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挣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这部片子回来的路上,我看到了路边的一棵树。
北京的花粉季,花粉迎风,阳光猛烈,树冠向上。
仔细看,就会发现,城市里的树和森林中的树不同。
城市里的树,身体被困在方圆之间,树冠向上挣扎着寻找阳光,树根向下探问真相,寻找营养。
很难说城市里的树是完全自由的,但好像也很难说,生长在城市里的树是被困住的。
他们在围困和自由之间,维持着一种平衡。
生长在城市里的树,似乎就是这部《阳光照耀青春里》的注脚。

英文里有一个词,叫stuck,意为被困住,被卡住的,解释为unable to move or to be moved,也就是说,被困住意味着自己不能动,也无法被其他力量移动。
这恰恰就是本片里何立为的处境。
因为被困住,被卡住,所以才想着突围,依靠外力几乎不必奢望,依靠自己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这恰恰又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中某一个阶段必须要经历的处境。
此理,古今一也。
譬如,一个不合时宜的诗人,偏偏又官居高位,看不惯就要说话,因此得罪了当权者,进而被一贬再贬,直到去岭南吃荔枝。
才华横溢如苏东坡,不也要在朝堂的方圆之间做挣脱状吗?

何立为也是一样。
他在精神病院里,陷入自证的麻烦。
证明自己有病或许容易,但证明自己没病,难上加难。
自证是一个漩涡,因此一旦人陷入到自证的漩涡之中,就会麻烦不断,自证的过程,往往反而会加剧自己的嫌疑。
精神障碍患者,一旦进入精神康复院,似乎就只能等待着他人的宣判,只有他人能证实自己到底是有病,还是已经痊愈。
这就是现在这个矛盾的世界。
我们无不生活在矛盾之中。
正是因为身处困境,所以迫切地需要寻找同类。
何立为势单力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空洞,即便是怪物,也需要生活在同类之中。
同类使得我们觉得安全。
因此,何立为找到了春春,春春虽然与何立为性格不同,但是他们能感觉到,对方正是同类。

和何立为的挣扎不屈相比,春春自虐,躺平,乃至经常想要接受现状,但这些都是表象,她内心深处埋藏着反抗和挣脱的火药,引信部分被隐藏得很深,直到遇到何立为,才被他身上的莽撞和热忱所点燃。
两个人迎来了共同的爆发。
何立为和春春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同病相怜,作为两棵同样生长在城市方圆之间的树木,他们根系同样复杂,扎根坚硬土地所带来的痛楚一样痛彻心扉,但是两棵树同样渴望微风吹拂和阳光照耀。如果说他们都被认为是“怪物”,那么他们身上强烈的趋光性,几乎使得他们有了某种神性,洋溢着一股引领的力量。
这一组人物之间的互助和火花,是故事里最有看点的部分。
细看之下,就会察觉到,这是两个人之间生命力的一种较量。

整部片子的风格,在悬疑和喜剧之间,其实很轻盈,故事的聚焦和失焦,都像是阳光猛烈天气的光斑一样,时而过曝,时而光怪陆离,时而又难掩抒情。在近些年的国产片中,这种风格的片子极为少见,创作上的冒险其实极为可贵,在国产电影这个有所既定框架的方寸之间,任性一把,做点出格的怪事,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任性。
渴望阳光者,经历过坏天气之后,必得阳光照耀。
这是一棵树,不,这是一片城市森林的,挣脱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