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五味瓶

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故事我们听得多了,无非就是MV里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又遇上对方继续爱来爱去。而《细路祥》不是。虽然也有小男孩和小女孩,但它无关爱情,说的是人与人的相依和相别。或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就像一个产于香港的五味瓶。
1996年的香港。
细路祥,也就是祥仔,瘦瘦小小,九岁。爸爸开一家“坚记茶餐厅”,妈妈成天打麻将,家里剩下菲佣艾米和奶奶。
阿芬,一样的瘦瘦小小,和祥仔差不多大,长着一双总是很忧虑的眼睛。她是来自大陆的偷渡客,一家人挤在背街的棚户区里。阿芬因为去坚记茶餐厅应聘而认识了祥仔,祥仔偷偷“雇用”了阿芬,两人说好了小费五五分账。于是在拥挤的香港街头多了两个送外卖的小孩,他们穿梭在这个忙忙碌碌的城市里,脸上却洋溢着旁若无人的快乐。
一,牵挂
祥仔的画外音说:“住在这条街的人都是为了钱,我同阿芬也是因为钱才认识。”小小年纪就懂得钱的地位,不知该为祥仔高兴还是悲哀。尚未回归的香港充斥着浮躁的气息,祥仔家里,菲佣艾米成天抱怨自己工作超时,奶奶看着电视里古旧的粤剧,里面有个叫祥哥的戏子总被奶奶挂在嘴边,对孙子说着祥哥长祥哥短。祥仔并不太了解这些粤剧和里面的演员,他只知道祥哥对奶奶来说是很重要的人。阿芬自从和祥仔一起送外卖就每天在街口张望,看看祥仔有没有骑着小自行车来找她…
这时候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牵挂,正因为有牵挂,人与人才得以联系在一起;正因为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我们,才得以安心地行走在这个城市里。
二,麻木
大伟是这条街的“街霸”,成天带着一帮手下耀武扬威,吃外卖不给钱。祥仔对他恨之入骨,在大伟要的冻柠汁里撒尿,大伟喝了两次,不仅没发现还夸柠汁好喝。我在窃笑的同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人的麻木到了这地步,他不是十分聪明就是十分愚蠢,大伟显然是后者。97前他是风光的大哥,97后成了没人理的混混,这时候大伟才被刺痛了心,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地位。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他不会再生活在YY出来的乌托帮里了。而事实是--像大伟一样的麻木者不在少数。
三,期待
一天送完外卖,阿芬,祥仔和阿芬的妹妹来到维港边。他们面向港人引以为豪的维多利亚湾,说笑打闹着,阿芬说:“97以后,我们就不用回去啦!”祥仔兴奋地大喊:“香港是我的!--”阿芬道:“香港是我们的!”两人边争边喊,笑得一脸灿烂。这是个明显的暗喻,在“我的”和“我们的”之间不只是一张生效百余年的条约,还有大家对团聚和回归的期待。在这里我说的回归不单是那个七月一日的回归,而是心灵的归宿。往小了说,祥仔家总是忙碌而混乱,香港回归后勉强有了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的时候;像阿芬一样的偷渡客渴望着97以后能侥幸在香港生活下去,为的就是是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漂泊的香港,以及漂泊的人们,都怀揣着自己满满的期待,最后有的实现了,有的落空了,而时间还在一刻不停地流逝着,--它从不为任何人和事驻足。
四,离别
那一天还是到来了。偷渡客的孩子们将被遣返大陆,阿芬也不例外。祥仔放学回家在路边看到一排面墙蹲下的小孩,他们都是偷渡客。祥仔突然很生气。回归的日子就要到来,菲佣要回菲律宾了,唱戏的祥哥去世了,奶奶因为祥哥的死而闷闷不乐,在祥仔熟睡时也安静地走了。突如其来的离别让祥仔不知所措,他所能做的只是紧抱着菲佣低声痛哭。他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虽然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必须走,但面对离别,任何人都会笼上一层伤感。
阿芬和妹妹坐上了警车,表情木然。落魄到无人搭理的大伟突然得了糖尿病,被抬上了救护车。祥仔得知阿芬要走了,急忙跨上那辆巨大的自行车狂追过去。这辆车曾经载着他和阿芬及妹妹走过大大小小的香港街巷。车多人多,拼了命的祥仔竟跟错了车。当他满头大汗地闯入车内时,看到的是狼狈不堪的大伟。他一把抱住祥仔大哭不止:“祥仔你真好啊!你来看我?现在已经没有人肯理我了!”而此时,与祥仔擦肩而过的阿芬极度失望,她的画外音说:“我以为祥仔是来跟我说再见的,没想到他追的是那辆救护车。我们的友情在那条街上结束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夏天我和祥仔在香港度过的每一天。”大伟和阿芬的话都让我难过。时过境迁,往日的恶霸变成今天的病人,他竟比一个孩子还脆弱不堪,叫人心生怜悯。阿芬在最后一刻误会了祥仔,或许她从此不愿相信别人,或许她从此对社会产生阴影,或许她再也不想提起香港…这是没人想看到的结果,而阿芬后来究竟怎样,我们不得而知。祥仔流着汗,看向街道的眼神是满满的绝望。茫茫人海中,再也不会有一个同龄人可以陪他送外卖,陪他捉弄大伟,陪他荡秋千…这个夏天,祥仔失去了很多很多。可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香港回归了,没人有空搭理这些小孩子的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人失去,就一定有人得到,反之亦然。
我不喜欢happy ending,但这种破碎的结局同样令我伤感。看完这部电影我无法说出它想表达的主旨,我想说的是一句可能不搭边儿的话:time goes by,we may got something or lost everything in mind.
1996年的香港。
细路祥,也就是祥仔,瘦瘦小小,九岁。爸爸开一家“坚记茶餐厅”,妈妈成天打麻将,家里剩下菲佣艾米和奶奶。
阿芬,一样的瘦瘦小小,和祥仔差不多大,长着一双总是很忧虑的眼睛。她是来自大陆的偷渡客,一家人挤在背街的棚户区里。阿芬因为去坚记茶餐厅应聘而认识了祥仔,祥仔偷偷“雇用”了阿芬,两人说好了小费五五分账。于是在拥挤的香港街头多了两个送外卖的小孩,他们穿梭在这个忙忙碌碌的城市里,脸上却洋溢着旁若无人的快乐。
一,牵挂
祥仔的画外音说:“住在这条街的人都是为了钱,我同阿芬也是因为钱才认识。”小小年纪就懂得钱的地位,不知该为祥仔高兴还是悲哀。尚未回归的香港充斥着浮躁的气息,祥仔家里,菲佣艾米成天抱怨自己工作超时,奶奶看着电视里古旧的粤剧,里面有个叫祥哥的戏子总被奶奶挂在嘴边,对孙子说着祥哥长祥哥短。祥仔并不太了解这些粤剧和里面的演员,他只知道祥哥对奶奶来说是很重要的人。阿芬自从和祥仔一起送外卖就每天在街口张望,看看祥仔有没有骑着小自行车来找她…
这时候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牵挂,正因为有牵挂,人与人才得以联系在一起;正因为人与人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我们,才得以安心地行走在这个城市里。
二,麻木
大伟是这条街的“街霸”,成天带着一帮手下耀武扬威,吃外卖不给钱。祥仔对他恨之入骨,在大伟要的冻柠汁里撒尿,大伟喝了两次,不仅没发现还夸柠汁好喝。我在窃笑的同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当人的麻木到了这地步,他不是十分聪明就是十分愚蠢,大伟显然是后者。97前他是风光的大哥,97后成了没人理的混混,这时候大伟才被刺痛了心,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地位。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他不会再生活在YY出来的乌托帮里了。而事实是--像大伟一样的麻木者不在少数。
三,期待
一天送完外卖,阿芬,祥仔和阿芬的妹妹来到维港边。他们面向港人引以为豪的维多利亚湾,说笑打闹着,阿芬说:“97以后,我们就不用回去啦!”祥仔兴奋地大喊:“香港是我的!--”阿芬道:“香港是我们的!”两人边争边喊,笑得一脸灿烂。这是个明显的暗喻,在“我的”和“我们的”之间不只是一张生效百余年的条约,还有大家对团聚和回归的期待。在这里我说的回归不单是那个七月一日的回归,而是心灵的归宿。往小了说,祥仔家总是忙碌而混乱,香港回归后勉强有了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的时候;像阿芬一样的偷渡客渴望着97以后能侥幸在香港生活下去,为的就是是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漂泊的香港,以及漂泊的人们,都怀揣着自己满满的期待,最后有的实现了,有的落空了,而时间还在一刻不停地流逝着,--它从不为任何人和事驻足。
四,离别
那一天还是到来了。偷渡客的孩子们将被遣返大陆,阿芬也不例外。祥仔放学回家在路边看到一排面墙蹲下的小孩,他们都是偷渡客。祥仔突然很生气。回归的日子就要到来,菲佣要回菲律宾了,唱戏的祥哥去世了,奶奶因为祥哥的死而闷闷不乐,在祥仔熟睡时也安静地走了。突如其来的离别让祥仔不知所措,他所能做的只是紧抱着菲佣低声痛哭。他还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虽然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必须走,但面对离别,任何人都会笼上一层伤感。
阿芬和妹妹坐上了警车,表情木然。落魄到无人搭理的大伟突然得了糖尿病,被抬上了救护车。祥仔得知阿芬要走了,急忙跨上那辆巨大的自行车狂追过去。这辆车曾经载着他和阿芬及妹妹走过大大小小的香港街巷。车多人多,拼了命的祥仔竟跟错了车。当他满头大汗地闯入车内时,看到的是狼狈不堪的大伟。他一把抱住祥仔大哭不止:“祥仔你真好啊!你来看我?现在已经没有人肯理我了!”而此时,与祥仔擦肩而过的阿芬极度失望,她的画外音说:“我以为祥仔是来跟我说再见的,没想到他追的是那辆救护车。我们的友情在那条街上结束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夏天我和祥仔在香港度过的每一天。”大伟和阿芬的话都让我难过。时过境迁,往日的恶霸变成今天的病人,他竟比一个孩子还脆弱不堪,叫人心生怜悯。阿芬在最后一刻误会了祥仔,或许她从此不愿相信别人,或许她从此对社会产生阴影,或许她再也不想提起香港…这是没人想看到的结果,而阿芬后来究竟怎样,我们不得而知。祥仔流着汗,看向街道的眼神是满满的绝望。茫茫人海中,再也不会有一个同龄人可以陪他送外卖,陪他捉弄大伟,陪他荡秋千…这个夏天,祥仔失去了很多很多。可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香港回归了,没人有空搭理这些小孩子的鸡毛蒜皮的事儿。有人失去,就一定有人得到,反之亦然。
我不喜欢happy ending,但这种破碎的结局同样令我伤感。看完这部电影我无法说出它想表达的主旨,我想说的是一句可能不搭边儿的话:time goes by,we may got something or lost everything in mind.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