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吃掉的女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很压抑也很细腻的一部电影,通篇都是线性叙事,没有很花哨的技巧,没有戏剧冲突,甚至连吵架的片段也都是硬切就结束了,没有宣泄没有结果,就和阿贞片中2小时不到这段压抑的人生一样。 我还挺喜欢片尾设计的,阿贞在河边一遍又一遍麻木地哄着宝宝,镜头蒙太奇一段宝宝成长到大学毕业的画面,然后下摇带出水面上被树枝缠住的奶嘴与拖鞋。导演没有给到阿贞带着宝宝投河的画面,也没有给到“扑通”的音效,乐观点的可以认为阿贞和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硬熬了过去,迎来了幸福的蒙太奇,但我倾向于她们俩还是死了,在奶嘴与拖鞋的空镜后,一阵黑屏,又接了一小段宝宝出生前的画面,那时候的阿贞,挺着个大肚子,提着重物,一圈一圈走上楼梯回家,坐在阳台上那么幸福地期待宝宝平安健康出生,只有和曾经那么简单平淡的幸福对比,才会显得当下结束这一切的选择那么痛苦。 故事也开始于阿贞想要成为母亲的那个选择,她努力了6年才迎来这个孩子,名字也起得多好啊,“晴晴”,爸爸妈妈的小太阳,一个被期待的孩子。 到底是哪里开始出问题了呢? 回顾整部电影,找不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就是生活中平凡的唠叨数落、袖手旁观的不作为、自然而然的社会习惯,像一根又一根细密的线,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很多桥段让人想到的就是“母职惩罚”这四个大字,甚至有些点也就是近年来网上不断热议的话题:工作中的隐性歧视、男女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分工、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生理损伤等等。有场戏是阿伟带阿贞去海边散心,回家后阿伟先进门,婆婆抱着宝宝,很自然地就把宝宝递给了后进门的阿贞,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能感受到那张网压下来的窒息。 有解吗?年长的女性们,妈妈、婆婆、芬姨,对她们来说都已经过去了,她们的经验解不开阿贞遇到的问题;同龄的女性们,大嫂、朋友、或是社群里的妈妈们,她们好像都没遇到过什么问题,显得那么轻松;医院的医生,似乎也只是按部就班在完成工作,产后抑郁自检表乱填一气又有谁会真正在乎? 片中的宝宝也似乎只有哭和安静两种状态,从来都没笑过。虽然叫晴晴,但每一次的哭声就像那场雨一样,落在阿贞的眼角,化成压抑的泪水,徒留下麻木空洞的眼神。 电影的最后,说献给选择成为母亲和不成为母亲的女性。但是选择和选择的分量一样吗?结婚了可以离婚,孩子出生了又要如何回到出生前?虎毒不食子,生命的重量只能靠死亡来撤销,而被蚕食一空的母亲们又应当往何处寻找选择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