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年少轻狂时

不知我们的陆川大导演是不是看过这部影片,如果看过了,他应该为他的《南京!南京!》而感到羞愧。因为这部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的反战电影拍摄于二战刚刚结束之后的1946年,我相信,作为刚刚战败的日本的国民来说,拍摄这样一部旗帜鲜明的反战电影来说,他背负的是多么大的压力!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陆川大导演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的现在,为了一个小小的日本市场,(对陆川大导演来说可能已经很大了)就要杜撰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在南京解救中国人的日本人的角色,问问东史朗当时有几个这样的日本人!?
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在拍电影赚钱的同时,应该肩负着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传播使命,至少你拍的历史剧应该还历史以真实。不应该为了几个臭钱,去歪曲历史,而且是作为一个战争受害国的国民。这样做真的很可耻。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这是一部黑泽明的早期电影,可以看出当时的黑泽明还没有形成其后来的那种把日本歌舞伎艺术和莎士比亚舞台剧风格完美结合起来的那种仪式感的电影,他当时也没有那位御用演员三船敏郎。所以除了电影开场时的演职表使用中国书法来撰写外,真的几乎看不出是黑泽明电影,正因为这样,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才甚为有趣。
电影有四位主要人物系川,幸枝,野毛,再加上幸枝的父亲,也就是以上三位的老师东京大学教授。教授在东京大学曾经和当权的军国主义者斗争过,但是最终放弃了,说一句“知识分子总是软弱的“这样的话,总是很容易的,但在军国主义者的屠刀下,只有一张嘴的知识分子又算的了什么呢?系川属于那种所谓“随大流者”,在当时的日本,在军国主义者的屠刀下,绝大多数人选择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野毛是那种坚持真理者,但是正像人们说的,坚持真理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他最终为真理作出了牺牲。系川,幸枝,野毛这三位在大学里形影不离,同时系川,野毛也是竞争幸枝的对手,幸枝从内心中喜欢积极参加反战运动,充满雄性魅力的野毛。在内心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和一系列波折后他,最终选择了野毛。一开始,幸枝只是被充满男性魅力的野毛所吸引,对野毛以前从事的反战运动并不热衷。但出于一种女性的本能,他知道野毛不会放弃自己一直从事的反战运动,心中一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最终他的预感变成了现实,野毛被逮捕,并被杀害。她也被逮捕,在监狱的日子里,她慢慢地成为了和她丈夫一样的反战主义者,并在随后与丈夫的父母生活的日子里,坚定了自己的这一信念,并最终在战后成为了一个“农村文化知识普及者”。
我想作为“黑泽明风格”形成前的一部电影,其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不像他风格形成后那样,对他电影中的人物采取一种感情上的旁观,在这部电影中他完全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好恶,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可能黑泽明这时正年轻吧!每个人都有热血沸腾的年纪啊!
电影中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一个是开场不久,一群东京大学学生在前一个镜头还在唱着反战歌曲,后一个镜头就是一群学生成为士兵唱着军国主义歌曲,走上侵略战争的战场。还有一个镜头出现在电影后半段,个人认为这是黑泽明电影中最经典的镜头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后来“罗生门”那个著名开头的影子)在乡间和野毛的父母一起劳作的幸枝走在去自家庄稼的路上,黑泽明的镜头紧跟着幸枝的视线,晃过路上的人们,他们或将自己的家门忙忙关上,不愿意看见她,或带着鄙夷的神情看着她,这时我想起屈原投江前那句“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此时我们的幸枝应该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黑泽明在电影中,表达了一个观点,为什么当时这么多日本人被军国主义着牵着鼻子走,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没有受过教育。(这也是电影最后幸枝成为“农村文化知识普及者”的意思)
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在拍电影赚钱的同时,应该肩负着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传播使命,至少你拍的历史剧应该还历史以真实。不应该为了几个臭钱,去歪曲历史,而且是作为一个战争受害国的国民。这样做真的很可耻。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这是一部黑泽明的早期电影,可以看出当时的黑泽明还没有形成其后来的那种把日本歌舞伎艺术和莎士比亚舞台剧风格完美结合起来的那种仪式感的电影,他当时也没有那位御用演员三船敏郎。所以除了电影开场时的演职表使用中国书法来撰写外,真的几乎看不出是黑泽明电影,正因为这样,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才甚为有趣。
电影有四位主要人物系川,幸枝,野毛,再加上幸枝的父亲,也就是以上三位的老师东京大学教授。教授在东京大学曾经和当权的军国主义者斗争过,但是最终放弃了,说一句“知识分子总是软弱的“这样的话,总是很容易的,但在军国主义者的屠刀下,只有一张嘴的知识分子又算的了什么呢?系川属于那种所谓“随大流者”,在当时的日本,在军国主义者的屠刀下,绝大多数人选择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野毛是那种坚持真理者,但是正像人们说的,坚持真理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他最终为真理作出了牺牲。系川,幸枝,野毛这三位在大学里形影不离,同时系川,野毛也是竞争幸枝的对手,幸枝从内心中喜欢积极参加反战运动,充满雄性魅力的野毛。在内心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和一系列波折后他,最终选择了野毛。一开始,幸枝只是被充满男性魅力的野毛所吸引,对野毛以前从事的反战运动并不热衷。但出于一种女性的本能,他知道野毛不会放弃自己一直从事的反战运动,心中一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最终他的预感变成了现实,野毛被逮捕,并被杀害。她也被逮捕,在监狱的日子里,她慢慢地成为了和她丈夫一样的反战主义者,并在随后与丈夫的父母生活的日子里,坚定了自己的这一信念,并最终在战后成为了一个“农村文化知识普及者”。
我想作为“黑泽明风格”形成前的一部电影,其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不像他风格形成后那样,对他电影中的人物采取一种感情上的旁观,在这部电影中他完全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好恶,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可能黑泽明这时正年轻吧!每个人都有热血沸腾的年纪啊!
电影中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一个是开场不久,一群东京大学学生在前一个镜头还在唱着反战歌曲,后一个镜头就是一群学生成为士兵唱着军国主义歌曲,走上侵略战争的战场。还有一个镜头出现在电影后半段,个人认为这是黑泽明电影中最经典的镜头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后来“罗生门”那个著名开头的影子)在乡间和野毛的父母一起劳作的幸枝走在去自家庄稼的路上,黑泽明的镜头紧跟着幸枝的视线,晃过路上的人们,他们或将自己的家门忙忙关上,不愿意看见她,或带着鄙夷的神情看着她,这时我想起屈原投江前那句“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此时我们的幸枝应该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黑泽明在电影中,表达了一个观点,为什么当时这么多日本人被军国主义着牵着鼻子走,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没有受过教育。(这也是电影最后幸枝成为“农村文化知识普及者”的意思)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