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烂片,但背叛了“小丑”!《小丑2》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刚刚去看完最新上映的《小丑2:双重妄想》,综合体验其实还可以的。如果我们从一部剧情片的角度来说的话,那是完全不能让人理解为何会被“全网喷烂”,以及它的评分居然掉落到如今的豆瓣5.9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小丑所象征的超英漫画的底色来说,那这般口碑崩塌的情况又是存在某种必然性的。
这部新续作所遭遇的口碑情况,就犹如亚瑟在《小丑2》的剧末于牢狱遭到昔日信徒捅杀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背叛”所造就的恶果,而这个背叛指向的便是对超英漫画的背叛。
注意了,虽然《小丑1》已经拍成了具有浓烈现实主义风格的剧情片,但因为它的剧情发展是走向黑暗走向革命的,是带有一种丧中生燃的底色的,故它是能被观众接受成超英漫画中的“小丑起源”,而这也是它能收获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关键原因。
但《小丑2》走向了完全不一样的发展。它不再是外部的各种因素如何一点一点推动亚瑟走向堕落的故事过程,不再单纯强调外部环境的肮脏,以至于迫切需要英雄们的出手拯救。
《小丑2》刻画的哥谭市可谓充满了人情味,哪怕你是一名背负五条人命且身无分文的罪犯,那也会得到关怀备至的法律服务和医疗服务。同时只要你能遵守纪律,那哪怕在恶名昭著的阿卡姆疯人院也能够得到病友和警卫们的尊重。
在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基础上,新作的内涵也就从对外界的不公,转向了亚瑟关于自我的拷问之中---整部电影都在刻画亚瑟在象征着犯罪英雄的小丑,和代表着失败落魄的底层民众,这两重身份间拉扯。再加上极其大量反应情绪变化的歌舞剧,以及占比近半的庭审剧的加入,这整部电影也就彻底脱离了昔日的小丑底色,成为了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剧情片。
这就是不少观众给《小丑2》打上低分的原因。它可以叫做《一个落魄中年男人的身份认同困境》,或者是《富家女孩假扮精神病想和我一起破坏世界》,亦或者是《侏儒工友将我从万丈深渊中拯救》...但唯独不能叫做《小丑》,否则就只能被影迷视作为一部打着小丑头衔的诈骗。
当然,如果我们抛开“小丑”底色,单纯从一部剧情片的角度来审视的话,那这部《小丑2》还是拍得不错的。
这部电影的核心,便是前面提到的关于亚瑟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而该问题本身就是极具内涵和挖掘价值的存在。
在电影开始不久亚瑟就陷入了一个有点微妙的选择局面之中,一边是有可能获得罪行豁免,但需要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且会被全社会认定为可怜人的精神病患者;另一边则是象征着革命领袖,能让自己从底层可怜人一跃上人生巅峰的小丑本丑,只是该选择也会让自己遭受法律制裁。
这两个身份一直纠缠着亚瑟,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也都在撕扯着,而这整个过程的演绎也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律师和女主莉这两个人,就可以分别看作为代表自我现实(亚瑟本人),和代表本我欲望(小丑本丑)的两方势力。
从一开始律师就不断定性残暴小丑只是亚瑟在非常时期才会出现的另一个人格,而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亚瑟是一名勤奋单纯的可怜人,他会因为母亲的一句话而坚持数十年的追梦,而该梦便是成为能够逗笑大家的小丑---这同样是对“小丑不是真实”的强调。
至于莉则一次又一次去唤醒亚瑟的小丑本性,她用崇拜的方式去接近亚瑟,用癫狂的捣乱方式去让亚瑟感受在聚光灯下的魅力,同时还会许诺一个共同建造一座山的美好愿景,而该山自然就是指代着通过革命制造的新国度了。
事实上从“本我欲望”的角度来说,女主莉就不一定要是真实的存在,她更应该被视作为亚瑟的又一轮幻想,是他歪歪出来的捍卫小丑意志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能理解某些细节出现的原因。
比如为什么莉在法庭上的位置会从最开始时的门口处,不断朝着亚瑟身旁靠近?答案是,越来越近的位置代表小丑意志的不断主导化。
同时这个“靠近”,或者说意志的强烈化,也是在律师于法庭上一次又一次试图论证亚瑟纯良(即小丑是假的),并让亚瑟感到不舒服后发生的---直到亚瑟在法庭上当面开除律师之后,他的小丑意志也就完成了占领。
同时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也就发生了。在亚瑟化妆成小丑之后,他在法庭上的言辞已经基本和“脱罪”无关,就纯纯奔着小丑的残暴行为就代表着正义的方向去论述,哪怕这般说辞会让自己走向死亡也在所不惜。当然,亚瑟的这般说辞也确实换来了“教徒们”一轮接一轮的狂欢,包括女主莉也是如此。
同时这个事情也说明莉根本不在乎亚瑟的生死,她只想要小丑意志的强化和传承而已。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此时此刻的亚瑟和莉就不能接受先用人格分裂的说辞来脱罪,然后等释放之后再让亚瑟去领导教徒呢?毕竟说到底亚瑟的人格分裂也是一种反抗压迫的象征啊?哪怕小丑是虚假的,那也是环境压迫下产生的假啊?
其实合理的答案就在于,莉不是真实的人类,而只是亚瑟关于小丑意志的一种想象。所以她就只会怂恿亚瑟去不断强化小丑的影响,哪怕为之牺牲也在所不惜,但绝不能否定小丑的真实。
当然亚瑟也并未一根筋的邪恶到底,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因为对工友的愧疚,以及对警卫爆打病友死亡的恐惧,最终选择了第三种身份---他否定了小丑,也否定了人格分裂,他强调所有一切都是自己遭受压迫后的本能反抗而已。
是的,亚瑟最终选择了一个渴望被爱,渴望能够拥有完整家庭,且精神正常的穷苦底层人身份,而这也是他为何在被教徒拯救之后,居然没让教徒保护,而是第一时间跑去寻找女主的原因---他以为莉还能继续给他带来想要的爱和家庭。
但就正如前面所说,莉只是小丑意志的象征物,而彼时的亚瑟自然就只能遭受残忍的拒绝了。
莉说:“我们哪都去不了”。
同时在最后的最后,亚瑟也在牢狱中遭到了教徒的刺杀,而这个结局也代表他在所有身份认同的选择上都遭到了失败---没有任何一个选择能给到他想要的东西(包括关爱,尊严,安全等等),所有一切都通通沦为了“妄想”---而这或许就是片名指代的意思。
当然,有人说这是亚瑟“全都要”的代价,是他的“精神内耗”导致的下场。
但其实我们还可以想想这个下场所隐含的一个事情---究竟是怎样的情况下,才会造就到一个普通人连最基础的需求都不能被一并满足呢?而这何尝不是对社会不公和阴暗的另一种诠释呢?
所以总的来说,《小丑2》依旧是一部能够拍出一点真东西的电影,而影迷们的不满也只源于制作人对“小丑底色”的背叛罢