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在2000年究竟什么病需要一次性花两百万?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大概查了一下,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算,当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2000年的十倍,如果是按GDP算,差距就更大了,来到了十五倍。我们就按十倍算,也就是说崔业手里的150万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五百万!我们就算他拿到钱以后飘了,大手大脚花出去一些,手里剩下的钱应该也超过一百万,后续他说他还差八十万,也就是说他儿子治病的钱需要接近两百万,换算成当下就是两千万!
我知道当时国内的物价跟香港差距不小,但是两百万还是挺夸张的,而且最夸张的是这两百万大概率需要一次结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不是一次结清而是长期治疗陆续支付的总费用,那么崔业就不可能考虑去借高利贷。按我的理解他儿子的病应该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我不懂为什么会需要一次支付两百万。
退一万步说,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在香港治真就是这么贵,他为什么不考虑去北上广深最好的三甲医院再咨询一下呢?虽说当时内地的医疗水平不及香港,但改开也二十年了,进步还是很快的,况且检查的结果他儿子也不是渐冻症,说不定内地也可以治。如果在内地治那么治疗费用必然大大降低,为什么连咨询一下都不去呢?
其他的贴子有提到关于大师班的问题,其实这里我也很疑惑,剧里目前给出的信息非常少。有人说大师班纯粹是为了洗钱,但我的问题是大师班究竟能不能招到那些老板。如果招不到,没有流水,怎么洗钱?如果能招到,这些依托王红羽的面子、人脉招到的老板,在王红羽倒台以后为什么还愿意来参加?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招到生了,那么这个项目就应该是一个很赚钱的项目,这一点从少年宫校长的谄媚中也侧面反映了。而且原计划大师班不止办一期,要办很多期,那么这样一来崔业给儿子治病也不必发愁了。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也看出来了,在这一点上无论怎么解释好像都说不通。其实这一处剧情的意义很明显,就是为了引出后续崔业与夏生联手再干一票而找的一个牵强的借口,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属于是。有人可能会说,这只是剧情上的小缺陷,没必要锱铢必较。但很遗憾的是,整部剧可以说处处都存在着类似的缺陷。首先是剧情上的逻辑硬伤,最明显的就是开篇抢银行的桥段,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围绕三百万所展开的博弈其实也相当牵强。其次是人物行为逻辑上的不合理,比如为什么崔业最开始不选择报警,为什么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夜闯走私仓库(这里最搞笑的是崔业被扔下海,结果夏生莫名其妙的出现来了一把大海捞针,编剧甚至直接就不解释了),为什么夏生在任务最关键的时候选择去游乐场约会等等。除此之外,为了解场或是推动剧情,整部剧出现了太多的巧合与机械降神,这可以说是编剧的大忌。
最后我还想说,在国内目前的大环境下,想要拍反英雄是非常非常难的,甚至在我看来几乎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结局必须伟光正,也就等于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剧透了。在我看来《狂飙》的烂尾就是这个原因。而这也是为什么我最开始对《棋士》很感兴趣,毕竟敢于挑战这种题材本身勇气可嘉。其实平心而论,作为一部网剧,《棋士》的质感很好,几位主演,尤其是陈明昊与王宝强都贡献了不错的演技。但奈何编剧的能力明显不足,而导演也没有想清楚究竟要如何刻画剧中的角色,最终呈现出来的,只能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