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生如玫瑰般绚烂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芷宁写于2007年5月21日)
一直记得电影《亨利八世》最后的镜头:亨利八世那庞大肥硕的尸身躺在宽大豪华的棺木里,14岁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正在将玫瑰花瓣洒在父王的棺木中……此时影片的结束语则显得别具意味:终其一生,亨利八世都在为生个儿子,生更多的儿子而忙碌着,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断地离婚又结婚,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和天主教罗马教廷决裂,和西班牙反目,然而使他的姓氏扬名的不是他那唯一的短命的儿子爱德华,而是他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她统治时的英国经济发展,文艺繁荣,出现了像莎士比亚、培根、哈维这样的杰出人物,堪称专制时期的黄金年代。
没有几个女人的一生如伊丽莎白一世那样波澜起伏,有好几次,她都面临着没顶之灾,然而每次她都能从狂风暴雨中全身而退,正如她的名言:“忍耐和时间,往往比力量和愤怒更有效。”忍耐和时间让伊丽莎白获得了保全自己的力量和招数。
伊丽莎白一世有着完全不正常的家庭:3岁时,母亲安妮·博林被父亲亨利八世下令砍头,她也失去了公主身份:此后不断有新的继母出现,接着表姨凯瑟琳也被砍头;暴躁的父亲从来不关心女儿们,到伊丽莎白11岁时,其公主的身份才被重新确认;14岁时,父亲死掉,即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对姐姐们很敌视;弟弟死后,即位的姐姐玛丽一世大她16岁,一直仇恨着她,她曾因涉嫌谋反而入伦敦塔……好不容易顺位成为女王,然而,她接手的是亨利八世新教改革后被孤立了的英格兰、“血腥玛丽”之后脆弱的英格兰、内忧外患不断的英格兰;针对她的阴谋很多,其中,她的表姐、苏格兰的玛丽意欲取代她,伊丽莎白无奈之下同意处死玛丽;好不容易击退了劲敌西班牙,情人兼挚友“莱斯特伯爵”却病死;签署命令处死第二个情人、年少轻狂的艾塞克斯伯爵……她终身未婚,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也活过了一个又一个政敌,孤独于她如影随形,1603年,70岁的她,终于走完了人生历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受过很好的教育,知识广博,眼光敏锐,且处事稳重圆滑(和成长的磨难分不开),会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还懂得希腊文,在艺术方面,她会多种乐器,还是个诗人。要讲述这样一个女人绝非易事,曾经在1998年有过ElizabethI热,凯特·布兰切特在电影《伊丽莎白一世》中饰演了年轻时的女王,朱迪·丹奇在《莎翁情史》中出演了年老的女王。2006年HBO热播的电视剧集《ElizabethI》中,连演了两位伊丽莎白女王、拿奖拿到手软的海伦·米伦凭借其精湛扎实的演技将这个历史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有血有肉。
该剧集从女王登基20年后开始讲述。一开场,尊贵的女王就得接受医生的检查,看她是否还能生育——为了巩固政权、获得子嗣,女王需要婚姻。然而,给女王择偶绝非易事,涉及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长期以来,女王拒绝结婚,这其实是她的谋略之一,可是,只要身为女人就拒绝不了爱情,女王的情人莱斯特伯爵(杰瑞米·艾恩斯饰演)则因身分地位的缘故而始终无法与女王结合,于是,来自法国的安茹公爵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这次双方皆中意的相亲却迫于宗教和民众的压力,只得草草收场……
剧集详述了女王的两次长期且浪漫的爱情,即和曾经的伦敦塔里的伙伴莱斯特伯爵之间的一世情愫,以及和莱斯特伯爵的继子艾塞克斯伯爵(休·丹西饰演)之间的爱情游戏。穿插其间的便是没完没了的国家大事,如处死苏格兰的玛丽、击败来犯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对爱尔兰的战争、权臣之间的较力、各种针对女王的阴谋等等。
为了演好这位历史上的名女人,“女爵士”海伦·米伦做了大量的功课,她认为伊丽莎白一世“对王权有着完全、不打折扣、自我约束的专注感觉”,“善变的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富于激情的女人,她可以气到昏倒,同时又会笑得那么厉害,尤其是在看粗俗喜剧的时候,以至于从椅子上掉下来,她是一个加强版的埃及艳后。”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海伦·米伦诠释伊丽莎白一世的注解。
在目送安茹公爵离去时,海伦·米伦的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满含遗憾和柔情又决绝无奈,与此时女王的心声结合的天衣无缝:“我很悲伤却不能显出我的不满,明明是爱却必须表现成恨,做了的事却必须申请根本无意去做,我外表沉默内心却有万语想说,我是自己却又不属于自己,我内心冰冷却已是燃尽的尘埃,我由一个我变成另一个我,我的烦恼如同阳光下的影子,它跟随我挥之不去……”
为迎击西班牙舰队,在战场做“战前总动员”的海伦·米伦又仿佛化身为力量女战士和至高统帅,她身着盔甲,手抓英格兰的泥土慷慨陈辞,在她激昂高亢充满感染力的宣言中,战士们的士气达到了顶点,誓死效力于女王。
另外,海伦·米伦的童贞女王不仅幽默睿智还是个性情中人,她常因情绪波动极大而在宫里各个房间快步穿行,并且有时边走边哭,或边斥责边咒骂:当得知莱斯特伯爵有其他情人时,女王在盛怒之下将其赶出了宫,又在若干年后,和他由情人转变为挚友,而当莱斯特病逝时,女王的悲痛仿佛源自灵魂和骨髓;此后,女王将心中的爱转移在年轻的艾塞克斯伯爵身上,然而,这个彼时“英格兰第一帅”有野心没大脑,持宠而骄,做出了一连串违背国家和女王的行为,女王自责为爱蒙蔽了双眼,下令处死他……
曾出演过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男主角的杰瑞米·艾恩斯将剧中的莱斯特伯爵拿捏得火候恰好,可谓举重若轻。复杂多面、聪明善妒且打过小算盘的莱斯特伯爵终其一生都在为他仰慕的女王而战,为她守护,在他自知不久于世时,便将守护女王的重任寄托在继子艾塞克斯身上,然而,那个鲁莽冲动、异想天开的青年却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法场……
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生,如玫瑰般绚烂,又如暗海上行船般惊险,似是为了凸显她坎坷而美艳的历程,该剧的服装造型都被打造得精致华美、美轮美奂,特别是女王在各个场次的造型,或威严或娴静或端庄或俏丽,从发丝、饰品、华服到鞋子、扇子、帽子无不考究。剧中的场景、道具也都制作精良,很在意细枝末节之处的处理,从而将女王那惊涛骇浪与华贵唯美相伴的人生赏心悦目地呈现出来,令观众在观看复杂剧情的同时,顺便养眼怡情。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536133_d.html)
一直记得电影《亨利八世》最后的镜头:亨利八世那庞大肥硕的尸身躺在宽大豪华的棺木里,14岁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正在将玫瑰花瓣洒在父王的棺木中……此时影片的结束语则显得别具意味:终其一生,亨利八世都在为生个儿子,生更多的儿子而忙碌着,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断地离婚又结婚,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和天主教罗马教廷决裂,和西班牙反目,然而使他的姓氏扬名的不是他那唯一的短命的儿子爱德华,而是他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她统治时的英国经济发展,文艺繁荣,出现了像莎士比亚、培根、哈维这样的杰出人物,堪称专制时期的黄金年代。
没有几个女人的一生如伊丽莎白一世那样波澜起伏,有好几次,她都面临着没顶之灾,然而每次她都能从狂风暴雨中全身而退,正如她的名言:“忍耐和时间,往往比力量和愤怒更有效。”忍耐和时间让伊丽莎白获得了保全自己的力量和招数。
伊丽莎白一世有着完全不正常的家庭:3岁时,母亲安妮·博林被父亲亨利八世下令砍头,她也失去了公主身份:此后不断有新的继母出现,接着表姨凯瑟琳也被砍头;暴躁的父亲从来不关心女儿们,到伊丽莎白11岁时,其公主的身份才被重新确认;14岁时,父亲死掉,即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对姐姐们很敌视;弟弟死后,即位的姐姐玛丽一世大她16岁,一直仇恨着她,她曾因涉嫌谋反而入伦敦塔……好不容易顺位成为女王,然而,她接手的是亨利八世新教改革后被孤立了的英格兰、“血腥玛丽”之后脆弱的英格兰、内忧外患不断的英格兰;针对她的阴谋很多,其中,她的表姐、苏格兰的玛丽意欲取代她,伊丽莎白无奈之下同意处死玛丽;好不容易击退了劲敌西班牙,情人兼挚友“莱斯特伯爵”却病死;签署命令处死第二个情人、年少轻狂的艾塞克斯伯爵……她终身未婚,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也活过了一个又一个政敌,孤独于她如影随形,1603年,70岁的她,终于走完了人生历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受过很好的教育,知识广博,眼光敏锐,且处事稳重圆滑(和成长的磨难分不开),会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还懂得希腊文,在艺术方面,她会多种乐器,还是个诗人。要讲述这样一个女人绝非易事,曾经在1998年有过ElizabethI热,凯特·布兰切特在电影《伊丽莎白一世》中饰演了年轻时的女王,朱迪·丹奇在《莎翁情史》中出演了年老的女王。2006年HBO热播的电视剧集《ElizabethI》中,连演了两位伊丽莎白女王、拿奖拿到手软的海伦·米伦凭借其精湛扎实的演技将这个历史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有血有肉。
该剧集从女王登基20年后开始讲述。一开场,尊贵的女王就得接受医生的检查,看她是否还能生育——为了巩固政权、获得子嗣,女王需要婚姻。然而,给女王择偶绝非易事,涉及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长期以来,女王拒绝结婚,这其实是她的谋略之一,可是,只要身为女人就拒绝不了爱情,女王的情人莱斯特伯爵(杰瑞米·艾恩斯饰演)则因身分地位的缘故而始终无法与女王结合,于是,来自法国的安茹公爵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这次双方皆中意的相亲却迫于宗教和民众的压力,只得草草收场……
剧集详述了女王的两次长期且浪漫的爱情,即和曾经的伦敦塔里的伙伴莱斯特伯爵之间的一世情愫,以及和莱斯特伯爵的继子艾塞克斯伯爵(休·丹西饰演)之间的爱情游戏。穿插其间的便是没完没了的国家大事,如处死苏格兰的玛丽、击败来犯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对爱尔兰的战争、权臣之间的较力、各种针对女王的阴谋等等。
为了演好这位历史上的名女人,“女爵士”海伦·米伦做了大量的功课,她认为伊丽莎白一世“对王权有着完全、不打折扣、自我约束的专注感觉”,“善变的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富于激情的女人,她可以气到昏倒,同时又会笑得那么厉害,尤其是在看粗俗喜剧的时候,以至于从椅子上掉下来,她是一个加强版的埃及艳后。”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海伦·米伦诠释伊丽莎白一世的注解。
在目送安茹公爵离去时,海伦·米伦的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满含遗憾和柔情又决绝无奈,与此时女王的心声结合的天衣无缝:“我很悲伤却不能显出我的不满,明明是爱却必须表现成恨,做了的事却必须申请根本无意去做,我外表沉默内心却有万语想说,我是自己却又不属于自己,我内心冰冷却已是燃尽的尘埃,我由一个我变成另一个我,我的烦恼如同阳光下的影子,它跟随我挥之不去……”
为迎击西班牙舰队,在战场做“战前总动员”的海伦·米伦又仿佛化身为力量女战士和至高统帅,她身着盔甲,手抓英格兰的泥土慷慨陈辞,在她激昂高亢充满感染力的宣言中,战士们的士气达到了顶点,誓死效力于女王。
另外,海伦·米伦的童贞女王不仅幽默睿智还是个性情中人,她常因情绪波动极大而在宫里各个房间快步穿行,并且有时边走边哭,或边斥责边咒骂:当得知莱斯特伯爵有其他情人时,女王在盛怒之下将其赶出了宫,又在若干年后,和他由情人转变为挚友,而当莱斯特病逝时,女王的悲痛仿佛源自灵魂和骨髓;此后,女王将心中的爱转移在年轻的艾塞克斯伯爵身上,然而,这个彼时“英格兰第一帅”有野心没大脑,持宠而骄,做出了一连串违背国家和女王的行为,女王自责为爱蒙蔽了双眼,下令处死他……
曾出演过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男主角的杰瑞米·艾恩斯将剧中的莱斯特伯爵拿捏得火候恰好,可谓举重若轻。复杂多面、聪明善妒且打过小算盘的莱斯特伯爵终其一生都在为他仰慕的女王而战,为她守护,在他自知不久于世时,便将守护女王的重任寄托在继子艾塞克斯身上,然而,那个鲁莽冲动、异想天开的青年却最终将自己送上了法场……
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生,如玫瑰般绚烂,又如暗海上行船般惊险,似是为了凸显她坎坷而美艳的历程,该剧的服装造型都被打造得精致华美、美轮美奂,特别是女王在各个场次的造型,或威严或娴静或端庄或俏丽,从发丝、饰品、华服到鞋子、扇子、帽子无不考究。剧中的场景、道具也都制作精良,很在意细枝末节之处的处理,从而将女王那惊涛骇浪与华贵唯美相伴的人生赏心悦目地呈现出来,令观众在观看复杂剧情的同时,顺便养眼怡情。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536133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