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13岁小男孩被控谋杀案写厌女文化如何毁掉未成年人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只有4集的剧相当短小精悍,通过一个简单的悬念设计——“一个年仅13岁的小男孩是否/为何犯下杀人罪”引入,用几个简单的切片来探讨「厌女文化如何影响未成年人」这个时下热门的社会话题。选题非常有当下性。
本片没有把男孩杀人的原因简单粗暴归因到个体或者家庭身上,而是直击本质,呈现出了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直接质问父权制文化对于人的伤害,每个人都在其中付出惨重代价,一个女孩因此惨遭杀害。
第一集呈现了男孩Jamie一大早在家里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抓捕的全过程。他进入警局配合警察走各种流程,体检,与律师会面,被警察审讯,警察拿出最有力的证据证明男孩杀了人。
第二集则从警察的视角带出了男孩的校园环境,最终男警察的儿子给了他关键信息——被杀女孩在凶手Jamie的ins评论说他是incel。用警察和儿子疏远的父子关系来对照Jamie和他父亲的关系,警察儿子在学校被霸凌说是个丑八怪,而警察对此一无所知。
第三集最为精彩,这一集观众跟着心理医生的视角逐渐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在对谈中,男孩数次暴怒,场面十分恐怖。在他觉得自己在心理医生面前掌控局面、可以轻易吓到对方时,他就露出轻蔑得意的微笑,那是一种男性在女性面前的掌控感、权力感,一种“我可以为所欲为”的洋洋自得。相反,在心理医生在掌控局面时,他便因为失控感、失权感而暴跳如雷。
而被杀死的女孩何其可怜且无辜,先是被喜欢的男生到处传裸照(那个男生真是个人渣),而后被自己不喜欢的男生表白,她一定能感觉到那表白中带有可怜、意淫和趁虚而入的意味。Jamie一面看不起她,一面自以为是地认为“现在她是没人要的slag(骚货、荡妇)了,我还愿意约她出去,她是不是终于能考虑考虑我了。”结果遭到女孩的无情拒绝,女孩在网上讽刺他是incel,他感觉自己被彻底否定,被自己看不起的女性所看不起,因而暴怒杀之。
“我大可以碰她,但我没有碰她,我手里有刀,我想碰哪里就碰哪里,大部分男生肯定就碰了,但我没有,说明我比他们好。”
学校里的女同学不喜欢他,心中崇拜的男性偶像父亲也因为他不够坚强不够有男子气概(对所有运动一概不擅长)而对他倍感失望,Jamie心中自卑(觉得自己很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急于得到某种承认和肯定,最后被警察拖走之前还在大喊大叫,疯狂质问这个只见过几面的女心理医生对自己的看法。
“你喜欢我吗?”“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你到底是怎么看我的?”他疯狂叫喊,却永远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第四集则呈现了Jamie被拘捕13个月后,他的家庭中剩下的三人的生活。这家人努力想走出阴霾,然而阴影一直无法散去。我们看到同一个家庭同一对父母却养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儿子脾气暴躁,对得不到的女同学连捅7刀。而女儿却懂事富有同理心,卡车被涂第一时间自责,明明不是她的错,在父母情绪崩溃的情况下努力不让他们操心,安慰父母,选择勇敢面对校园里的诸多麻烦……
这对父母的身上都带有父权制下厌女文化的痕迹。母亲对女儿说:“希望比利(女儿的男朋友)照顾好你”。默认艰难的事发生时女性只能依靠男性的照顾。而女儿坚定地回复她说:“我不需要他照顾,我自己可以照顾好我自己。”可见相当一部分年轻一代女性已经比上一代有更先进的性别观念,不会觉得自己比男性弱,需要男性的照顾和庇佑。而年轻一代男性却多数仍浸淫在厌女文化中,他们一面轻蔑女性,一面因为自己不符合父权制的“阳刚”要求而陷入自卑。
这个家庭中的父亲从小被自己的爹用皮带殴打,长大后他也脾气暴躁,但他一生努力克制,发誓绝不打孩子,他也的确做到了。但他仍然觉得“男孩应该坚强”,送儿子去踢足球、打拳击,结果儿子对运动一概不喜欢也不擅长,他对此深感失望,不敢直视“失败的儿子”,而这种失望也让儿子受挫,可见有毒男性气概的代际传导。这对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互联网的世界中被强化了怎样扭曲的性别观念。(认同incel群体的二八法则)他们迷茫、痛苦,且要一生为此赎罪。
在导演层面,每集用一个长镜头且信息量满满,设计相当精巧,整体呈现相当丝滑,有效增强了片子的现实感,很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