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台》:期待华语电影的全方位海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简单的评价是:《海云台》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当然,这个参照系建立在今夏内地公映过的影片观赏经验基础上。所谓“好看”首先是技术上的满足,作为活动影像,满足观众视觉上的要求应该是对一部电影的基本要求。通篇看下来,《海云台》的视觉效果一点不输于宣传的噱头,看来,挖来了《后天》和《完美风暴》的汉斯•尤利格,这钱算是用在刀刃上了——对尤利格来说,《海云台》无非是再重复一次流水线工作而已,拿捏起来丝毫不费劲。而在经历了《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甚至3D的《飞屋环游记》这些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后,《海云台》在视觉冲击上丝毫不显寒碜——相较于《机器侠》特技的雷不忍睹,《海云台》完全有资格做先涛的教科书。
说《海云台》是讲朝鲜语的好莱坞电影也不为过,不过拿“好莱坞”来套容易引起误会,我们不如换一种说法:《海云台》是符合类型电影特征、应合电影产业要求、蕴含了超地域性的普世伦理价值的比较成熟的电影作品。反观今夏的华语电影,当张、陈、冯这几个宝贝疙瘩暂时偃旗息鼓后,完全靠特区同胞北上来苦撑整个市场。09暑期的内地电影市场,乍一看繁花似锦,连《零零狗》的票房都瞅着九位数上走。不过这太半要归功于银幕数的海量剧增,跟电影的质量委实关系不大。而且,除了《零零狗》《追影》这样抹平了所有港片特色、一门心思探底走低俗路线的影片外,就只剩《麦兜响当当》的水土不服,以及《窃听风云》生生的被掰成了部反腐倡廉片。
《海云台》的噱头当然是灾难特效,但伦理情感的表述并不孱弱,只有人道主义的灾难才是真正的灾难——而对人伦情感的细致描绘正是《海云台》的成功之处。我看的公映版本约90分钟,前面一个小时都在交待几对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即将来临的大海啸只是作为背景简单点缀其间,直到最后一刻大难临头,几组人物的个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命运也各自迥异。《海云台》上了编剧的正道,你可以说全片节奏略为脱节,不过《后天》和即将上映的《2012》这类灾难片都是这种模式,除非你想拍一部《生生长流》式的阿巴斯电影,不然一定是人伦情感做主菜、灾难特技为配料的结构。
《海云台》的故事说起来不难,但也穿插了好几对人物:离异的中产夫妻,相恋的草根渔民,无所顾忌的青春靓妹,心地善良的救护少年;从懵懂无知的儿童,到情窦初开的少女,再到中年危机的大叔,甚至备受指责的老年资本家。各色人等,阶级不同、背景各异,最后集合到空前的灾难前,也把普通人的情感变异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反观华语电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视觉技术和剧本编纂都在被越甩越远。不要说好几对人物的勾连,连一个家庭、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都讲不圆滑,一俟有点类型片的色彩就会喧宾夺主,分不清主次亲疏。从创作角度来看,这一痼疾恐怕归根结底在于华语导演(编剧)们不会说人话,不会讲人的故事,对人性的喜怒哀乐根本是麻木——至少是迟钝的。其实《海云台》也提到了东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事件,可以想见,本片的直接灵感应当就来自东南亚海啸,但是生活的真实却很少能触动华语影人。汶川这么大件事,到现在除了鸟都不看的政治宣传片以外,整个华语(内地)影视界基本上是失语的。二十年前的事情不能拍,四十年前的事情不让拍,只有六十年前的创世神话被一再的炮制出来粉饰太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华语导演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直接感悟力。
其实《海云台》算不得什么经典,看看世界影坛的新片计划,华语电影在想象力、题材类型、艺术创新等方面已经全方位落伍了,我们是在进步不假,可问题是人家进步的更快,两相比照,我们只能在世界电影的大潮末端气喘吁吁的自顾不暇(当然我们还有成群结队的献礼片作为世界影坛的一大奇观)。而韩国电影这几年的进步则有目共睹,纵观韩国影坛,他们的编剧能力、特技技术和类型题材开掘上已经全面超越华语电影,再这样下去,华语电影虚假繁荣的画皮迟早会被拆穿,华语电影跟韩国电影的距离也会像中国男足与韩国男足一样形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生产力需要解放,艺术创新能力更需要解放,小打小闹已经无济于事——华语电影需要的恐怕是一场全方位的海啸。
也许,需要海啸的不仅仅是电影。
说《海云台》是讲朝鲜语的好莱坞电影也不为过,不过拿“好莱坞”来套容易引起误会,我们不如换一种说法:《海云台》是符合类型电影特征、应合电影产业要求、蕴含了超地域性的普世伦理价值的比较成熟的电影作品。反观今夏的华语电影,当张、陈、冯这几个宝贝疙瘩暂时偃旗息鼓后,完全靠特区同胞北上来苦撑整个市场。09暑期的内地电影市场,乍一看繁花似锦,连《零零狗》的票房都瞅着九位数上走。不过这太半要归功于银幕数的海量剧增,跟电影的质量委实关系不大。而且,除了《零零狗》《追影》这样抹平了所有港片特色、一门心思探底走低俗路线的影片外,就只剩《麦兜响当当》的水土不服,以及《窃听风云》生生的被掰成了部反腐倡廉片。
《海云台》的噱头当然是灾难特效,但伦理情感的表述并不孱弱,只有人道主义的灾难才是真正的灾难——而对人伦情感的细致描绘正是《海云台》的成功之处。我看的公映版本约90分钟,前面一个小时都在交待几对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即将来临的大海啸只是作为背景简单点缀其间,直到最后一刻大难临头,几组人物的个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命运也各自迥异。《海云台》上了编剧的正道,你可以说全片节奏略为脱节,不过《后天》和即将上映的《2012》这类灾难片都是这种模式,除非你想拍一部《生生长流》式的阿巴斯电影,不然一定是人伦情感做主菜、灾难特技为配料的结构。
《海云台》的故事说起来不难,但也穿插了好几对人物:离异的中产夫妻,相恋的草根渔民,无所顾忌的青春靓妹,心地善良的救护少年;从懵懂无知的儿童,到情窦初开的少女,再到中年危机的大叔,甚至备受指责的老年资本家。各色人等,阶级不同、背景各异,最后集合到空前的灾难前,也把普通人的情感变异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反观华语电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视觉技术和剧本编纂都在被越甩越远。不要说好几对人物的勾连,连一个家庭、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都讲不圆滑,一俟有点类型片的色彩就会喧宾夺主,分不清主次亲疏。从创作角度来看,这一痼疾恐怕归根结底在于华语导演(编剧)们不会说人话,不会讲人的故事,对人性的喜怒哀乐根本是麻木——至少是迟钝的。其实《海云台》也提到了东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事件,可以想见,本片的直接灵感应当就来自东南亚海啸,但是生活的真实却很少能触动华语影人。汶川这么大件事,到现在除了鸟都不看的政治宣传片以外,整个华语(内地)影视界基本上是失语的。二十年前的事情不能拍,四十年前的事情不让拍,只有六十年前的创世神话被一再的炮制出来粉饰太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华语导演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直接感悟力。
其实《海云台》算不得什么经典,看看世界影坛的新片计划,华语电影在想象力、题材类型、艺术创新等方面已经全方位落伍了,我们是在进步不假,可问题是人家进步的更快,两相比照,我们只能在世界电影的大潮末端气喘吁吁的自顾不暇(当然我们还有成群结队的献礼片作为世界影坛的一大奇观)。而韩国电影这几年的进步则有目共睹,纵观韩国影坛,他们的编剧能力、特技技术和类型题材开掘上已经全面超越华语电影,再这样下去,华语电影虚假繁荣的画皮迟早会被拆穿,华语电影跟韩国电影的距离也会像中国男足与韩国男足一样形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生产力需要解放,艺术创新能力更需要解放,小打小闹已经无济于事——华语电影需要的恐怕是一场全方位的海啸。
也许,需要海啸的不仅仅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