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经典的浮标。

2016年,韩国济州海女文化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济州岛也开了个海女博物馆。发源于东南亚的海女传统,目前只剩下济州岛和日本有了。 济州岛上有“三多三无”的说法,即石头多、风多、女人多;无乞丐、无小偷、无大门。 真的是女人多。 电视剧开头就出现了女主喊妈妈的镜头。妈妈在海里潜泳着,海面上,只剩下了浮标(Tewak)。它通过麻绳或尼龙绳连接网兜或篮子,海女潜水时将网具系在腰间,浮标随水漂流,形成动态定位。 对于这个黄颜色的东西,我很好奇它的材质是什么。DeepSeek说它是由整块轻木(如松木)雕刻而成的。怪不得那么轻呢。据说内部中空以增加浮力,表面涂刷桐油防水。但是用松木雕刻怎么样掏空中间呢? 我还要研究研究。 我看到海女们就把这个浮标挂在墙上,仅此一个,而且上面还写上了海女本人的名字,是不是价格也是比较贵的呢? 传统松木浮标需经过掏空、雕刻、防水处理等复杂工序,熟练工匠需耗费3-5天完成单个浮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 优质松木需选择树龄30年以上的木材,且需自然风干1年以上以降低开裂风险。近年因木材资源减少,原料价格涨幅达20%。 海女通常保留职业生涯中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浮标,象征个人奋斗历程。济州传统住宅的“堂屋”墙面仅悬挂一件核心器物(如浮标或渔网),遵循“一物一灵”的民间信仰,避免器物能量冲突。 二战前后的海女还使用了以下捕鱼工具: 1. 网兜(Jabuni) 用途:用于收集捕获的海产品(如鲍鱼、海胆、海螺等)。 材质:传统上以麻绳或棕榈纤维编织,现代多采用轻便耐用的合成纤维。 2. 铁铲(Bitchang) 用途:撬开附着在礁石上的贝类(如鲍鱼、牡蛎)。 材质:铁制,手柄为木质或包裹防滑材料,便于水下操作。 3. 潜水镜(Mulgeon) 用途:保护眼睛并提高水下可视度。 材质:早期使用玻璃镜片和橡胶密封圈,现代多用轻质树脂材料。 总之,济州岛海女的工具设计以实用性和环境适应性为核心,浮标(Tewak)作为关键浮游设备,其材质从木材到合成材料的演变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这些工具不仅是捕鱼手段,更是海女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智慧。 济州岛的海女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20世纪70年代,济州海女群体曾达到约15000人,但由于海水养殖场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海鲜减少、海女老龄化等原因,到1980年,济州海女减少了近一半,只剩约7800人。所以那种传统的母系社会,祭山祭海的宗教,也开始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