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牺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塔科夫斯基无法形容
他要的太多,给的也太多
他让亚历山大及其他人直接说出各种命题,独白或是对白
其实都是对白
独白的对话对手是任意的他者
所以独白都是问句,像极了苏格拉底
一度我以为一个镜头里面同时出现的人物不会超过四个
不过影片证实了我的谬误
我这种想法的缘由,一是对白的形而上色彩太过浓烈,担心听者过多会产生《会饮》的问题,也就是阐释的问题,那样就真的成了无限的电影,而这样的影片很难想象
二是影片的舞台感非常浓烈,超过四人的场景,其空间分割会遇到问题,动与静的分配会很麻烦,如果只是静物的嘴巴在进行空气振动,那很容易想象,但却非常无聊
塔科夫斯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是安排了静默者,轮流的静默,并且同时,他们轮流担当着真理的阐释者,很显然,他们都只掌握了部分的真理——宗教的、科学的、美学的。。。
塔科夫斯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是物文主义,也就是以物为中心,比如油画,或者自行车,在那些时刻,人的肉体的存在感明显不如他们的语言,中国传统相声描述的“上嘴唇挨天,下嘴唇着地”以形而上的方式不那么模糊的实现了
不过很明显,肉体没有被虚置。邮差讲述故事时突然的栽倒、女人看到核爆后痉挛的吼叫,使得肉体真正的得到了重视,确切的说,是——身体。
身体取得了应有的哲学地位,这很少会看到,同时在形而上以及形而下的意义上。
平面的画作和照片,要么模糊,要么不在场,但它们同样的真实,血淋淋的,很残忍。而平面的电视,本来乏善可陈,但因为核爆的画面而代表了技术,把此在的人类打击的半死,敬礼,向海德格尔。
塔科夫斯基的问题,我有自己的答案,我想知道他的,可惜我无法知道,因为我只看了二分之一的牺牲,这等于什么都没看。我甚至不知道他会在宗教和世俗里面选择哪个。
这一次,被牺牲的,是塔科夫斯基。
他要的太多,给的也太多
他让亚历山大及其他人直接说出各种命题,独白或是对白
其实都是对白
独白的对话对手是任意的他者
所以独白都是问句,像极了苏格拉底
一度我以为一个镜头里面同时出现的人物不会超过四个
不过影片证实了我的谬误
我这种想法的缘由,一是对白的形而上色彩太过浓烈,担心听者过多会产生《会饮》的问题,也就是阐释的问题,那样就真的成了无限的电影,而这样的影片很难想象
二是影片的舞台感非常浓烈,超过四人的场景,其空间分割会遇到问题,动与静的分配会很麻烦,如果只是静物的嘴巴在进行空气振动,那很容易想象,但却非常无聊
塔科夫斯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办法是安排了静默者,轮流的静默,并且同时,他们轮流担当着真理的阐释者,很显然,他们都只掌握了部分的真理——宗教的、科学的、美学的。。。
塔科夫斯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是物文主义,也就是以物为中心,比如油画,或者自行车,在那些时刻,人的肉体的存在感明显不如他们的语言,中国传统相声描述的“上嘴唇挨天,下嘴唇着地”以形而上的方式不那么模糊的实现了
不过很明显,肉体没有被虚置。邮差讲述故事时突然的栽倒、女人看到核爆后痉挛的吼叫,使得肉体真正的得到了重视,确切的说,是——身体。
身体取得了应有的哲学地位,这很少会看到,同时在形而上以及形而下的意义上。
平面的画作和照片,要么模糊,要么不在场,但它们同样的真实,血淋淋的,很残忍。而平面的电视,本来乏善可陈,但因为核爆的画面而代表了技术,把此在的人类打击的半死,敬礼,向海德格尔。
塔科夫斯基的问题,我有自己的答案,我想知道他的,可惜我无法知道,因为我只看了二分之一的牺牲,这等于什么都没看。我甚至不知道他会在宗教和世俗里面选择哪个。
这一次,被牺牲的,是塔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