些话和一份全班同学都签名的名单。
就像我们坐车去目的地,沿途风景很美,美得让人心醉,情不自禁地想下车看看,但是,你要拼命地忍住,因为这儿不是你要去的地方。如果你觉得忍不住,不妨下车看看,然后再去。那么你再搭的车,就永远不会是此时此刻的这一辆,你就算到达了目的地,也不再会是生命中准时的那一刻。
生活中有很多诱惑,很多很多。就像进了商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肯放弃,那当然不行,因为我们没有钱付账,我们毕竟只有十七岁。十七岁的人,只能做十七岁人该做的事。
在这一学年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的困苦都没有阻止我们踏实、乐观地走到今天。青春不是一本只有欢乐的书,但青春的确很美好。
在这一学年中,我们有过烦恼,有过眼泪,那是因为我们年轻。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欢乐,我们充满希望。我们从不怀疑明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青春作证。
青春和信心,是我们对明天的承诺。明天,我们会更加努力,更加懂得自律和选择。明天的我们会出色、会优秀、会足够的好。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