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生命
逐鹿生命
——评《猎鹿人》
1978年,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迈克尔•西米诺凭借一部《猎鹿人》获得奥斯卡十一项提名,最终折桂六项大奖。该片不仅成就了天才导演西米诺的名声,更重要的是带出了一批新星:日后在好莱坞叱咤风云的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里斯托弗•沃肯,在《猎鹿人》中早已一试身手。当然,1978年奥斯卡的评委们不会知道,《猎鹿人》仅仅是西米诺短暂灵感的昙花一现;更不会预见,《猎鹿人》的成功,成就了电影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越战片。或许只是因为越战和每个美国人的伤痛都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电影回味它,感悟它,佳作迭出。无论是另一位天才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或是动作片权威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抑或同样耐人寻味的《现代启示录》和《生于七月四日》,都是奥斯卡的一时经典。连肌肉男史泰龙都借越战之名彪悍地玩了一把《第一滴血》。但是,《猎鹿人》依然是独特的,它对人类情感心理的准确把握,它在故事情节上的丝丝入扣,它恰当好处的背景音乐,以及通过三位男主角展现出的战争最本质的那一面,都表明了六项奥斯卡大奖的实至名归。它受到广大影迷的追捧,电影专家的研究,相关学者的思考,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在虎年新春的爆竹声中,坚持把这部略带冗长(三小时),伤感(读下去你会知道),悲情(三个男人最后只有一个平安回家)的电影原原本本地看下来,对于我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看完了,没有快进,也没有倒带换盘。奇迹般地佩服自己的定力(连Nicky最后一枪爆头的时候眼角也没有湿更没有尖叫)。然而,当影片结束,Cavatina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泪水却早已无声地流了下来。
《猎鹿人》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越战期间,美国“钢都”匹兹堡附近的一个由俄裔美国人组成的小镇Clairton。小镇上5个爱好猎鹿的朋友中,Michael,Nicky和Steven即将奔赴越南战场,离开前,Steven和女友Angela举行了热闹的婚礼,然而,热闹之后,便是三人无言的告别。直升机翼声隆隆,他们已经来到了越南的雨林和稻田中间。
一次战斗中,三人被越南军队俘虏,残忍的越军逼Michael和Nicky玩“俄罗斯轮盘赌”。一番惊心动魄之后,Michael夺下了越军的枪,三人成功脱逃。但在逃亡过程中,Steven的双腿永远留在了越南,从此终身将在轮椅上度过;Nicky更是和Michael及Steven失散了。当Michael看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汇款,冒险起身寻找Nicky时,曾经单纯,害羞的Nicky早已自暴自弃,陷身西贡的“俄罗斯轮盘赌”赌场。
为了劝说Nicky回家,Michael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和Nicky又玩上了一局俄罗斯轮盘赌,但这在心如铁石的Nicky面前根本难以奏效。只听一声枪响,Nicky的身躯慢慢倒下,鲜血从他的太阳穴缓缓流出,作为生命,他已经不存在了。
Nicky的死亡,恰好发生在越战结束前夕。ABC富有历史感的报道,加上痛失亲人的哀伤,使得片尾朋友们齐唱的《God bless America》显得是那样真挚动人。歌声中,几个声音陆续响起“To Nicky”,影片在Cavatina汨汨的音乐声中就此定格。
看完《猎鹿人》,我想,我们已经不必去追索美国发动越战的正义与否;已经不必再去探究当时的越战是多么地不得人心;不必再去理会某些影评家的政治化批评:“越军是否真的这么残忍?”“俄罗斯人怎么会如此爱美国?”。这些问题的确很尖锐,可惜与影片主题无关,影片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历史,何况越战的缘起,发展,伤亡,都不是这些普通人所能决定的。正如三十年后重新以六项大奖折桂奥斯卡的伊战片《拆弹部队》一样,《猎鹿人》的主角,仅仅是战争中的普通人,它揭示的,仅仅是寻常的生活,寻常的苦难。
政治上的歧见,在人性挣扎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况且,那些苦难,早已摧残了整整一代人。
Cavatina
这是一曲贯穿全片的音乐,片首是它,片中有它,片尾还是它。
这是一首不只被西米诺看中的音乐,还包括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另一部巨作《辛德勒的名单》中,它的名字叫做《Give me your Names》。
Cavatina原本是意大利文,意思是“小曲,谣曲”,特指短小的抒情歌曲。在器乐意义上,Cavatina指的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人的弦乐小品。片头,曲子在轻柔和弦的伴奏下缓缓如歌,不乏一丝温情,一丝浪漫;可是在片尾,同样旋律的Cavatina渲染的却是一种无言的悲情,一种哀而不伤的眷念,影片的主题,在这里被音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线索,也正是在这种哀而不伤的氛围中渐次展开的。开头的一个小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Clairton小镇上的宁静生活,生活安详而快乐。婚礼上的气氛则是热闹非凡,上百个宾客伴着《喀秋莎》的乐曲翩翩起舞。唯一的例外可能就只有酒吧里一位美军大兵对越战经历的感受——“Fuck it”。当时这位大兵面对的是三个即将开赴越南战场的男人。
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西米诺对越战的真实看法。
战争悄然降临,镜头切换到越南的雨林和田野。美国大兵在丛林间艰难跋涉,枪声毫无预兆地响起,许多人倒下,还有一些人受了伤,剩下的人当了俘虏。在越南军营,一种叫“俄罗斯轮盘赌”的东西使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死亡,远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轰轰烈烈。
One-shot kills,毫无预兆,却结束了永远。
Michael和Nicky也就这样被推到了赌桌前。短短的几分钟,他们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深刻的心灵体验:侮辱,恐惧,权衡,逼迫,每一样都刻骨铭心。输赢与自己无关,但在输赢之前,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你只是猎人手下待宰的猎物,死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余下生命的每一秒钟,生不如死的恐惧都将如影随形。
在越南军营里,Cavatina是寂然无声的,骂声,枪声已经充塞了整个天空。
Michael脱险回到家乡以后,人们着迷于它的军服,贝雷帽和勋章。但Nicky的未婚妻Linda却更进一步,Nicky留下的心理空挡使她对Michael产生了爱意。黑暗中,Linda悄悄入房,吻了吻熟睡的Michael的脸颊,尔后和他紧紧拥抱。
这时,Cavatina的旋律再次响起。它咏叹的是什么呢?生活的曲折,还是重逢的喜悦,抑或感情的波折?也许三者兼有吧,也罢,对于孤独的Linda,Michael的归来是一种弥补;对于仍然是单身汉的Michael来说,Linda何尝不是另一种弥补?于是,两人靠拢,对话,拥抱。这只是一种相濡以沫,而绝非两情相悦。从影片中不难看出,担忧和恐惧,仍然伴随着这两个人。他们的感情能持久吗?这并非影片的主题,导演也没有说。我们只看到了,爱情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助和珍贵。
第三次Cavatina将要出现时,Nicky已逝,Steven已残,Clairton被一种莫名的悲哀笼罩。几个昔日的朋友坐在餐桌前,没有寒暄和笑脸,有的只有大家哽咽的“To Nicky”和“God bless America”,轮椅上的Steven若有所思,Michael表情凝重,Linda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许多观众的泪水就是在这一刻流下的,我也不例外。影片结束,Cavatina的旋律缓缓响起,荧幕转为黑暗,然后是演员表和一张张的剧照。Michael,Nicky,Steven,Stanley,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眼前晃过,好像就在昨天。然而物是人非,战争改变了一切。作为个体,他们渺小,卑微,不值一提,然而正是这些渺小的悲喜剧映照出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他们的生命,一如这首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Cavatina,短小精悍,几乎不加修饰,更没有华丽的伴奏和回旋,然而在越战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却显得是那么曲折动人。
鹿的隐喻
第一次猎鹿,射技精湛的Michael一枪击中麋鹿腹部,麋鹿应声而倒。
越战归来的第二次,Michael举枪瞄准,然后放下;三次重复之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第一次和Nicky被逼上“俄罗斯轮盘赌”,Michael的勇气尚存,斗志未丧;一番激烈搏杀之后,终于成功带领Nicky和Steven逃出了越军军营。
然而,Michael第二次的俄罗斯轮盘赌上,再多的勇气,斗志,友谊,甚至是兄弟之爱,都以无法挽回Nicky的死亡。One-shot kills,就是这么干净、利落、残酷。
BBC对此的评论是“俄罗斯轮盘赌,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鹿,又何尝不是?
在东方文化中,鹿的意思一般都被引申为权力,利益,乃至于天下。“鹿死谁手”,“逐鹿中原”,都表明了这种意涵。而在西方文化中,鹿的形象很简洁,很单纯。鹿象征着美好,纯洁与生命。到底我们该采用哪一种?见仁见智。不过说老实话,两种看法我都不愿意放弃。或许,在西米诺的脑子里,鹿的形象也就是一种东西观感的融合吧。
如果说,Michael第一次射鹿,还有一种“雄心勃勃”,“一箭封喉”的英雄情结蕴含在内的话,那么在第二次猎鹿时,鹿的形象几乎可以和他心中潜藏的美感,纯洁画上等号。你心中的那份纯洁还好吗?这是Michael向他自己,也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越战使他长大了,然而并不是没有代价。Michael变得愈发安静,愈发沉默寡言,这看似是一种成熟,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情中的外在锋芒已经被战争打磨得干干净净,取代它们的是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生命?Michael渐渐明白,然而什么也没有说。他心中的那一头鹿其实还在,只是早已隐没在万花丛中,旁人根本看不见。正因为看不见,鹿才避免了被射杀的危险,只是因此鹿的美丽也就无法为世人所知。出于对战争的本能恐惧,Michael将心中的美好和纯真深深包裹,这并没有错,正是这样使他避免了如Nicky一样最终的心灵崩溃。只是Michael激扬的青春也就这样被掩藏起来了。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从容扣响扳机,和伙伴一起扛着野鹿满载而归了。
第二次上山猎鹿,也许只有和Stanley的那一场交锋可以看做是Michael真性情的大表露。同伴之间发生了小小纠纷,Stanley竟拔出枪对准了Axel。在这时刻,Michael挺身而出,近乎蛮横地用“俄罗斯轮盘赌”的亲身经历告诉Stanley,生命其实很宝贵。也许只有在这一刻,我们才能看到Michael的真实内心。其实,他心中的鹿还在,他依然品格高尚,为人正直。
——只是,他已永远不再纯洁。
逐鹿生命
我爱你,爱你,真的。
——Michael,越南西贡赌场,Nicky自杀前一分钟
当Nicky在俄罗斯轮盘赌中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美国电视机里播发的是这样的一则新闻:“美军在越南作战的最后一章结束了,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海莉•布朗,ABC广播公司”,背景是南中国海面上的美国军舰和直升飞机。记者平缓,镇定的语调很容易让人忽略这个消息对于五万美国大兵的真实意义:战争终于结束了,神经紧绷,提心吊胆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他们总算可以回家了。当然,这不包括葬身越南的五万美国大兵,也不包括Nicky,在他的肉体被自己的最后一枪消灭之前,他的魂魄早已在越南的炮火下随风飘逝。
当然,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受到了摧残。越战归来,Steven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脸面面对家人,因为他的肉体只剩下了一半。Linda是Nicky的未婚妻,Nicky的死亡对她心理上的打击自不待言。连内心坚韧的Michael的性格也发生了突变:当Linda向他表示爱意的时候,内心含情脉脉的他并没有立即答应;阿巴拉契亚的狩猎场上,鹿已走入瞄准镜,可当时的他,最后却朝天放了空枪。这早已不是往日生龙活虎,在狩猎场上大显身手的Michael了。
但尽管如此,他们终究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换句话说,他们熬过来了。
尼采有一句名言:“没让你倒下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坚强。”
在生命的逐鹿中,他们到底还是赢家,即使已经多多少少地受了伤。
最终逐鹿生命生存下来的典型,无疑是穿越战火后的Michael。
越战归来,眼望着一步步远离自己视野的麋鹿,Michael情不自禁地大喊:“OK?”
山谷中传来一声回音“OK?”
Yeah, he’s still OK.
那天晚上,当Stanley向同伴举起猎枪的时候,Michael用轮盘赌的方式告诉这位朋友,要好好活着,生命只有一次。这次猎鹿,他没有一个猎物。然而,那时的他已经经历了一次心灵洗刷,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愈来愈深刻的感悟与体验,这也正是他变得更为坚强,更为成熟的原因。也正是从那一次猎鹿开始,他拥有了更为完善和坚韧的人格。
战场上轮盘赌的生死搏杀中,Michael是赢家;战后的生活中,尽管不无代价,但他同样是。无论是从残障疗养院苦口婆心,劝回身心濒临崩溃的Steven;还是后来孤身独创越南,试图从赌场接出失魂落魄的Nicky的时候。一个声音始终在提醒他:逐鹿生命不容易,每一刻都值得珍惜。珍惜身边的人,这个世界,以及独一无二的自己。Michael凭借着强大的内心力量,忠于自我的坚韧,最终生存了下来,并使他成为了Steven和Nicky的拯救者。
越战摧毁了许多东西,包括Steven的双腿和Nicky的肉体,Michael也同样深受打击。但心灵还在,魂魄未散。战争把他性格原有的模子打碎了,Michael凭借自身的顽强意志重新塑造了一个。我们不能说这个新的Michael比原先的那一个更加完美,但是Michael生存下来这一基本事实,却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平凡。更何况,不仅他自己活了下来,也拯救了高傲虚荣的Stanley和痛苦不堪的Steven,差一点还拯救了Nicky,实现了自己灵魂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Michael是这场生命逐鹿的赢家,当然是不为过的。
不在逐鹿中毁灭,就在逐鹿中升华。
要知道,他们最终追求的东西只有一样——生命。
——评《猎鹿人》
1978年,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迈克尔•西米诺凭借一部《猎鹿人》获得奥斯卡十一项提名,最终折桂六项大奖。该片不仅成就了天才导演西米诺的名声,更重要的是带出了一批新星:日后在好莱坞叱咤风云的罗伯特•德尼罗,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里斯托弗•沃肯,在《猎鹿人》中早已一试身手。当然,1978年奥斯卡的评委们不会知道,《猎鹿人》仅仅是西米诺短暂灵感的昙花一现;更不会预见,《猎鹿人》的成功,成就了电影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越战片。或许只是因为越战和每个美国人的伤痛都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通过电影回味它,感悟它,佳作迭出。无论是另一位天才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或是动作片权威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抑或同样耐人寻味的《现代启示录》和《生于七月四日》,都是奥斯卡的一时经典。连肌肉男史泰龙都借越战之名彪悍地玩了一把《第一滴血》。但是,《猎鹿人》依然是独特的,它对人类情感心理的准确把握,它在故事情节上的丝丝入扣,它恰当好处的背景音乐,以及通过三位男主角展现出的战争最本质的那一面,都表明了六项奥斯卡大奖的实至名归。它受到广大影迷的追捧,电影专家的研究,相关学者的思考,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在虎年新春的爆竹声中,坚持把这部略带冗长(三小时),伤感(读下去你会知道),悲情(三个男人最后只有一个平安回家)的电影原原本本地看下来,对于我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看完了,没有快进,也没有倒带换盘。奇迹般地佩服自己的定力(连Nicky最后一枪爆头的时候眼角也没有湿更没有尖叫)。然而,当影片结束,Cavatina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泪水却早已无声地流了下来。
《猎鹿人》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越战期间,美国“钢都”匹兹堡附近的一个由俄裔美国人组成的小镇Clairton。小镇上5个爱好猎鹿的朋友中,Michael,Nicky和Steven即将奔赴越南战场,离开前,Steven和女友Angela举行了热闹的婚礼,然而,热闹之后,便是三人无言的告别。直升机翼声隆隆,他们已经来到了越南的雨林和稻田中间。
一次战斗中,三人被越南军队俘虏,残忍的越军逼Michael和Nicky玩“俄罗斯轮盘赌”。一番惊心动魄之后,Michael夺下了越军的枪,三人成功脱逃。但在逃亡过程中,Steven的双腿永远留在了越南,从此终身将在轮椅上度过;Nicky更是和Michael及Steven失散了。当Michael看到从西贡寄来的匿名汇款,冒险起身寻找Nicky时,曾经单纯,害羞的Nicky早已自暴自弃,陷身西贡的“俄罗斯轮盘赌”赌场。
为了劝说Nicky回家,Michael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和Nicky又玩上了一局俄罗斯轮盘赌,但这在心如铁石的Nicky面前根本难以奏效。只听一声枪响,Nicky的身躯慢慢倒下,鲜血从他的太阳穴缓缓流出,作为生命,他已经不存在了。
Nicky的死亡,恰好发生在越战结束前夕。ABC富有历史感的报道,加上痛失亲人的哀伤,使得片尾朋友们齐唱的《God bless America》显得是那样真挚动人。歌声中,几个声音陆续响起“To Nicky”,影片在Cavatina汨汨的音乐声中就此定格。
看完《猎鹿人》,我想,我们已经不必去追索美国发动越战的正义与否;已经不必再去探究当时的越战是多么地不得人心;不必再去理会某些影评家的政治化批评:“越军是否真的这么残忍?”“俄罗斯人怎么会如此爱美国?”。这些问题的确很尖锐,可惜与影片主题无关,影片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历史,何况越战的缘起,发展,伤亡,都不是这些普通人所能决定的。正如三十年后重新以六项大奖折桂奥斯卡的伊战片《拆弹部队》一样,《猎鹿人》的主角,仅仅是战争中的普通人,它揭示的,仅仅是寻常的生活,寻常的苦难。
政治上的歧见,在人性挣扎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况且,那些苦难,早已摧残了整整一代人。
Cavatina
这是一曲贯穿全片的音乐,片首是它,片中有它,片尾还是它。
这是一首不只被西米诺看中的音乐,还包括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另一部巨作《辛德勒的名单》中,它的名字叫做《Give me your Names》。
Cavatina原本是意大利文,意思是“小曲,谣曲”,特指短小的抒情歌曲。在器乐意义上,Cavatina指的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人的弦乐小品。片头,曲子在轻柔和弦的伴奏下缓缓如歌,不乏一丝温情,一丝浪漫;可是在片尾,同样旋律的Cavatina渲染的却是一种无言的悲情,一种哀而不伤的眷念,影片的主题,在这里被音乐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线索,也正是在这种哀而不伤的氛围中渐次展开的。开头的一个小时,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Clairton小镇上的宁静生活,生活安详而快乐。婚礼上的气氛则是热闹非凡,上百个宾客伴着《喀秋莎》的乐曲翩翩起舞。唯一的例外可能就只有酒吧里一位美军大兵对越战经历的感受——“Fuck it”。当时这位大兵面对的是三个即将开赴越南战场的男人。
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西米诺对越战的真实看法。
战争悄然降临,镜头切换到越南的雨林和田野。美国大兵在丛林间艰难跋涉,枪声毫无预兆地响起,许多人倒下,还有一些人受了伤,剩下的人当了俘虏。在越南军营,一种叫“俄罗斯轮盘赌”的东西使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死亡,远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那么轰轰烈烈。
One-shot kills,毫无预兆,却结束了永远。
Michael和Nicky也就这样被推到了赌桌前。短短的几分钟,他们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深刻的心灵体验:侮辱,恐惧,权衡,逼迫,每一样都刻骨铭心。输赢与自己无关,但在输赢之前,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你只是猎人手下待宰的猎物,死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你余下生命的每一秒钟,生不如死的恐惧都将如影随形。
在越南军营里,Cavatina是寂然无声的,骂声,枪声已经充塞了整个天空。
Michael脱险回到家乡以后,人们着迷于它的军服,贝雷帽和勋章。但Nicky的未婚妻Linda却更进一步,Nicky留下的心理空挡使她对Michael产生了爱意。黑暗中,Linda悄悄入房,吻了吻熟睡的Michael的脸颊,尔后和他紧紧拥抱。
这时,Cavatina的旋律再次响起。它咏叹的是什么呢?生活的曲折,还是重逢的喜悦,抑或感情的波折?也许三者兼有吧,也罢,对于孤独的Linda,Michael的归来是一种弥补;对于仍然是单身汉的Michael来说,Linda何尝不是另一种弥补?于是,两人靠拢,对话,拥抱。这只是一种相濡以沫,而绝非两情相悦。从影片中不难看出,担忧和恐惧,仍然伴随着这两个人。他们的感情能持久吗?这并非影片的主题,导演也没有说。我们只看到了,爱情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助和珍贵。
第三次Cavatina将要出现时,Nicky已逝,Steven已残,Clairton被一种莫名的悲哀笼罩。几个昔日的朋友坐在餐桌前,没有寒暄和笑脸,有的只有大家哽咽的“To Nicky”和“God bless America”,轮椅上的Steven若有所思,Michael表情凝重,Linda的脸庞显得更加苍白。许多观众的泪水就是在这一刻流下的,我也不例外。影片结束,Cavatina的旋律缓缓响起,荧幕转为黑暗,然后是演员表和一张张的剧照。Michael,Nicky,Steven,Stanley,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眼前晃过,好像就在昨天。然而物是人非,战争改变了一切。作为个体,他们渺小,卑微,不值一提,然而正是这些渺小的悲喜剧映照出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他们的生命,一如这首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Cavatina,短小精悍,几乎不加修饰,更没有华丽的伴奏和回旋,然而在越战这个宏大的背景下,却显得是那么曲折动人。
鹿的隐喻
第一次猎鹿,射技精湛的Michael一枪击中麋鹿腹部,麋鹿应声而倒。
越战归来的第二次,Michael举枪瞄准,然后放下;三次重复之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第一次和Nicky被逼上“俄罗斯轮盘赌”,Michael的勇气尚存,斗志未丧;一番激烈搏杀之后,终于成功带领Nicky和Steven逃出了越军军营。
然而,Michael第二次的俄罗斯轮盘赌上,再多的勇气,斗志,友谊,甚至是兄弟之爱,都以无法挽回Nicky的死亡。One-shot kills,就是这么干净、利落、残酷。
BBC对此的评论是“俄罗斯轮盘赌,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鹿,又何尝不是?
在东方文化中,鹿的意思一般都被引申为权力,利益,乃至于天下。“鹿死谁手”,“逐鹿中原”,都表明了这种意涵。而在西方文化中,鹿的形象很简洁,很单纯。鹿象征着美好,纯洁与生命。到底我们该采用哪一种?见仁见智。不过说老实话,两种看法我都不愿意放弃。或许,在西米诺的脑子里,鹿的形象也就是一种东西观感的融合吧。
如果说,Michael第一次射鹿,还有一种“雄心勃勃”,“一箭封喉”的英雄情结蕴含在内的话,那么在第二次猎鹿时,鹿的形象几乎可以和他心中潜藏的美感,纯洁画上等号。你心中的那份纯洁还好吗?这是Michael向他自己,也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越战使他长大了,然而并不是没有代价。Michael变得愈发安静,愈发沉默寡言,这看似是一种成熟,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情中的外在锋芒已经被战争打磨得干干净净,取代它们的是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生命?Michael渐渐明白,然而什么也没有说。他心中的那一头鹿其实还在,只是早已隐没在万花丛中,旁人根本看不见。正因为看不见,鹿才避免了被射杀的危险,只是因此鹿的美丽也就无法为世人所知。出于对战争的本能恐惧,Michael将心中的美好和纯真深深包裹,这并没有错,正是这样使他避免了如Nicky一样最终的心灵崩溃。只是Michael激扬的青春也就这样被掩藏起来了。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从容扣响扳机,和伙伴一起扛着野鹿满载而归了。
第二次上山猎鹿,也许只有和Stanley的那一场交锋可以看做是Michael真性情的大表露。同伴之间发生了小小纠纷,Stanley竟拔出枪对准了Axel。在这时刻,Michael挺身而出,近乎蛮横地用“俄罗斯轮盘赌”的亲身经历告诉Stanley,生命其实很宝贵。也许只有在这一刻,我们才能看到Michael的真实内心。其实,他心中的鹿还在,他依然品格高尚,为人正直。
——只是,他已永远不再纯洁。
逐鹿生命
我爱你,爱你,真的。
——Michael,越南西贡赌场,Nicky自杀前一分钟
当Nicky在俄罗斯轮盘赌中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美国电视机里播发的是这样的一则新闻:“美军在越南作战的最后一章结束了,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具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海莉•布朗,ABC广播公司”,背景是南中国海面上的美国军舰和直升飞机。记者平缓,镇定的语调很容易让人忽略这个消息对于五万美国大兵的真实意义:战争终于结束了,神经紧绷,提心吊胆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他们总算可以回家了。当然,这不包括葬身越南的五万美国大兵,也不包括Nicky,在他的肉体被自己的最后一枪消灭之前,他的魂魄早已在越南的炮火下随风飘逝。
当然,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受到了摧残。越战归来,Steven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脸面面对家人,因为他的肉体只剩下了一半。Linda是Nicky的未婚妻,Nicky的死亡对她心理上的打击自不待言。连内心坚韧的Michael的性格也发生了突变:当Linda向他表示爱意的时候,内心含情脉脉的他并没有立即答应;阿巴拉契亚的狩猎场上,鹿已走入瞄准镜,可当时的他,最后却朝天放了空枪。这早已不是往日生龙活虎,在狩猎场上大显身手的Michael了。
但尽管如此,他们终究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换句话说,他们熬过来了。
尼采有一句名言:“没让你倒下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坚强。”
在生命的逐鹿中,他们到底还是赢家,即使已经多多少少地受了伤。
最终逐鹿生命生存下来的典型,无疑是穿越战火后的Michael。
越战归来,眼望着一步步远离自己视野的麋鹿,Michael情不自禁地大喊:“OK?”
山谷中传来一声回音“OK?”
Yeah, he’s still OK.
那天晚上,当Stanley向同伴举起猎枪的时候,Michael用轮盘赌的方式告诉这位朋友,要好好活着,生命只有一次。这次猎鹿,他没有一个猎物。然而,那时的他已经经历了一次心灵洗刷,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愈来愈深刻的感悟与体验,这也正是他变得更为坚强,更为成熟的原因。也正是从那一次猎鹿开始,他拥有了更为完善和坚韧的人格。
战场上轮盘赌的生死搏杀中,Michael是赢家;战后的生活中,尽管不无代价,但他同样是。无论是从残障疗养院苦口婆心,劝回身心濒临崩溃的Steven;还是后来孤身独创越南,试图从赌场接出失魂落魄的Nicky的时候。一个声音始终在提醒他:逐鹿生命不容易,每一刻都值得珍惜。珍惜身边的人,这个世界,以及独一无二的自己。Michael凭借着强大的内心力量,忠于自我的坚韧,最终生存了下来,并使他成为了Steven和Nicky的拯救者。
越战摧毁了许多东西,包括Steven的双腿和Nicky的肉体,Michael也同样深受打击。但心灵还在,魂魄未散。战争把他性格原有的模子打碎了,Michael凭借自身的顽强意志重新塑造了一个。我们不能说这个新的Michael比原先的那一个更加完美,但是Michael生存下来这一基本事实,却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不平凡。更何况,不仅他自己活了下来,也拯救了高傲虚荣的Stanley和痛苦不堪的Steven,差一点还拯救了Nicky,实现了自己灵魂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Michael是这场生命逐鹿的赢家,当然是不为过的。
不在逐鹿中毁灭,就在逐鹿中升华。
要知道,他们最终追求的东西只有一样——生命。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