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身体像是一尊尊雕像

--身体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饥饿》,作为2008年最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坚决无畏地向全世界讲述了1981年那场爱尔兰共和军军人的绝食抗议。它来自于真实事件,关押在梅兹监狱的共和军囚犯鲍比•桑兹为了抗议撒切尔夫人拒绝给予被俘军人政治犯待遇,开始绝食直至死亡。影片正是围绕桑兹死前最后六个星期的生命历程而展开。
在故事结构上,《饥饿》不合常规,整部电影可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交叉的形式讲述了几个犯人和典狱长的故事。这是影片开头的前十五分钟,此时故事真正的主角还未登场。第二部分是鲍比•桑兹和牧师之间长达20分钟的对话。这场漫长的讨论也是研究和理解整部电影的入口。第三部分是桑兹开始绝食直到最终死去。这是影片最富诗情的一段,具有抒情诗般的美感,感人至深但同时又震撼人心。
个人认为《饥饿》能成为同类题材里最好的一部,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导演斯蒂夫•麦奎因多年的艺术背景。也许,今年39岁的麦奎因对电影界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要知道,在英国的艺术圈里,他早已是一名颇受称许的视觉艺术家了:1999年麦奎因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相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麦奎因第一次担任导演就能向观众呈现出这样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斯蒂夫•麦奎因在一次采访中说到新浪潮以及安迪•沃霍尔的影片都给了他很深的影响,而在首次电影尝试中,他也将自己独特的视觉美感融入到整部影片当中,从而形成了《饥饿》所独有的视觉风格。影片冲击力十足,富有力量但又不失抒情,每一张静态画面都像是一幅绝美的艺术作品。影片中的囚犯多以裸体形象出现,这也是他们表达对政府不承认他们是政治犯的不满的方式,被称之为“毯子抗议”。囚犯们光溜溜的身子同狱警的制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得观众的视线不得不聚焦在他们的身体上。这些裸体形象就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雕像,强劲有力的肌肉,体现出的是人的内在力量的;而其中的紧张与松弛则是对精神和肉体互相和谐的理想的表现。男主角桑兹的扮演者迈克尔•法斯宾德为此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减掉了近45斤的分量。
全片的高潮当属桑兹与牧师就绝食抗议的激辩。在这场戏的前17分钟,摄影机一动不动,静静地对着桑兹和牧师。在这个场景中,麦奎因摈弃了对话中常用的正反打镜头,用固定机位侧对着两人,没有一点视觉上的干扰。这是导演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然这一招很奏效。我们以第三人的视角冷静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一呼一吸,因为整个场景没有任何音效。导演强迫我们去听他们争辩的内容,他们谈到了生或死,谈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信仰的坚定。接下来的15分钟完全是桑兹的独角戏,摄影机镜头对准他削瘦的身体和满身皆是的褥疮。而也只有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少年时代的回忆就像诗歌一样缓缓流泻下来,桑兹从记忆中提取那些美妙的时刻。
二十多年已经过去,北爱问题早已不是国际新闻的焦点,我们终于可以静下来好好审视这段历史。如何描述整个事件以及以何种角度述说应该是导演在创作时期最大的难题。《饥饿》的成功之处在于导演以及编剧对整段历史的出色把握。影片呈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物:有以身体作为抵抗武器的英雄人物,有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但最终还是遭人暗杀了的狱警,还有躲在墙角独自哭泣的防暴警察。电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探寻历史的真相,而是对人性进行一次深刻的解读和反思。
《饥饿》,作为2008年最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坚决无畏地向全世界讲述了1981年那场爱尔兰共和军军人的绝食抗议。它来自于真实事件,关押在梅兹监狱的共和军囚犯鲍比•桑兹为了抗议撒切尔夫人拒绝给予被俘军人政治犯待遇,开始绝食直至死亡。影片正是围绕桑兹死前最后六个星期的生命历程而展开。
在故事结构上,《饥饿》不合常规,整部电影可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交叉的形式讲述了几个犯人和典狱长的故事。这是影片开头的前十五分钟,此时故事真正的主角还未登场。第二部分是鲍比•桑兹和牧师之间长达20分钟的对话。这场漫长的讨论也是研究和理解整部电影的入口。第三部分是桑兹开始绝食直到最终死去。这是影片最富诗情的一段,具有抒情诗般的美感,感人至深但同时又震撼人心。
个人认为《饥饿》能成为同类题材里最好的一部,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导演斯蒂夫•麦奎因多年的艺术背景。也许,今年39岁的麦奎因对电影界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但要知道,在英国的艺术圈里,他早已是一名颇受称许的视觉艺术家了:1999年麦奎因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相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麦奎因第一次担任导演就能向观众呈现出这样一部精彩绝伦的影片。斯蒂夫•麦奎因在一次采访中说到新浪潮以及安迪•沃霍尔的影片都给了他很深的影响,而在首次电影尝试中,他也将自己独特的视觉美感融入到整部影片当中,从而形成了《饥饿》所独有的视觉风格。影片冲击力十足,富有力量但又不失抒情,每一张静态画面都像是一幅绝美的艺术作品。影片中的囚犯多以裸体形象出现,这也是他们表达对政府不承认他们是政治犯的不满的方式,被称之为“毯子抗议”。囚犯们光溜溜的身子同狱警的制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得观众的视线不得不聚焦在他们的身体上。这些裸体形象就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体雕像,强劲有力的肌肉,体现出的是人的内在力量的;而其中的紧张与松弛则是对精神和肉体互相和谐的理想的表现。男主角桑兹的扮演者迈克尔•法斯宾德为此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减掉了近45斤的分量。
全片的高潮当属桑兹与牧师就绝食抗议的激辩。在这场戏的前17分钟,摄影机一动不动,静静地对着桑兹和牧师。在这个场景中,麦奎因摈弃了对话中常用的正反打镜头,用固定机位侧对着两人,没有一点视觉上的干扰。这是导演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然这一招很奏效。我们以第三人的视角冷静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一呼一吸,因为整个场景没有任何音效。导演强迫我们去听他们争辩的内容,他们谈到了生或死,谈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信仰的坚定。接下来的15分钟完全是桑兹的独角戏,摄影机镜头对准他削瘦的身体和满身皆是的褥疮。而也只有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少年时代的回忆就像诗歌一样缓缓流泻下来,桑兹从记忆中提取那些美妙的时刻。
二十多年已经过去,北爱问题早已不是国际新闻的焦点,我们终于可以静下来好好审视这段历史。如何描述整个事件以及以何种角度述说应该是导演在创作时期最大的难题。《饥饿》的成功之处在于导演以及编剧对整段历史的出色把握。影片呈现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人物:有以身体作为抵抗武器的英雄人物,有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当中但最终还是遭人暗杀了的狱警,还有躲在墙角独自哭泣的防暴警察。电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探寻历史的真相,而是对人性进行一次深刻的解读和反思。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