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男孩成长在丹麦农村:关于身份的诗
缓慢,诗意,温柔,沉默。从外貌上就长得格格不入的卡尔在这一年回到了乡下养父母的农场,尝试着继承家业。然而他如此明显的不同似乎一直以来都让他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家庭和环境。
沉默的工作,幻想着和自己相似的母亲和女孩,期待着如果有机会去韩国看看也好。同龄的男孩比自己活泼,即使语言不同似乎也融入得更好;和家人的聚会会被喝醉的亲戚大喊着滚回母国,父母却也没有立场帮他辩驳;被冒犯着开玩笑,因为父亲的身体无法成行的旅行,父母作为奖励的中餐……父母尽力给予的爱和他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墙,大家共同生活,却很难真正的亲密。后来,他从一个洞里“去韩国”了,他也终于明白接纳自己的身份要从真的成为孩子开始。勇敢的说出自己不想成为农民,勇敢的面对母亲对孩子的失去和对自己的珍惜。这一刻他是他自己,与肤色无关,而是成长在这个家庭的孩子。
实在是一个很柔软很温柔的故事,似乎也是导演自己内心的映射。毛茸茸的胶片展示着美丽丹麦的乡村农场,草垛,玉米田,小牛崽,甚至是用来收割的机器们都带有一丝被观察的美丽。镜头里带着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审视着日常生活里的细碎。而明媚的阳光照射的一切里又蕴含着一丝局促,不管是房间里的窗又或是他常常躺着的牛棚。身份的认知迷茫从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长得不一样开始,无法避免,也很难自洽,但这种不适和无所适从正像影片里展示的一样,是温和的,细碎的,埋藏在很深的地方地,一种流动的,隐晦的,沉默的情感。也因此影片的呈现能够勾起观众的共情,跟上主人公的感受。
影片的配乐我个人很喜欢,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但意外的歌词很契合。结尾矛盾出现的时候的大鼓声也很妙,裂痕出现,石头再也藏不住,咚咚声也仿佛一种来自亚洲的催促,很妙,把紧迫的压抑的心情透过了节奏呈现,我很喜欢。
关于身份认证这样的议题,尤其是亚裔小孩在欧洲的身份感,渐渐登上了热议的舞台。这是一个很不同很小众的讨论,却意外的从美丽的画面里传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