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总能带来温暖

哭分好几种
类型一:悲从中来,伤心至极;那眼泪就像水龙头开闸一般稀里哗啦。小时候有次和老妈顶嘴,她老人家一怒说不要我了,当时慌的那叫一个六神无主,毫不夸张的感受到心脏一抽一抽的收缩,可惜下文不详,据说是因为哭昏过去的原因。
类型二:适度悲伤,有益健康;是我常用的方法。听同学读作文,鼻子一酸,眼睛一眨,眼泪就啪嗒啪嗒落下来。和朋友争执,互不搭理,抱着手机泪雨滂沱。看电影为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感动,听音乐为那忽高忽低的曲子伤情。谈不上痛彻心扉,但或多少都有那么点伤感。这时候哭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很舒服,很恰当。
类型三:故作伤感,博取同情;据说很多时候眼泪算是杀手锏。可惜我寥寥无几的若干次尝试都输得一败涂地。尤记初中音乐课上,坐后面的两人不停的折腾,搞的我在前排花枝乱颤笑成一团。老师拎起我和另一个女生,火山喷发怒不可遏。我憋了口气,嘴巴一翘眼睛一闭,开始回忆各种忧伤的小故事,最后的最后噗一声大笑不止,直到打了下课铃还缩着脖子一巅一巅。
类型四:没有察觉就泪流满面;过去对此相当不信,如此文艺,如此矫情,如此xxx的事情哪是我的风格。后来某天某时某地看着某部电影,毫无察觉,嘴角一咸,眼泪就这么下来了。比如《忘不了》,比如《窃听风暴》,比如《风雨哈佛路》又比如这部《放牛班的春天》。
。。。。。。
事实上还是更喜欢《歌声伴我心》这个译名,放牛班,总是带着些贬义的味道。
故事很简单,一群无恶不作的小孩儿,一个暴虐顽固的反派,一个执着有爱的老师,还有那么几个有趣无趣的配角。
当然,那个有爱的老师最后感动了这帮为非作歹的小混球,可逃不过被开除的命运;当然那个贪婪虚伪的反派终将被正义打到,灰溜溜的抱头鼠窜;当然,多年以后会有那么一个两个曾经的烂泥功成名就,某个下午或晚上眼眶湿润的回忆起童年时代~~~
最后荧幕上打出-------the end
没事的时候总是爱胡思乱想,为什么今天下雨明天不下,为什么有人出生有人死亡,为什么有那么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总是撩拨你脆弱的心脏然后让感情喷薄而出。
这部电影的故事薄弱的有点苍白,甚至连丝毫起伏导演都吝啬奉献。起先还以为孟丹多少会搞出点惊涛骇浪,杀杀人,见见血,可最后就那场大火都处理的温情脉脉。但是必须说,它确实好看,起码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大场面大制作,激烈的冲突,跌宕的情节看起来很爽,但就像人不能一辈子山崩地裂海枯石烂的谈恋爱一样,最后还不是都要回归朴实平淡的柴米油盐。所以老祖宗时常教育我们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到头来那种温馨的细腻的平时的往往却是最引人入胜深得人心。
感动于电影所展示的美,这种美是蕴含于内心深处,是藏匿于灵魂之中。马修是为真正的老师,就像我第一天坐在教室里学会的第一个句子: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他眼里,再顽劣也始终是个孩子。他热爱教育,更热爱音乐,因为他热爱生活。他只是个小老头,不是英雄不是伟人。他不敢公开对抗校长,偷偷暗恋莫汉奇漂亮的妈妈,认为自己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帮助孩子保守秘密,向院长掩盖学生们的错误,暗中组织大家练合唱,带着他们在阳光下春游。其实动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美妙的声音,旋律的本身以及可爱的歌词都美的像四月的微风。马修教给大家不仅仅是音乐,还有爱,包容,谅解。。。。生活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很庆幸自己的启蒙老师是一个像马修一样的人,让我在那所全市倒数的小学读过了最开心的读书生涯。这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人,怎样的事,始终怀着一颗积极的心。无论是挫折,坎坷,沮丧都不曾垂头丧气~~
见过欺软怕硬的语文老师,遇到势力刻薄的英语老师,还有对学生漠不关心只看重成绩的甲乙丙丁,大学里根本不知道你上过他的课的ABCD~~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阿谀逢迎左右逢源麻木不仁弄虚作假~~~这些人只是未必配得上老师二字,领着一份薪水,育人谈不上,教书也起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开篇又见老多多,回乡的理由都那么相似~~~不同的是一次是阿佛列多,一次是妈妈
不过马修和阿佛列多还真有那么点神似,都是可爱的老头啊~~~
最喜欢的镜头是马修看到莫汉奇的妈妈来探访飞奔回家,换上新衣服,手忙脚乱还不忘喷点香水的镜头。
这个时候的马修更像是个十几岁大孩子。
合唱团正式演出的时候,在莫汉奇的眼睛里我们都能看到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希望,热爱,谅解,宽容~~
太喜欢这个小老头啦~~还有最后小贝比诺追着公交车的那个镜头,一手抱着娃娃,一手那些小布袋,明知道几秒以后马修一定会回头抱起他,可是公车离开的刹那还是。。。。
虽然马修做的这一切不是想让谁记住他,不是出于任何目的,可是不喜欢成年的莫汉奇,似乎完全忘记了马修老师曾经的付出呀。如果没有小贝比诺带来的日记本,是不是这个人就空气般了无痕迹呢?
记得当初读黑泽明的《蛤蟆的油》有一段让我热泪盈眶以致眼前模糊:
《美好的星期天》上映了。几天以后,我接到一张明信片。
那明信片开头是这样写的:影片《美好的星期天》放完,影院灯亮了。观众都站起来,但是,有一个坐着不动在抽泣的老人……
我接着看下去,情不自禁要喊出声来。
这抽泣的老人原来是立川老师!就是那位非常疼爱我和植草圭之助(我的小学同班同学)、精心栽培过我们的立川精治老师!
立川老师的明信片继续写道:我从片头字幕上出现编剧植草圭之助、导演黑泽明开始,就热泪滚滚,以至银幕模糊了。
我立刻和植草联系,决定请立川老师到东宝公司宿舍来吃饭。我们俩有二十五年没有和立川老师一起吃饭了。
遗憾的是,老师瘦小干枯,牙也不结实了,吃牛肉好像很费劲。我想关照一下给他弄些软的来,刚站起来他就连忙制止,他说:“仅仅看到你们俩就是一次盛宴。”
植草和我恭谨地坐在老师面前。
老师仔细地看着我们,不住地点头赞许。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眼泪渐渐遮住我的视线,老师的面孔变得模糊不清。
高山仰止,吾师之恩
类型一:悲从中来,伤心至极;那眼泪就像水龙头开闸一般稀里哗啦。小时候有次和老妈顶嘴,她老人家一怒说不要我了,当时慌的那叫一个六神无主,毫不夸张的感受到心脏一抽一抽的收缩,可惜下文不详,据说是因为哭昏过去的原因。
类型二:适度悲伤,有益健康;是我常用的方法。听同学读作文,鼻子一酸,眼睛一眨,眼泪就啪嗒啪嗒落下来。和朋友争执,互不搭理,抱着手机泪雨滂沱。看电影为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感动,听音乐为那忽高忽低的曲子伤情。谈不上痛彻心扉,但或多少都有那么点伤感。这时候哭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很舒服,很恰当。
类型三:故作伤感,博取同情;据说很多时候眼泪算是杀手锏。可惜我寥寥无几的若干次尝试都输得一败涂地。尤记初中音乐课上,坐后面的两人不停的折腾,搞的我在前排花枝乱颤笑成一团。老师拎起我和另一个女生,火山喷发怒不可遏。我憋了口气,嘴巴一翘眼睛一闭,开始回忆各种忧伤的小故事,最后的最后噗一声大笑不止,直到打了下课铃还缩着脖子一巅一巅。
类型四:没有察觉就泪流满面;过去对此相当不信,如此文艺,如此矫情,如此xxx的事情哪是我的风格。后来某天某时某地看着某部电影,毫无察觉,嘴角一咸,眼泪就这么下来了。比如《忘不了》,比如《窃听风暴》,比如《风雨哈佛路》又比如这部《放牛班的春天》。
。。。。。。
事实上还是更喜欢《歌声伴我心》这个译名,放牛班,总是带着些贬义的味道。
故事很简单,一群无恶不作的小孩儿,一个暴虐顽固的反派,一个执着有爱的老师,还有那么几个有趣无趣的配角。
当然,那个有爱的老师最后感动了这帮为非作歹的小混球,可逃不过被开除的命运;当然那个贪婪虚伪的反派终将被正义打到,灰溜溜的抱头鼠窜;当然,多年以后会有那么一个两个曾经的烂泥功成名就,某个下午或晚上眼眶湿润的回忆起童年时代~~~
最后荧幕上打出-------the end
没事的时候总是爱胡思乱想,为什么今天下雨明天不下,为什么有人出生有人死亡,为什么有那么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总是撩拨你脆弱的心脏然后让感情喷薄而出。
这部电影的故事薄弱的有点苍白,甚至连丝毫起伏导演都吝啬奉献。起先还以为孟丹多少会搞出点惊涛骇浪,杀杀人,见见血,可最后就那场大火都处理的温情脉脉。但是必须说,它确实好看,起码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大场面大制作,激烈的冲突,跌宕的情节看起来很爽,但就像人不能一辈子山崩地裂海枯石烂的谈恋爱一样,最后还不是都要回归朴实平淡的柴米油盐。所以老祖宗时常教育我们水滴石穿以柔克刚。到头来那种温馨的细腻的平时的往往却是最引人入胜深得人心。
感动于电影所展示的美,这种美是蕴含于内心深处,是藏匿于灵魂之中。马修是为真正的老师,就像我第一天坐在教室里学会的第一个句子: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他眼里,再顽劣也始终是个孩子。他热爱教育,更热爱音乐,因为他热爱生活。他只是个小老头,不是英雄不是伟人。他不敢公开对抗校长,偷偷暗恋莫汉奇漂亮的妈妈,认为自己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帮助孩子保守秘密,向院长掩盖学生们的错误,暗中组织大家练合唱,带着他们在阳光下春游。其实动人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美妙的声音,旋律的本身以及可爱的歌词都美的像四月的微风。马修教给大家不仅仅是音乐,还有爱,包容,谅解。。。。生活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
我很庆幸自己的启蒙老师是一个像马修一样的人,让我在那所全市倒数的小学读过了最开心的读书生涯。这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人,怎样的事,始终怀着一颗积极的心。无论是挫折,坎坷,沮丧都不曾垂头丧气~~
见过欺软怕硬的语文老师,遇到势力刻薄的英语老师,还有对学生漠不关心只看重成绩的甲乙丙丁,大学里根本不知道你上过他的课的ABCD~~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阿谀逢迎左右逢源麻木不仁弄虚作假~~~这些人只是未必配得上老师二字,领着一份薪水,育人谈不上,教书也起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开篇又见老多多,回乡的理由都那么相似~~~不同的是一次是阿佛列多,一次是妈妈
不过马修和阿佛列多还真有那么点神似,都是可爱的老头啊~~~
最喜欢的镜头是马修看到莫汉奇的妈妈来探访飞奔回家,换上新衣服,手忙脚乱还不忘喷点香水的镜头。
这个时候的马修更像是个十几岁大孩子。
合唱团正式演出的时候,在莫汉奇的眼睛里我们都能看到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希望,热爱,谅解,宽容~~
太喜欢这个小老头啦~~还有最后小贝比诺追着公交车的那个镜头,一手抱着娃娃,一手那些小布袋,明知道几秒以后马修一定会回头抱起他,可是公车离开的刹那还是。。。。
虽然马修做的这一切不是想让谁记住他,不是出于任何目的,可是不喜欢成年的莫汉奇,似乎完全忘记了马修老师曾经的付出呀。如果没有小贝比诺带来的日记本,是不是这个人就空气般了无痕迹呢?
记得当初读黑泽明的《蛤蟆的油》有一段让我热泪盈眶以致眼前模糊:
《美好的星期天》上映了。几天以后,我接到一张明信片。
那明信片开头是这样写的:影片《美好的星期天》放完,影院灯亮了。观众都站起来,但是,有一个坐着不动在抽泣的老人……
我接着看下去,情不自禁要喊出声来。
这抽泣的老人原来是立川老师!就是那位非常疼爱我和植草圭之助(我的小学同班同学)、精心栽培过我们的立川精治老师!
立川老师的明信片继续写道:我从片头字幕上出现编剧植草圭之助、导演黑泽明开始,就热泪滚滚,以至银幕模糊了。
我立刻和植草联系,决定请立川老师到东宝公司宿舍来吃饭。我们俩有二十五年没有和立川老师一起吃饭了。
遗憾的是,老师瘦小干枯,牙也不结实了,吃牛肉好像很费劲。我想关照一下给他弄些软的来,刚站起来他就连忙制止,他说:“仅仅看到你们俩就是一次盛宴。”
植草和我恭谨地坐在老师面前。
老师仔细地看着我们,不住地点头赞许。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眼泪渐渐遮住我的视线,老师的面孔变得模糊不清。
高山仰止,吾师之恩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