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永航员》,住在世界电影之城Vincent Lopez

阿根廷科幻大剧《永航员》,在略显肃穆乃至有些沉闷的氛围下,播放到第一集第二集的第8分半钟时,我为之一振。我公寓楼外,下大雪了!!!里卡多.达林扮演的Juan Salvo,穿戴着自制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在一座人行天桥下,打开Vincent Lopez的区域地图,然后走进桥边的Bartolomé Mitre轻轨站,沿着铁轨,往首都CABA方向行走,下决心到前妻家里,找到女儿。

我曾在去年住过半年的公寓,就在这座轻轨站旁,狭窄的Fernán Félix de Amador街对面,这条街道名字来自一位重要的阿根廷记者。而轻轨站名Bartolomé Mitre,则是阿根廷第六任总统(1862-1868)的名字。该站是有着77年历史的老旧轻轨系统的其中一个起点/终点。搭上和国旗颜色一致的蓝白相间列车,在弹奏民谣或愤怒嘻哈着的车厢艺人陪伴下,慢悠悠地晃荡上半个多小时,就会来到首都最核心的交通枢纽Retiro。《永航员》S1E2里,胡安正是沿着这条铁轨步行不久,大抵到了Florida站前,见到了瘫死在轨道上的列车,以及拥挤在一个车厢里、躲避毒雪的幸存乘客。

而从Bartolomé Mitre站的另一边走上全封闭的过街天桥,跨过Maipu大街,会来到相邻却不相连的另一个轻轨站Maipu,那是观光大于通勤性质的海岸列车(Tren de la Costa)的起点站,终点是度假名镇蒂格雷(Tigre)的Delta。而Tigre主站与首都中心Retiro之间,还有另一条轻轨线。《永航员》第一集的故事发展到后面,从五月营地出发的敢死队,正是从废旧车库里,找到一辆老旧燃油机车,沿着这条轻轨,撞开堆叠在环城公路Av.Gral.Paz的车辆,冲入首都,发布号召幸存者们集合的信号。
有着双层路面的Gral.Paz大道,是隔开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CABA)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分界线。这个与首都同名的省,有着与波兰差不多大的30.6万平方公里面积,是广袤无垠的潘帕斯大草原最重要部分。剧集第一季,主角们受困并奋战的空间,是刚出首都进入布省的第一个行政区划、作为都会区重要部分的Vincent Lopez。根据胡安步行寻女时的场景变化判断,二号男主角Favalli的家,就在其中的Olivos社区,即我旅居阿根廷时的地盘。

搬到Olivos后,一次晚饭后的散步时,我走到一座有着拉美殖民风的土黄色建筑前,些微刺眼的霓虹灯亮着八个字母:CINE YORK。街对面立着一位名叫Juan Carlos Altavista的名人塑像,谷歌检索告诉我,这是阿根廷重要的喜剧明星。旁边一块碑上则写着作为历史建筑的影院基本介绍:1910年,这幢楼里的慈善组织购买了电影放映设备和四台风扇,就此诞生了名为“Select”的影厅,自1930年代,开始作为电影院运营,1996年,被列为“市级历史古迹“。

门口张贴的海报显示,近期有着两个影展,一个是纪念刚辞世两个月的阿根廷实验电影教母Narcisa Hirsch,另一个大概是阿根廷音乐人的电影故事。观影免费,只用打开官网填写报名信息就行。
大门前一位女士,正是影院及节目的社交媒体负责人Bea。“作为影迷乃至电影从业者,我想你来对地方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刚选上的世界电影之城,我们这的放映活动可是非常频繁哦。”
“什么!“世界电影之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吗?”我纳闷道。
“不是,就是这片区域,Vincent Lopez.”,Bea回答道。
原来我这个资深影迷,就生活在世界电影之城,尽全然不知。我迅速查阅了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的创意城市部分,确凿写着:2023 年 10 月,Vincent Lopez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电影之城,成为该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一份子。冠有“世界电影之城“名头的其他25个地方,显而易见的会有戛纳、罗马、釜山、孟买、山形、波茨坦、惠灵顿等举办重要电影节、或有着重要制片厂的名城。也包括我们那看上去除了大型万达红毯后再没搞啥电影的青岛。
几天后,一位同事带着我,到卢米顿(Lumiton)、拉丁美洲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原址,会见了电影之城的项目总监、同时也是节目策展人的Adriano Bruzzesse。这个重要的阿根廷电影史胜地,同样位于Olivos社区。而Vincent Lopez世界电影之城定期更新着放映节目的官网,也以该片场命名,lumiton.ar。刷成黑色的外墙上,写着:LUMITON MUSEO DEL CINE| USINA AUDIO VISUAL(卢米顿 电影博物馆|视听工厂)。

Adriano带着一位助理迎上我们,开始了参观博物馆、介绍Lumiton及电影之城项目的熟练流程。
一位科技和艺术全才Susini,在100年前,带领一群无线电爱好者,成为全球最早的播音员,继而将世界上第一座电台转型为片场Lumiton,在1933年拍摄制作出阿根廷第一部有声电影《三个奇想》(Los Tres Berretines)。Susini本人又在1938年拍了一部《八卦》(La Chismosa),成为最早参加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阿根廷片,接着还自己指导出阿根廷第一部音乐歌舞片《林奇夫人》(Madama Lynch)。电影玩腻了,又回到声音老本行,成了大名鼎鼎的歌唱艺术家卡洛斯.加德尔及玛丽亚.卡拉斯的嗓音治疗师。
边走边介绍荣誉墙壁和经典设备时,助理对我补充着官网上没有的内容。因为没有卷入世界大战,阿根廷电影也差不多跟着好莱坞黄金时期一致的,迎来制片厂的光辉岁月。卢米顿刚成立的1930年代,被称为星光之屋,那可是明星们真正生活于此的屋子。因为片场所在的Olivos,距离市中心较远,当时的市政交通网络还不发达,演员和制片工会还远没可以争取工作时间的权力,因此剧组就不得不在这里居住上一两个月,直至拍摄完成。
如今成了博物馆的卢米顿片场中央,还有着一座只有三十多个座位的影厅。下午3点,一部针对街坊邻居电影教育的卓别林默片开始播映。放映员拉上门帘,我们自觉降低了说话音量,往室外走去。

居住公寓四公里范围内的再一家艺术影院,是Munro文化中心。在卢米顿从1930年代开始拍摄有声电影期间,这里还是一座火车站,因此成了重要外景地,到1945年才推倒重建为单厅影院。Munro我只去了一次,趁此机会补上了一直没看过的《E.T.外星人》。那也是给周边小学安排的特别场次,待帷幕拉开,银幕上的孩子们在树林里发现异象时,我意识到全片被配音成了西班牙语。

Lumiton官网上,在每个月头都会整个月份的活动信息,包括四五十场的放映、三四次的工作坊,全部免费!预约即可。片目以阿根廷历史经典为主,也经常穿插着好莱坞经典、欧洲或日本大师的个人作品回顾展。
我困惑于一个问题,既然被米莱的电锯,大幅砍掉了电影领域的公共预算,这座城市如何维持这么多低价甚至免费的电影放映?放映机构总得有电费和维护费的支出啊?莫非都不用向片方支付版权费?
当地的影视行业好友,也拿不准放映场所是否支付版权,但认为诸如卢米顿和圣马丁剧院这样的机构,本身就有资料馆性质,有着丰富的电影收藏。而即便政府的公共预算没了,活跃的民间资本或基金会也会来补漏。总而言之,便宜的精神食粮,让阿根廷人很容易接受到视觉艺术教育。
《永航员》之所以选择主要于Vincent Lopez取景拍摄,既因创作者可以塑造首都内外、一遍遍突围与解救的紧张氛围,估计也有摄制方面、来自电影之城大幅度支持的原因吧,诸如提供器材和税收减免?我想起去年旅居阿根廷时,认识了一位华人朋友磊琪,他就曾在Vincent Lopez拍摄广告片,并把赚到的还不错收入,完全投入给了自己的情怀——一部献给阿根廷足球的纪录片。而后没钱搞后期了,再通过住到加州,征召当地拉美裔演员,对着中国短剧模子,拍摄霸总爱上清洁阿姨故事,来养活情怀。既然《永航员》故事里有重要的华裔男孩配角,磊琪也真该回Vincent Lopez,去掺和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